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可以提拔,什么样的人能做领导?且听孔子怎么说

书海泛舟,人间清欢

大家好呀~
今天,我们继续来读「儒家经典」,四书里的《论语》。
01.
什么样的人可以提拔?
果断决断、通达事理、多才多艺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业与?曰:赐也达,于从政者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者乎?曰:求也艺,于从政者乎何有?

《论语·雍也第六》
这是一段发生在鲁国大夫季康子与孔子之间的谈话,谈论的内容是什么样的人可以从提拔。
先问仲由,仲由能管理政事吗?再问端木赐,最后到了冉求,孔子都分别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于从政者乎何有」—— 从政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不过,孔子给予这三个人的评价都不同,对仲由的评价是有决断,对端木赐的评价是通达事理,对求的评价是多才能。

该如何理解孔子的这三句评语呢?
第一个,是从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
我在这里参照了明朝宰相张居正的说法,就是优柔寡断的人不能用,呆滞不通的人不能用,没有才干的人不能用。
想想看,有时候若摊上一个上面这三个毛病都有领导/合作方,整个团队都要憋屈死了。
第二个,是站在领导者的角度来理解。
就是要有「知人」与「善用」的眼光,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去。
比如,端木赐。
孔子对他的评价,是通达事理。
所谓的「通达事理」,就是在做事的时候,能够从宏观上把握问题的全局和整体,懂得变通,所以才能把政事处理得有条不紊。
加上他又有杰出的「言语」才能,所以才会被鲁、卫等国聘为相辅;并在出使齐、吴、越、晋四国的外交活动中得心应手。
你想想,若是执政者将他与子路对调,让「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子路去做外交官,那岂不是一个大写的凉凉?
02.
文质彬彬,是一种领导力
前面,我们说到了什么样的人可以提拔,接下来,我们继续来看看,儒家的领导力是怎样的。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第六》
质,在这里,是思想、见识、修养、能力的意思,是「本」。礼无本不立。文,在这里,则是文采、口才、修饰的意思。礼无文不行。

没有了质,就没有了本;没有了文,你就没有办法去影响别人。
质胜文则野,如果你的质超过了文,质有余而不足,那就跟乡野之人一样,不能够服人,别人不会跟从你;文胜质则史,如果你的文超过了质,文有余而质不足,那就跟掌管文书的史官一样,文采飞扬,却没有自己的东西。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与质一半对一半,内外兼修,刚好相配,就是君子了。
这也是「文质彬彬」本来的含义,与现代汉语里的有文化修养,有风度并不完全相同。现代汉语只强调了「文」的部分,也就是知道该如何展示自己,但是却忽视了「质」的部分。
而,真正厉害的领导,应该是既会沟通表达,谈得下来生意;又能够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把事情给办好的人。
若是只能做到前者,那还称不上是成功的人。
以上,便是今天的内容。
下一篇里,灵遥将继续为你带来《雍也·第六》的共读。
敬请期待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