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铁涛:万里云天万里路

导读

邓铁涛,中医学家。70多年来,精心研究中医理论,极力主张“伤寒”“温病”统一辨证论治。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名老中医.1916年10月生,广东省开平市人。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名老中医,内科专家。2009年7月1日,93岁的邓铁涛教授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国家三部委联合评定为“国医大师”并获证书,邓铁涛教授是广东唯一获此殊荣者。1990年,中医药界著名的“八老上书”(邓铁涛、方药中、何任、路志正、焦树德、张琪、步玉如、任继学)。

本文作者邓铁涛

我生于中医家庭,先父名梦觉,毕生业医。自幼目睹中医药能为人们解除疾苦,乃有志于医学,及长就读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学习五年,为中医学打下了基础。毕业时(1937年)正是中医备受压迫摧残之秋,国民党勒令我校改名为「中医学社」。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医出路何在?当时有人提出「中医科学化」的口号,乃为我们所接受。提出这一口号的是广东谭次仲先生,上海恽铁樵与陆渊雷先生等,并正进行这方面的工作,这些前辈的著作,对我的思想有过一定的影响。

中医科学化,如何化法?限于三十年代的历史条件,这些老前辈在学术研究上没有新的突破,只能说是唐容川等「中西汇通」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并在中医学术界提出了新的问题,以图找寻出路。三十年代这方面的著作,体会到中医不能停滞不前,但要发扬中医,不是少数人所能做得到的。有了目标,还要有方法,要大众一心,同心协力才能成功。在旧社会,纵使想得高,想得远,但餬口问题,却往往占诸首位,要实现理想诚非易事。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当时的前辈学者实在无法找到真正的出路,就更不用说我们年青一辈了。

正值思想傍徨之际,又逢日本侵华铁蹄蹂躏,先避大轰炸于乡,继而避难于香港。国家存亡成了思想上的重担。在救亡运动、进步文化的影响下,开始接触马列主义和毛泽东同志著作,啃了一点唯物辩证法。虽然学得既困难又肤浅,但深深觉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我学习、钻研中医学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发现中医学中有不少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内涵,从而增强了为中医学而献身的信心与决心。

先父在学术上,对「伤寒」,「温病」两派无所偏执。他几十岁了,经常背诵《内经》作为一种乐趣。由于广东地处南方,湿热为病最多,所以在临证上,使用温病派的方药较多。他对吴鞠通、王孟英及唐容川的著作相当重视,同代人中比较敬崇张锡纯先生。因此我对这些著作也较为重视。他主张我多跟师临证,因此我在读医专时自找实习门路,前后跟随了几位不同派别,各种专长的老前辈实习。虽然那时所谓的实习,只是站在老师座后的「侍诊」,还比不上今天的见习,但应该说仍然是颇有收获的。见老师用过的方药,自己就敢用,做到心中有数。如亲见家父使用仲景治产后腹痛的枳实芍药散,治愈一例需注射吗啡才能止痛几个小时,药力过后又复剧痛的产妇,才体会到这个既简单而又不属于止痛之剂的药散,却有惊人的效果。有些经验是老师们自己摸索出来的,如陈月樵先生治小儿好用「夜游虫」(即蟑螂),其祛痰熄风之功甚妙。通过学习、跟师、临证,深深体会到中医这个伟大宝库有三大构成部分;一是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二是在中医尤其是老中医脑海里的宝贵学识与丰富经验;三是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的秘方验方。

自己临证实践后,虽然日积月累,有些收获。但对我来说,学术钻研的真正开始,是在解放以后。解放后我较早从事中医教育工作,对交给我的教学任务从不推托、选择,故先后任教的科目有好几科。教学相长。正如前人所比喻的;「你给学生一壶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长时间的教学,迫使自己不断学习,不断吸取营养,在理论上日渐有些收获,从而在前人的基础上,能提出一些自己还不成熟的见解。如伤寒派与温病派之争已二、三百年,当我在中医进修学校教「温病之研究」时,翻阅了不少文献,试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这些文献,初步认为;两派的论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温病学派实在是伤寒学派的继续发展,两者的理论与经验都是宝贵的,不应继续互相排斥。这一浅见曾得到一些同志的认可。

理论上有所收益,对于自己来说只是得到一半,更重要的另一半是实践。指导不了实践的理论、实践证明不了的理论,是空头理论,或只是「设想」而已。虽然自己几十年来,从未中断过临证治病,但真正给自己以较大锻炼的是一九六0年,我和几位教师与一九五九届高研班几十位学员到解放军一五七医院协作搞「脾胃学说研究」之时,那是一段值得怀念的日子。在那里有机会参与危重症的抢救工作。该院谢旺政委十分支持中医药的治疗,决定病人开不开刀,往往要征求中医的意见,并尊重中医的意见。这使我们有机会,和该院的医护同志一起,为了坚持中医为主的治疗,度过无数个捏着汗守护在危重病人床边的日日夜夜。当时和「西学中」的同志一起还进行了一些实验研究。时间虽然只有一年多,对我来说是十分宝贵的。因为解放以前医院甚少,床位更少,中医对危重病人是在病人的「家庭病床」边进行抢救的,那时中医仍有机会救治危重病症。解放后,医院增加很快,但病床99%是由西医主管的,中医只有会诊的机会,主管权不在自己手上,我们自己的附属医院病床又少得可怜,中医已失去抢救危重病人的机会。在一五七医院不同,参加救治危重病人的决定权最少也有50%,有时达75%。因为当时的确用中医药解决了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取得医院的信任与支持。如一个急腹痛的病人,用了阿托品等药物治疗无效,由于诊断未明未敢用吗啡类止痛药。一位教师却为之一针而愈。又如一肠套迭已三天的患儿,经用中药及针灸也治愈了。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受到考验与锻炼。我深深的体会到,中医学的发展必须在理论研究整理的同时,不断提高中医中药的治疗水平,如果只有理论,而不能用中医药的办法去解除病人的痛苦,中医学便有日渐消亡的危险。但可叹的是中医学院的附属医院病床既少、设备也简陋,从一九七八年以后,才有些改进,但进展仍慢。

学医后感到自己文化基础薄弱,遂饥不择食地看书,文,史、哲及其它自然科学知识等都看,课外读书杂乱而无计划,贪多嚼不烂,化费了一些时间,但自己摸索着走路,付出了光阴作为代价,初步养成自学的信心与习惯,还是值得的。读书乱不好,但读书杂有好处,今天我仍然认为,知识面既要有深度,也应有广度。积累知识好比建筑金字塔,底宽顶尖,乃能巍然屹立。我们是社会上的一员,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除了医学领域之外,还有人生其它思想活动的领域。知识的广度可以使我们视野开阔,能帮助克服保守思想,能推动专业知识的深化与发展,文学、艺术使我们接触时代的脉搏与生活气息,因此在业医之余,也就成了我的爱好。

《内》、《难》、《伤寒》,《金匮》等古典医籍,经过反复多次地实践与教学,对它们价值的认识不断加深,这些著作的重要性是大家所公认的,就不细说了。《内经》这一古典著作这么重要,说明我国医学源远流长,没有医学史的知识,不足以了解几千年来的成就与发展。因此,我对医学史有兴趣,而医学史又和中国通史息息相关。中学时代的历史知识远远不够,不得不涉猎一些通史。《内经》充满哲理,其理论的产生和古代哲学有血缘关系。金元时代我国医学的争鸣亦与当代哲学上的争论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得简要而又深刻「儒之分始于宋,医之分始于金元。」儒与医前后并论是有根据的,而促使自己去读一些中国哲学思想史。当然,对通史、哲学思想史我至今仍属门外汉,但我认为这是要列入自己学习领域之内的必修学科。

针灸与按摩,我学得很肤浅,但对于治疗危重病症,有时却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目前中医讲究分科,有利于深入发掘与钻研,这是好的方面,但不宜绝对化。我认为一般中医都应懂得针灸与按摩,因为这些治疗手段在临床各科都有其适应证。特别是它十分方便,我曾在路边用按摩方法救治过昏厥的患者,曾用梅花针抢救过大吐血的患者,用艾灸隐自、大敦救治过产后大出血的患者。遗憾的是我对这两科未登堂室。

各家学说这门学科,设立得很好。我担任过该科的教学,对其中一些名家学说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并在临证时加以验证,这方面的收益是比较大的。有些名家的一家之言,应该拿到临床中去验证,不能草率地批判抛弃。一家之言,有些好像是一块璞玉,经过加工,晶莹乃见。例如,李东垣阴火之论,张景岳曾给以严厉的批评。但李氏治阴火之法,是值得重视的,而且其源实出于仲景,只是说理上有些失当之处罢了。至于有人说他的「甘温除热法」是骗人的,这只因批评者自己缺乏经验罢了。一家学说,往往是其毕生学术经验的总结,我们宜把重点放在吸取其所长,才能有更大的收益。批判前人所短正其谬误,不能说不需要,但应持审慎态度,并应注意其所处之时代背景。对前人学说,历史地、辩证地给予正确的评价,也是我们今天应做的工作。历代医家学说是值得我们发掘的大宝藏。回顾自己这方面的工作实在做得很不够。

中医学术发展的道路中央已指出来了,彷徨几十年的中医可说已走在大路上,就看现代中医、西学中和有志于研究中医的其它科学家们的努力了。

中医学的前途有如万里云天,远大光明,我们的责任,任重而道远,故以「万里云天万里路」为题。

文源:  铁杆医讯

========== END ==========

(0)

相关推荐

  • 倪海厦:正统中医学与现代中医学的差异

    正统中医学与现代中医学的差异 (03/28/2005) 我简单的说明一些有关中医的历史问题给读者听,这伤寒家与温病派的争执不是现代才有的,有其历史背景的,最早的温病二字就出现在<黄帝内经> ...

  • 中医名家邓铁涛教授

    邓铁涛中医是一种经验医学,这也是名医之所以成为名医的重要原因.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邓铁涛教授,不仅在中医临床上经验丰富,而且总结出许多见解有独到的理论,对于临床实践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这使他成为中医界举 ...

  • 学者邓铁涛:中医不是落后,而是跑得太前,...

    学者邓铁涛:中医不是落后,而是跑得太前,它比西医要先进的多 立志弘扬中医的邓铁涛 邓铁涛自幼受到中医熏陶,立志弘扬中医文化,他出生在广东省一个中医学世家.在家庭的影响下,邓铁涛深知中医的光辉伟大,能救 ...

  • 国医大师邓铁涛:万里云天万里路

    我生于中医家庭,先父名梦觉,毕生业医.自幼目睹中医药能为人们解除疾苦,乃有志于医学,及长就读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学习五年,为中医学打下了基础.毕业时(1937年)正是中医备受压迫摧残之秋,国民党勒令 ...

  • 『泌尿系统』处方:尿路结石 邓氏通淋汤(邓铁涛)

    尿路结石7.1邓氏通淋汤(邓铁涛)[组成]  金钱草30克.海金沙藤18克.白芍10克.生地12克.鸡内金6克.琥珀末3克(冲服).广木香4.5克(后下),小甘草4.5克.[功用]  清热利湿,通淋逐 ...

  • 国医大师邓铁涛,留下的62个妙方,每个都是无价之宝

    2019年1月10日6时6分,国医大师邓铁涛逝世,享年104岁. 邓老生前多次说:"我为中医而生".他一生热爱中医,晚年高龄也不忘为中医药事业上下奔走. 他把自己的个人经验用方.家 ...

  • 名医临证经验丨国医大师邓铁涛常用经验方

    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方 组成:党参18g,白术12g,云苓15g,柴胡9g,佛手片5g,乌贼骨(或瓦楞子(煅))15g,甘草5g. 功效:健脾益气,舒肝和胃. 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肠神经 ...

  • 国医大师邓铁涛使用黄芪的六种方法

    导读:邓老文中开篇即言,此文是学习王清任用黄芪的经验,并结合自己临床案例而作的归纳总结.读此文,可谓黄芪的用法,一览无余也. 黄芪之妙用 清代王清任善用黄芪,我师其法,用之得当,确有奇效,试作归纳,介 ...

  • UC头条:国医大师邓铁涛常用经验方

    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方 组成:党参18g,白术12g,云苓15g,柴胡9g佛手片5g,乌贼骨(或瓦楞子(煅))15g,甘草5g. 功效:健脾益气,舒肝和胃. 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 ...

  • 国医大师邓铁涛:我用玉屏风散有感!

    玉屏风散,是著名的固表止汗方.补气固表方,具有免疫增强.抗疲劳.抗过敏等作用,适用于以疲劳.自汗.恶风为特征的疾病及表虚体质的调理.今天分享一篇国医大师邓铁涛临床应用玉屏风散的心得,与广大读者共勉. ...

  • 邓铁涛讲黄芪之妙用

    清代王清任善用黄芪,我师其法,用之得当,确有奇效,试作归纳,介绍如下. 1 陷者举之重用黄芪以升陷,其适应证为脏器下垂(如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肾下垂等).重症肌无力.肌肉萎软.呼吸困难.眩晕等属气 ...

  • 〖邓铁涛〗国医大师留下的治急性阑尾炎妙方

    〖邓铁涛〗国医大师留下的治急性阑尾炎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