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113方完整版

1.桂枝汤
【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煎法】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2.桂枝加桂汤
【原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组成】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温阳祛寒,平冲降逆。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3.桂枝加芍药汤
【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
【功用】温脾和中,缓急止痛。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4.桂枝加大黄汤
【组成】桂枝三两、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发表疏里,外解太阳之表,内攻太阴之里实。
【煎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原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杏仁五十枚。
【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煎法】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
【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
【功用】温经复阳,固表驱风,复阳敛液。【煎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7.桂枝去芍药汤

【原文】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通阳散邪。
【煎法】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8.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原文】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
【功用】解肌祛风,兼温经复阳。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9.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原文】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牡蛎五两、蜀漆三两、龙骨四两
【功用】镇惊安神。
【煎法】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10.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原文】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组成】桂枝一两、炙甘草二两、牡蛎二两、龙骨二两。
【功用】安神救逆。
【煎法】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11.桂枝人参汤
【原文】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组成】桂枝四兩、另切甘草四两,炙白朮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
【功用】解表温里,益气消痞。
【煎法】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12.桂枝附子汤
【原文】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组成】桂枝四两、炮附子三枚、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炙甘草二两。
【功用】祛风除湿,温经散寒。
【煎法】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13.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原文】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组成】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利水通阳。
【煎法】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

14.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原文】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组成】桂枝三两、芍药四两、炙甘草二两、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生姜四两。
【功用】益不足之血,散未尽之邪。温补其营卫。
【煎法】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15.麻黄汤
【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组成】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煎法】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16.大青龙汤
【原文】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组成】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生姜三两、大枣十枚、石膏如鸡子大。
【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郁热。
【煎法】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17.小青龙汤
【原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组成】麻黄、桂枝、细辛、干姜、半夏、五味子、芍药、炙甘草。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
【方歌】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细辛半夏甘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18.桂枝麻黄各半汤
【原文】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组成】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麻黄、生姜、炙甘草各一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四枚。
【功用】小发其汗,以解表邪,小小汗之以和营卫。
【煎法】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19.桂枝二麻黄一汤
【原文】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组成】桂枝一两十七铢,麻黄十六铢,芍药一两六铢,生姜一两六铢,杏仁十六个,炙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
【功用】解散营卫之邪。
【煎法】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20.桂枝二越婢一汤
【原文】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组成】桂枝、芍药、麻黄、炙甘草各十八铢,大枣四枚,生姜一两二铢,石膏二十四铢。
【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煎法】右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21.麻黄细辛附子汤
【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组成】麻黄二两,细辛二两,炮附子一枚。【功用】助阳解表。
【煎法】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22.麻黄附子甘草汤
【原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组成】麻黄二两,炙甘草二两,炮附子一枚。
【功用】解表散寒,固本通阳。
【煎法】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2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原文】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组成】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炙甘草二两,石膏半斤。【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煎法】右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24.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原文】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yáo),赤小豆汤主之。
【组成】麻黄二两,连翘二两,杏仁四十个,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生梓白皮一生,生姜二两,炙甘草二两。
【功用】健脾和中,解表发汗,清热祛湿。

【煎法】右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温服一升。

25.葛根汤
【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组成】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发汗解肌。
【煎法】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26.葛根加半夏汤
【原文】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组成】葛根四两、麻黄三两、炙甘草二两、芍药二两、桂枝二两、生姜二两、半夏半升、枣十二枚。
【功用】发汗解表,舒筋止呕。
【煎法】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27.葛根黄芩黄连汤
【原文】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组成】葛根半斤、炙甘草二两、黄芩三两、黄连三两。
【煎法】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功用】解表清里。
【方歌】葛根黄芩黄连汤,再加甘草共煎尝,邪陷阳明成热利,清里解表保安康。

28.桂枝加葛根汤
【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组成】葛根四两、麻黄三两、芍药二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桂枝二两
【功用】解肌发表,升津舒经。
【煎法】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

29.白虎汤
【原文】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组成】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炙甘草二两、粳米六合
【煎法】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

30.白虎加人参汤
【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组成】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炙甘草二两、人参二两、粳米六台
【功用】清热泻火,益气生津。
【煎法】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31.竹叶石膏汤
【原文】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组成】竹叶二把、石膏一斤、麦门冬一升、半夏半升、人参二两、炙甘草二两、粳米半升
【煎法】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伤寒、温病、暑病之后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

【方歌】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临。再加粳米同煎服,清热益气养阴津。

32.调胃承气汤
【原文】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组成】大黄四两、炙甘草二两、芒消半升。

【功用】缓下热结。
【煎法】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消,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33.小承气汤
【原文】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组成】大黄四两、厚朴二两、枳实大者三枚
【功用】轻下热结,除满消痞。
【煎法】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34.大承气汤
【组成】大黄四两、芒硝三合、厚朴半斤、枳实五枚
【煎法】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消,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①阳明腑实证;②热结旁流;③里热实证。

35.桃核承气汤
【原文】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组成】桃仁五十个,大黄四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二两,芒消二两
【功用】逐瘀泻热。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消,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36.抵当汤
【原文】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组成】水蛭、虻虫各三十个,桃仁二十个,大黄三两。
【功用】下瘀血,攻逐蓄血。
【煎法】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37.大陷胸汤
【原文】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组成】大黄六两,芒消一升,甘遂一钱匕【功用】泻热逐水。
【煎法】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消,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38.小陷胸汤
【原文】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组成】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栝楼实一枚【煎法】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楼,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功用】清热涤痰,宽胸散结。
【主治】痰热互结证。
【方歌】小陷胸汤连夏蒌,宽胸开结涤痰优,膈上热痰痞满痛,舌苔黄腻服之休。

39.十枣汤方
【原文】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组成】甘遂、芫花、大戟、大枣
【煎法】右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
【功用】攻逐水饮。
【主治】①悬饮。②实水。

40.栀子豉汤
【原文】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组成】肥桅子十四枚,香鼓四合。
【功用】清热除烦。
【煎法】右二味,以水四升,煮桅子取二升半,去滓;内鼓,更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快吐者,止后服。

41.栀子甘草豉汤
【组成】桅子十四个,炙甘草二两,香豉四合。
【煎法】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桅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功用】清气分热。

42.栀子生姜豉汤
【组成】桅子十四个,生姜五两,香豉四合。

【煎法】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桅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功用】清热除烦,逐饮止呕。

43.栀子厚朴汤
【原文】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组成】桅子十四个,厚朴四两,枳实四枚。

【功用】清热除烦,宽中消满。
【煎法】右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44.栀子干姜汤
【原文】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组成】桅子十四个,干姜二两。
【功用】清热除烦,温中暖脾。
【煎法】右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45.栀子蘖皮汤
【原文】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组成】桅子十五个、炙甘草一两,黄孽二两
【功用】治伤寒身黄发热,无表里证者。【煎法】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46.茵陈蒿汤
【原文】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组成】茵陈蒿六两,桅子十四枚,大黄二两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煎法】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47.枳实栀子豉汤
【原文】右一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此为愈矣。妇人病取男子裈烧服。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汤主之。
【组成】枳实三枚,桅子十四个,豆鼓一升

【功用】治大病愈后劳复者。
【煎法】右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桅子,煮取二升;下鼓,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碁子五六枚,服之愈。

48.小柴胡汤
【原文】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炙甘草、生姜各三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
【煎法】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①伤寒少阳证。②妇人伤寒,热入血室。③疟疾、黄疸、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方歌】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百病此方宗。

49.大柴胡汤
【原文】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生姜五两,枳实四枚,大枣十二枚
【煎法】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
【方歌】大柴胡汤有大黄,枳实芩夏白芍将,煎加姜枣表兼里,妙法内攻并外攘。

50.柴胡加芒硝汤
【原文】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消汤主之。
【组成】柴胡二两十六铢,黄芩一两,人参一两,炙甘草一两,生姜一两,半夏二十铢,大枣四枚,芒硝二两。
【功用】和解少阳,兼以泻热去实。
【煎法】右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

51.柴胡桂枝汤
【原文】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组成】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炙甘草一两,半夏二合半,芍药一两半,大枣六枚,生姜一两半,柴胡四两,桂枝一两半。
【功用】解表和里。
【煎法】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52.柴胡桂枝干姜汤
【原文】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组成】柴胡半斤,桂枝三两,栝楼根四两,干姜二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甘草二两

【功用】和解散寒,生津敛阴。
【煎法】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53.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原文】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组成】柴胡四两,龙骨、黄芩、生姜、铅丹、人参、桂枝、茯苓各一两半,半夏二合半,大黄二两,牡蛎一两半,大枣六枚。

【功用】和解清热,神经官能症,小舞蹈病,镇惊安神。
【煎法】右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碁子,更煮一两沸,去滓,温服一升。

54.黄芩汤
【原文】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组成】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清热止痢,和中止痛。
【煎法】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55.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组成】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生姜三两。
【功用】伤寒,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而兼呕者。
【煎法】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56.大黄黄连泻心汤
【原文】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组成】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功用】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

【煎法】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57.附子泻心汤

【原文】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组成】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炮附子一枚。
【功用】温经回阳,扶阳固表,泄热消痞。

【煎法】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58.甘草泻心汤
【原文】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组成】炙甘草四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黄连一两。
【功用】补虚和中,泄热消痞。
【煎法】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59.半夏泻心汤
【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组成】半夏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煎法】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
【方歌】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草枣人参行。辛开苦降消痞满,治在调阳与和阴。

60.生姜泻心汤
【原文】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组成】生姜四两,炙甘草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和胃消痞,散结除水。
【煎法】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61.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原文】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组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

【功用】上热下寒,寒热格拒,食人则吐。

【煎法】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62.黄连汤
【原文】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组成】黄连三两,炙甘草三两,干姜三两,桂枝三两,人参二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
【功用】平调寒热,和胃降逆。
【煎法】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

63.旋覆代赭汤
【原文】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组成】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石一两,炙甘草三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
【功用】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煎法】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64.四逆汤
【原文】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组成】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生附子一枚。
【煎法】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功用】回阳救逆。
【主治】少阴病;太阳病误汗亡阳。

65.通脉四逆汤
【原文】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组成】炙甘草二两,生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功效】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煎法】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66.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原文】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汤主之。

【组成】炙甘草二两,干姜三两,生附子一枚,猪胆汁。
【功效】回阳救阴。
【煎法】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内猪胆汁,分温再服,其脉即来。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67.干姜附子汤
【原文】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组成】干姜一两,生附子一覆盖。
【功效】回阳。
【煎法】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68.四逆加人参汤
【原文】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组成】炙甘草二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半,人参一两。
【功效】回阳复阴。
【煎法】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69.茯苓四逆汤
【原文】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组成】茯苓四两,人参一两,生附子一枚,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
【功效】回阳益阴。
【煎法】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70.四逆加人参汤
【组成】甘草6克(炙) 附子10克(生,去皮) 干姜4.5克人参3克
【用法】上四味,以水600毫升,煮取24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
【功用】回阳复阴。
【主治】阳气衰微,阴液内竭,四肢厥逆,恶寒脉微,下利而利忽自止者。

71.附子汤
【原文】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组成】炮附子二枚,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朮四两,芍药三两。
【功用】温经助阳,祛寒除湿。
【煎法】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72.真武汤
【原文】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组成】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朮二两,生姜三两,炮附子一枚。
【功用】温阳利水
【煎法】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73.白通汤
【原文】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组成】葱白四茎,干姜一两,生附子一枚。

【功用】破阴回阳,宣通上下。
【煎法】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74.白通加猪胆汁汤
【原文】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组成】葱白四茎,干姜一两,生附子一枚,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
【功用】少阴病,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而烦者。
【煎法】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75.当归四逆汤
【原文】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组成】当归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炙甘草二两,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煎法】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76.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原文】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组成】当归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通草二两,桂枝三两,细辛三两,生姜半斤,吴茱萸二升,大枣二十五枚。
【功用】能温中祛寒,养血通脉。
【煎法】右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

77.甘草汤
【原文】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
【组成】甘草二两
【功用】清热解毒。
【煎法】右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78.桔梗汤
【组成】桔梗一两,甘草二两。
【功用】宣肺利咽,清热解毒。
【煎法】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温分再服。

79.桂枝甘草汤
【原文】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组成】桂枝四两,炙甘草二两。
【功用】补心气,温心阳。
【煎法】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80.甘草干姜汤
【原文】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组成】炙甘草四两,干姜二两。
【功用】复阳气。
【煎法】右二味,以水三升,煮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81.芍药甘草汤
【组成】白芍药、炙甘草各四两。
【功用】调和肝脾,缓急止痛。
【煎法】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82.芍药甘草附子汤
【原文】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组成】芍药、炙甘草各三两,炮附子一枚。

【功用】扶阳益阴。
【煎法】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83.茯苓甘草汤
【原文】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组成】茯苓二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生姜三两

【功用】温中化饮,通阳利水。
【煎法】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84.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原文】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组成】茯苓半斤,桂枝四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
【功用】降冲下气,通阳制水。
【煎法】右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85.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组成】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朮、炙甘草各二两
【功用】温化痰饮,健脾利湿。
【煎法】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86.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原文】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组成】厚朴半斤,生姜半斤,半夏半升,甘草二两,人参一两。
【功用】补中散滞,和胃降逆。益胃和脾,降气涤饮。补虚散滞。消胀散满,补中降逆。

【煎法】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87.小建中汤
【原文】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
【煎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虚劳里急证。
【方歌】小建中汤芍药多,桂姜甘草大枣和,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冷服之瘥。

88.炙甘草汤
【原文】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组成】炙甘草四两,生姜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仁半升,大枣三十枚。
【煎法】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滋阴养血,益气温阳,复脉定悸。

【主治】阴亏血少,气虚阳弱证;虚劳肺痿证。
【方歌】炙甘草汤参姜桂,麦冬生地大麻仁,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肺痿效如神。

89.理中丸
【原文】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组成】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朮各三两。

【煎法】右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中焦虚寒证;阳虚失血证;小儿慢惊。

【方歌】理中丸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干姜,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扶阳。

90.乌梅丸
【原文】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组成】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炮附子六两,蜀椒四两,桂枝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

【功用】缓肝调中,清上温下。
【煎法】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91.麻子仁丸
【原文】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组成】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大黄一斤,厚朴一尺,杏仁一升。
【功用】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煎法】右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

92.蜜煎导方
【原文】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功用】外润魄门,导大肠之气下行。
【组成】食蜜七合。

93.土瓜根方
【配方】土瓜根一两。
【制法】上一味,细锉,以酒一盏一宿,次日去滓。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行血破瘀。

【用法】作一服,吐下蛊即差。

94.抵当丸方
【原文】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组成】水蛭二十个,虻虫二十个,桃仁二十五个,大黄三两。
【煎法】右四味,捣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95.大陷胸丸
【原文】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痓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组成】大黄半斤,葶苈子半升,芒消半升,杏仁半升。
【功用】逐水破结,峻药缓攻。
【煎法】右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消,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

96.五苓散
【原文】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组成】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
【煎法】右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①蓄水证。②水湿内停。③痰饮。

【方歌】五苓散治太阳府,泽泻白术与二苓,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97.文蛤散
【原文】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
【组成】文蛤五两
【功用】清热润燥,生津止渴。
【煎法】右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

98.白散方
【组成】桔梗三分,巴豆一分,贝母三分。

【功用】除痰开结,攻寒逐水,涌吐实痰,泻下寒积。
【煎法】右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

99.半夏散及汤
【原文】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组成】半夏,桂枝,炙甘草
【功用】具有祛风散寒、化痰利咽
【煎法】右三味,等分,各别捣散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100.瓜蒂散
【原文】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组成】瓜蒂一分,赤小豆一分
【功用】涌吐痰涎宿食。
【煎法】右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101.四逆汤
【原文】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组成】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生附子一枚
【功用】阳虚欲脱,冷汗自出,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
【煎法】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102.牡蛎泽泻散
【原文】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组成】牡蛎、泽泻、蜀漆、葶苈子、商陆根、海藻、栝楼根各等分
【功用】逐水消肿。
【煎法】右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103.烧裈散
【原文】伤寒,阴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花,一作眵)。膝胫拘急者,《烧裈散》主之。
【组成】妇人中裈,近隐处,取烧作灰。

【功用】导热下行,邪毒从阴而出。

104.赤石脂禹余粮汤
【原文】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组成】赤石脂一斤,太一禹余粮一斤。

【功用】固其下焦。

【煎法】右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105.桃花散
【原文】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组成】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
【功用】散瘀止血。
【煎法】右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106.猪苓汤
【原文】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猪苓汤主之。
【组成】猪苓、茯苓、阿胶、泽泻、滑石各一两。
【功用】利水,养阴,清热。
【煎法】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物,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尽。温服七合,日三服。

107.吴茱萸汤
【原文】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原文】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组成】吴茱萸一升,人参二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煎法】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胃寒呕吐;厥阴头痛;少阴吐利。

【方歌】吴茱萸汤人参枣,重用生姜温胃好,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皆能保。

108.麻黄升麻汤
【原文】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组成】麻黄二两半,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十八铢,黄芩十八铢,萎蕤十八铢,芍药六铢,天门冬六铢,桂枝六铢,茯苓六铢,炙甘草六铢,石膏六铢,白术六铢,干姜六铢。
【功用】发越郁阳,清上温下。
【煎法】右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109.黄连阿胶汤
【原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组成】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
【功用】滋阴降火、养血安神、清热泻火

【煎法】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110.苦酒汤
【原文】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组成】半夏(洗,破如枣核,十四枚),鸡子一枚
【功用】燥湿化痰,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煎法】右二味,内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

111.猪肤汤
【原文】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
【组成】猪肤一斤
【功用】甘咸润纳。
【煎法】右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温分六服。

112.白头翁汤
【原文】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组成】白头翁二两,黄柏三两,黄连三两,秦皮三两。
【煎法】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热毒血痢。

113.禹余粮丸
【原文】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组成】禹余粮石(煅) 赤石脂(煅) 龙骨荜茇诃子(面裹煨) 干姜(炮) 肉豆蔻(面裹煨) 附子(炮)各等分
【用法】上药捣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晚饭前以热酒下2~3丸。

【功用】温胃散寒,涩肠止泻。

【主治】肠胃虚寒,滑泄不禁。

(0)

相关推荐

  • 伤寒论《桂枝二麻黄一汤》第7方

    ​桂枝二麻黄一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具有解肌散邪,小和营卫之功效.主治太阳病,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形似疟,一日再发者. 出处 <伤寒论> 功用 解肌散邪,小和营 ...

  • 伤寒脉络之太阳篇——表郁轻证

    五:表郁轻证 1:桂枝麻黄各半汤 [原文]: 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 ...

  • ★《伤寒论》113方完整版

    ★《伤寒论》113方完整版

  • 伤寒论113方速查(很强大)

    太阳上篇 计一十四方 桂枝汤 桂枝 白芍 甘草 生姜 大枣 五苓散 猪苓 茯苓 泽泻 白术 肉桂 桂枝加附子汤 于桂枝汤内加附子一枚 桂枝加桂汤 于桂枝汤内加桂二两 桂枝人参汤 桂枝 人参 甘草 白术 ...

  • 伤寒论113方

    ​伤寒论113方 1.桂枝汤 5味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 ...

  • 【中医】伤寒论113方集锦(后附剂量换算)

    八月阅读排行榜 [西医]解剖学大图版 [中医]国家级名老中医名方精选 [中医]中医金句100条 [中医]中医治病法则120条 [中医]十二时辰养生表[内附口诀] [中医]傅青主女科方解歌诀总结版 [中 ...

  • 胡希恕伤寒论录音稿完整版——说明

    胡希恕,一代经方大师,以其独特的学术特点和赋予临床的独特疗效,受到无数中医人的追捧. 目前,有关胡希恕的学术著作有很多,均为其弟子编辑出版,这些著作是对胡老思想的传承和发展,但是哪些是胡老最原始的学术 ...

  • 伤寒论113方集锦(附剂量换算)

    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 1981 年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以此推算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攻关.临床意义重大. 我们将互联网上流传 ...

  • 干货分享:伤寒论113方集锦(后附剂量换算)

    导读:本文总结了<伤寒论>113方方药组成与煎煮方法服药禁忌等,且后附有汉代方剂剂量与现代的换算.值得收藏与分享!经方是我们中医人的财富,不可弃之如草芥,亦不可束之以高阁!有老师感叹,现在 ...

  • 伤寒论113方集锦(附剂量换算) – 经方派

    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 1981 年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以此推算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攻关.临床意义重大. 我们将互联网上流传 ...

  • 伤寒论113方集锦

    伤寒论113方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