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梧州元丰监遗址及遗存物考述
( 一) 发现时间
1965 年,中央决定在广西梧州筹建以生产小型舰艇为主的军工厂( 即六○○四工地) ,以支援越南北方的抗美战争①。据当时在工作面的一位黄先生回忆,8 月中旬,民工、学生们发现了一大堆坩埚、炉渣和几十斤铜钱。梧州市博物馆及自治区博物馆组成的发掘小组对遗址进行局部发掘,共清理出钱币数百枚、坩埚300 多件、炼渣20 多件,并发现了铁锄、铁凿、风管等遗存物。《人民日报》于1965 年12 月17 日刊发了“梧州市郊发现宋代铸钱工场遗址”的消息②。至此,人们开始知道梧州有个宋代的铸钱工场。
( 二) 遗址面积及地层堆积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关梧州元丰监研究的文章都认为宋代梧州元丰监遗址面积为1万多平方米③。该文章对发掘时间、遗址面积、文化遗址及文化遗物都有较为详细的报道,对研究宋代梧州元丰监遗址及遗存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文中的一些地方也给人们带来一些疑惑: 如发掘时间,文中说是1964 年6 月,经多年的查证,已经确认发掘时间是1965 年8 月; 再如遗址面积,文中写道: “元丰监遗址位于广西梧州市北郊钱鉴村,为桂江下游东岸……,遗址面积东西长二百二十五米,南北宽二百六十米,约有一万余平方米。”如果按该文中数据,遗址的面积就应该是58500 平方米,与近几年的研究和所掌握的材料基本吻合④。而上文为什么有了具体的长宽尺寸,却又得出大相径庭的结果呢? 据文章执笔人之一的李荫本回忆,这篇文章是根据黄宗汉( 曾在1965 年8 月参加元丰监遗址发掘工作) 的原始记录( 一张从学生作业本撕下来的纸) 整理而成。文章写作时间是1985 年12 月,而纸张上有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所以文中有一些数字及遗存物的表述不准确就难以避免了。
再根据该文了解地层堆积的情况: 第一层是耕土层, 厚约200 - 400mm, 黄色沙土,也有少量灰黑土渗杂有炭灰,内含有现代的陶瓷片、碎砖瓦、清代铜钱和宋代坩埚碎片等; 第二层为灰土层, 厚约400 -700mm,土质松散,略呈黑色,有明代、清代铜钱和宋代坩埚碎片、瓷片等; 第三层为文化堆积层,厚约600 - 2000mm,土质为灰黑色,有大量炭灰堆积,遗物丰富,主要有北宋铜钱、铁器、陶器和瓷片等,还有一批铸钱工具,如坩埚、陶杵、陶风管等; 第四层是生土层。
这里有几点应该注意: 第一是时代环境,当时六○○四工地的建设要求是尽快建成投产,支援越南北方的抗美战争⑤。这就使得考古发掘只能够是十分仓促并受到一定限制; 第二, 浮土的面积是很大的,也有相当的深度,这些浮土层就包含有大量的元丰监遗存物。如: 瓷片砖瓦及各种冶炼、铸钱废弃物等,只不过它们是零散分布在浮土层中, 没有引起人们注意;
第三,是一个更值得探讨的问题,即: 遗址中有不少明清时代的铸币,是华光祖庙的香客所遗留,还是明清时期此地仍在铸钱? 据李家诜1959 年的手抄本《苍梧县志》记载: “乾隆四十四年……奏准总理钱局,鼓铸向驻梧州,雍正中移住桂林( 省志) 。”⑥另据康熙三十六年( 1697 ) 修撰、同治( 1872) 重修的《苍梧县志》图经之三也标有“钱监”一名,究竟这个钱监是宋代的钱监还是康熙时期的钱监,这是有待论证的一个问题。
从上述一些零散史料记载及考古发掘资料,是否可以推断明清时期梧州钱监仍然在铸币,这个问题需要更多专家学者及更可靠的考古材料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遗憾的是,1965 年8 月考古发掘发现的明清钱币数量究竟有多少、物归何人何处,至今没有明确的记录,第四,现在还能找到的几个当时的现场目击者,都说看到的铜钱有数十斤之多,而现在自治区、梧州市博物馆公布保存的只有百余枚⑦,余下的去向只能是: 一是被拾获者收藏; 二是被拾获者出售或送人; 三是仍然沉睡在自治区、市博物馆的库房内,没有整理。
据原梧州市博物馆保管部黄洁华介绍,梧州博物馆收藏的元丰监遗存物有四类: 1.铜钱102 枚; 2. 坩埚133 件; 3. 陶杵35 件;4. 炉渣15 件,合计285 件( 枚) ⑧。我们目前在梧州市博物馆能看到的有: 1. 坩埚; 2.陶杵; 3. 炼渣; 4. 炼炉壁; 5. 铜矿石; 6. 钱币。钱币的年号仅有崇宁重宝和崇宁通宝。
叶脉铜矿石
2010 年6 月23 日我们将梧州市博物馆馆藏的矿石、炼渣取样送广西区地质矿产研究中心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见表1。根据分析结果得知,遗存物有铜矿石和冶炼渣,这种炼渣应该是冶炼矿石时产生的废弃渣,基本上可以确定宋代梧州元丰监不但有铸钱的功能,而且还有冶炼矿石的功能。分析结果还表明,该遗址的炼渣既有冶炼铜矿产生的,也有冶炼铁矿产生的。那么,冶炼出来的铁是用来铸铁钱还是用来铸造兵器或是做生产工具,目前仍然未知。
梧州博物馆元丰监遗存物半定量分析结果( X 射线荧光光谱仪)
广西壮族自治区考古研究所覃芳曾撰写文章介绍自治区博馆藏的遗存物有八种: 1. 铜钱4 枚;2. 坩埚98 件; 3. 陶杵22 件; 4. 陶风管1 件;5. 铁凿1 件; 6. 炼炉壁3 件; 7. 冶炼铜渣7 块;8. 铜锭1 件,合计137 件( 枚) 。⑨
2011 年8 月,我们对自治区博物馆馆藏元丰监遗址出土的部分遗存物进行调研,察看了6 类11 件( 枚) : 1. 崇宁重宝铜钱4枚; 2. 铁凿1 件;3. 陶风管1件;
铁凿和陶风管
4. 铜锭1 件; 5. 炉壁1 件;6. 铜渣3 件,这3 件被称为冶炼铜渣的遗存物实际上是带有许多铜点的冶炼铜矿的炼渣。
自治区、梧州市博物馆收藏的宋代梧州元丰监遗址出土遗存物种类及数量见下表。
区市博物馆藏宋代梧州元丰监遗址出土遗存物简表
目前,搜集梧州元丰监遗存物的途径主要有两个: 一是当年参加劳动的民工及学生在拾获钱币之后自己收藏或卖给摆地摊古玩的商人。据了解,梧州某个钱币收藏爱好者于1981 年向一个摆地摊的古玩商购了数百枚在元丰监遗址出土的各种年号的钱( 以折二钱居多) ; 二是由于元丰监遗址发掘时间十分有限,且当年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及保护有较大的局限性,自治区、梧州市博物馆对耐火材料、翻砂铸钱的遗留物都没有采集,相当一部分是遗留在遗址内。随着船厂的生产规模扩大,修建船舶下水滑道时挖出来的遗存物如炼渣、陶瓷片、石英砂块、坩埚残件等就被遗弃在河滩的乱石堆及草丛下面。我们采集的大量遗存物就是在这些地方获得的。
在此,提出元丰监遗址的范围划分问题:
元丰监应有三个主要区域: 一是冶炼与铸钱区; 二是仓库,包括燃料仓、原材料堆放场或者棚、成品库; 三是工人工棚、驻兵营盘、运输码头、岗哨。华光祖庙也建在元丰监内。
如果划分是对的,那么我们这几年来采集遗存物的地方也就是当年的元丰监运输码头,也当属元丰监遗址范围了。
目前,我们采集或收购获得的元丰监遗存物有: 钱币、冶炼炉渣、铁矿石、白云石、耐火砖残块、铁渣、铁块、铸铁、铜渣、石英砂块、铸模残块、炼炉壁、陶风管残件、木质构件、陶瓷片、有待研究的其它物品等,
这些遗存物如陶瓷片、铁块、冶炼炉渣、钱币等,有的经广西区博物馆原馆长黄启善观察鉴别,有的送自治区地质矿产研究中心分析。
由于采集到的种类太多,无法在文中一一细说,我们只能将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遗存物作一些分析和讨论。
先从钱币说起。我们收集到的钱币共有101 枚,8 个年号钱,1 个非年号钱,有版别16 种,详情可参考下表。这些钱币有几个共同的特征: 一是钱币有烧灼痕迹,基本上可以认定是由于钱币与炼渣长时间填埋堆放在一起产生的一种锈蚀现象;二是这些钱币没有流通使用的痕迹,穿口及边廓基本没有磨损; 三是这些钱币表面均有因洪水上涨带来的细微沙泥留下的独特痕迹。
第二,冶炼炉渣。遗址采集到的一块冶炼炉渣是390×210,厚190mm,重8.5kg,这件炉渣应该是冶炼后烧结留下的残块。而自治区博物馆原来保存最大块的尺寸是140×95mm。较小的炼渣我们采集到大约200 块。
第三,石英砂块。这类遗存物较多,但大多数是小块。如(就算是目前采集到较大的一块,其尺寸是200×160,厚90mm,重2. 1kg。石英砂块通常是作为冶炼炉的保温隔热材料,但这一块中间凹一个窝,并且有一层烧灼的痕迹,如果做隔热保温材料,不应该是这种形状,它究竟是做什么用途,需要冶金考古专家研究才能确定。最近,还采集到一块长方形的石英砂块。
第四,炉壁。这块炉壁形成了10mm 左右的烧结层,呈褐铁色,
与烧结层紧密相连的是石英砂层。这类遗存物在遗址里不是太多,大雨冲刷或洪水消退后,常常可以露出地面,经几年的采集已经获得50 多件。2011 年4 月,我们取其样品送自治区地质矿产中心作半定量分析,分析报告表明,该炉壁的元素构成主要是三氧化二铁占46%,其次是二氧化锰占29%,再次是三氧化钙占15%,余下的有二氧化硅、三氧化硫等,金属元素有铜、钛、锆、铅、银等。值得注意的是,银的含量1. 1%,比铜0. 09%略高。联系到部分元丰监铸币含0. 9% -1. 6%的银,可知这种炉壁含银不是偶然现象。要说明的是,这类炉壁在自治区、梧州市博物馆都没有发现,宋代贺州冶金铸钱遗址也没有发现这类遗存物,可能是两地冶炼炉的结构有所不同所致。据观察,这类炉壁基本是由石英砂粒构成,究竟这类炉壁是置于冶炼炉的四周还是炼炉的底部,又是如何形成的,有待冶金考古专业人员进一步研究。
这类炉壁给了我们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是炉壁的存在较多,证明了元丰监冶炼规模巨大; 二是炉壁表面结晶体的形成时间相当漫长,长期重复的冶炼活动才会使石英砂形成金属状的形态; 三是反映了冶炼原料来源复杂多样,造成炉壁残留金属成分的多样性。
第五,铁块及铸铁。铁块采集到3 块,其中一块,
元素含量不明,但因其能为普通磁铁吸附,所以这类铁块的铁含量不会太低。重点讨论一下铸铁,铸铁是在2011 年12 月12 日中午村民鱼塘放水冲刷出一条3 米多宽、1 米多深的泥沙沟沟底发现的。这块铸铁长530,宽310mm,铸铁面有三个馒头状的凸面, 高的130, 矮的90mm,重约35 - 40kg 。
经取样并清除了锈层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所含元素共有21 种,其中三氧化二铁最高为88%,次之为二氧化硅8. 3%, 三氧化硫0. 7%,锡0. 06%。根据铸铁的形状及所含元素,还无法得知该铸铁是古代的或者是近现代的。
《中国钱币》2005 年第4 期所刊黄维、李延祥、周卫荣、刘宇生等四人撰写的《川陕晋出土宋代铁钱含硫量与用煤炼铁研究》一文,根据他们的研究可知,铁器硫的含量可以判断冶铁燃料。那么,根据该块铸铁的硫含量,是否也可以基本判断铸铁的生产时代呢? 很有必要取样送权威检测机构分析其含硫量,再来讨论该铸铁的时代与用途。第六是陶风管。陶风管的残件在遗址有较多的遗留,曾有村民说是华光祖庙屋顶上的筒瓦,但经过进一步深入研究,发现这一类残件上多布满炼渣和粘液,有的在连接口处还明显有铁水粘连的现象。经向桂江船厂工作的退休职工了解得知: 这类残件也有少量是以圆筒形式遗存的,只不过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都被打烂了。而梧州市博物馆在1986 年发表的《广西梧州北宋时期的铸钱作坊———元丰监遗址》一文中写道“三、文化遗物……陶风管咀3 件,已损,是套在炼炉上的鼓风管道,长管园形。器物外面沾有铜溶液。其中一件残长24. 4 厘米,内口径8. 5厘米,胎厚3 厘米”,与我们采集到的陶风管外观及尺寸基本相同,所以排除了这一类遗存物是筒瓦的可能,而应该是炼炉上的陶风管。
第七是一件木质构件。木质构件在2008年的冬天就已露出一角。2012 年3 月16 日自治区元丰监遗址专家考察组到遗址考察时将它挖了出来。木质构件长900,宽420,厚120mm,湿重约40kg,其正面是经人工加工过的,比较平整,
而背面则是未经加工的,木纹清晰 。经自治区博物馆原馆长黄启善取少量样品进行分析,发现该木质构件正面的槽有金属微粒,推测是古代钱监使用的工作台面。有人认为它是两广特有的铁力木。该木质构件现已送到广西区博物馆并准备取样送专业机构作碳14 测年,以确定该木质构件的使用年代。
第八讨论一些陶瓷片。在遗址里经常可发现有各种陶瓷片。陶瓷片的种类比较复杂,既有古代的,也有近现代的,这与人们的活动有关。至今为止,我们在元丰监遗址的河滩上及草丛下的沙土层采集到的陶瓷片约300 余块( 片) ,这些陶瓷片属两宋时代的占三分之一左右,其余多属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的陶瓷片与华光祖庙的拜祭活动一直延续到明清有关还是梧州元丰监在两宋之后还有铸钱活动? 有待论证。
( 一) 宋代梧州元丰监遗址的遗存物极为丰富,由于当年发掘时间仓促,且受当时历史条件限制,所收集的遗存物种类不能反映元丰监遗址遗存物的全貌。
( 二) 自治区博物馆馆藏遗存物有8 类137 件( 枚) ; 梧州市博物馆收藏有6 类约200 件( 枚) ,其中大部分与自治区博物馆收藏的类同。
( 三) 个人及广西钱币博物馆收藏的元丰监遗存物有15 类1000 余件( 枚) ,其中大部分遗存物能够明确年代及作用,有一部分需要进一步分析研究。
( 四) 现在还有相当数量的元丰监遗存物遗留在遗址的河滩上,面积1 千多平方米,遗存物有的裸露在泥沙上面,有的埋在沙泥及草丛下面,目前仍未有任何保护措施。
在此,提出几点建议:
( 一) 元丰监遗址的遗存物对研究宋代冶金、翻砂铸钱技术以及宋代梧州金融货币历史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需要地方政府特别是地方文博部门的支持。
( 二) 尽快将建设宋代梧州元丰监遗址文化公园列入政府文化建设规划。
( 三) 政府文物主管部门尽快核实并确定遗址保护范围,并依法设立保护标志,组织实施对宋代梧州元丰监遗址的保护、研究、开发和利用。
注释:
①《广西桂江造船厂志》第4 页,桂江船厂厂志编写组,1999 年7 月第1 版。
②当时人民日报刊登的消息说除了发现有坩埚、铜钱、炉渣、矿石等遗存物之外,地面上有残存的宋代建筑物,实际上就是破旧的华光祖庙。
③黄宗汉、罗德振、李荫本: 《广西梧州市北宋时期的铸钱作坊——元丰监遗址》,《广西金融研究》1986年钱币专刊第32 ~ 34 页。
④余天佑: 《宋代梧州元丰监及其铸币考》, 《区域金融研究》2009 年增刊第1 期,第4 页第5 页。
⑤据《广西桂江造船厂志》记载,六〇〇四工地是在1965 年7 月5 日正式开工,到8 月底土建完成。1966年2 月船厂开始投产,1966 年5 月已经生产出第1 艘“149”型运输艇,可见建设速度之快。
⑥《苍梧县志》手抄本一套五册, 藏梧州市图书馆。
⑦梧州市博物馆藏102 枚、自治区博物馆藏4 枚。
⑧黄洁华: 《梧州市博物馆收藏宋钱监出土文物》,《广西钱币学会十年文章选篇》第37 - 40 页。
⑨覃芳: 《广西博物馆藏宋代梧州钱监出土遗物》,《广西钱币学会十年文章选篇》第34 - 36 页。
⑩黄维、李延祥、周卫荣、刘宇生: 《川陕晋出土宋代铁钱硫含量与用煤炼铁研究》,《中国冶金史》论文集第四辑第462 - 472 页。
(本文刊于《中国钱币》2012年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