道德经读书笔记35|执大象天下往
解读全章
【执大象,天下往】
什么是大象?
又有大,又有小。当大到看不见听不见摸不全,小到看不见听不见摸不着, 就是大象了,大象无形!
要想成为一个团体,合格的领头人,就得“执大象”。
执大象者,有大局观。一个团体,大到世界国家,小到一个班级。就像一艘船,掌舵人要有大局观,才能知道正确的航向。
执大象者,还能在团队里甘于“下”,从而能发挥每个成员的主观能动性,一起努力让大船快速前行。
【往而不害,安平大】
“执大象”是“天下往”的充分条件,却不是必要条件。
也就是说,“天下往”未必“执大象”。
“天下往”的原因,可以是“执大象”,也可以是“执美女蛇”,美女的脸能吸引许多人,但最终会露出蛇的尾巴。
所以,执美女蛇,最终“往而害”,执大象,最终“往而不害”。
什么才是“往而不害”呢?
往而不害,要满足“安、平、大”这三个标准。
安,就是安全感。跟着走,有安全感,这是天下往的基本条件。要是唐僧随时可能被女儿国的国王勾引走,徒弟们跟着他也没安全感了。
平,就是相对公平。在一个团体里让人觉得公平,这是让人安心奋斗的条件。悟空能力强,干大事;八戒脸皮厚,干脏事;沙僧忠厚老实,就干点挑担子的小事。分工不同,却也公平。
大,就是不断进步。在一个团体里奋斗,可以变大,可以不断进步,这是持久动力的源泉。悟空八戒沙僧甚至白龙马跟着师父,都修成了正果。
【乐与饵,过格止】
跟着“执大象”的人,你可以得到“乐”也就是精神上的愉悦,还可以得到“饵”,也就是物质上的收获。
“乐与饵”,是人需要的最直观的好处。
反过来,如果不跟着“执大象”的走,违背了他的要求,就无法得到“乐与饵”。也就是,过格则“乐与饵”就停止了。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听我者吃肉,不听我者喝风。
格:法式;标准;规格。言有物而行有格也。——《礼记·缁衣》
怎么才能让学生爱听你的课呢?
我也是通过对这一章的理解,有了顿悟。
什么样的课,才能让学生趋之若鹜呢?
“执大象,天下往!”
首先,要“大”。
教师的格局要“大”,要有超越课程的格局,要有超越学生的格局。
单单“大”,是不够的,是空洞的,是不接地气的。学生被你唬住一时,慢慢就会失望。
所以,还要“小”。
要抓住“细节”,让学生能听懂,并能不断解决他们面临的具体问题。
要让他们信任你,这就是“安”;
要让他们觉得你爱每个学生,但不偏爱,这是“平”;
要让他们能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和光明的前途,这是“大”。
最终让他们能“学得开心,收获满满”。
所以,做一名好教师也要“执大象”。
【故道之出言也】
我觉得这个“故”,是对34章第一句“道沨呵,其可左右也。”的回应。
道沨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於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圣人)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乐与饵,过格止。
故道之出言也,曰:“谈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
道,沨呵,其可左右也。
道,虚无缥缈,一会儿左一会儿右,不可把握。
道为什么不可把握呢?
老子解释了半天,告诉我们“道” 为“大象”,不可把握。
什么样的东西才可把握呢?
能把握的东西,一般都是能表达出来的,能看得见的,能听得见的,能测量到的。
而“道”不可把握,所以,道用语言说出来,就是“谈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
意思是,道是不能表达的,不能看到的,不能听到的,不能测量到的。
当然我们要清楚,道之出言,就是道可道了,是非常道了。
真正的科学的目的就是将自然界的问题,化为数学的运算和量的确定——麦克斯韦
中医遵从的是“道”,所以,很多问题,不可测量。
西医遵从的是“科学”,所以,所有问题都是数据。
【曰:谈呵,其无味也】
道,甜言蜜语的没有,慷慨激昂的没有,鸡汤的没有,道是“无味“的。
这里又牵扯到对“无”的理解,可以打个比方。
比如,你问镜子里是什么?
镜子里就是“无”,什么都没有,又什么都可以有。
道,貌似什么都没有,又什么都可以有,这就是“无”。
无味,貌似没有味,其实什么味都可以有。
正因为什么都可以有,所以无法表达出来。
道可道,非常道。
【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足既也】
道是不可测量的,因为能够测量的事物,都是有一定范围的,而道是无限大,又无限小。
大到看不见,听不见,摸不全。
小到看不见,听不见,摸不着。
不能测量,也就无法用科学的方法研究“道”,也就无法把握“道”了。
读完第35章,继续读36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