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五位大佬的裸辞经历,告诉你不知道的下半句
有一句不太励志的鸡汤语,选择大于努力,好像一脚迈对了方向,比后天努力重要的多。其实,很多人不知道下半句是什么?五位商业大佬的辞职经历,说出三句话,终于点到根子上了。
1991年,思想活跃的俞敏洪,还在北大教书,即使放在现在,那也是了不起的青年才俊。可是俞敏洪没有珍惜这个有着大好前途的职业,因为在校外私自办培训班捞外快被处分。俞敏洪愤然辞职,创办了新东方。那年他29岁。
1992年,最后一年大学包分配。正当许多家人托关系走门路,替子女找一个好单位的时候。在北京航天工业研究所了,拿着高于同学两三倍工资的雷军,突然从这个人人“羡慕嫉妒恨”的好国企辞职了。引起雷军内心如火骚动的,是他经常去中关村玩,发现了软件的魅力。那年,雷军25岁左右。
1992年,国有企业开始大改革,市面上出现了大批大批的下岗工人。大学毕业削尖脑子也要进大国企的“天子骄子”有点迷茫了。1993年,大学毕业的马化腾没有犹豫,直接选择了深圳一家私企,当上一名BB机软件开发的码农。五年后,马化腾辞职,创办腾讯。那年他27岁。
1995年,忍受不了体制束缚的丁磊,从当地待遇最好的宁波邮电局怒辞,3年后在广州创办了网易。那个时期,“单位”文化仍然很浓厚,丁磊居然有一个想当小老板的梦想,辞去公务员编制的举动,让无数人跌碎眼镜。那一年他24岁。
1995年,那时候事业编比现在还吃香。马云发现了网络商机,就为这个“小点子”,他“投笔从戎”,从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教师岗位上辞职,成立了一家现在看起来很不靠谱商业网站(中国黄页)。当满街都唱“阿里阿里巴巴”的时候,马云开发了阿里巴巴网站。那年他30岁。
这五位大佬原来都有一份很有前途的职业,都选择再30岁之前辞职,在三四年之内,迈出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步,创办应该创办的企业,有意无意,踏上了时代的高铁,一路狂奔到今天。
在1992年之前,大学毕业只有两个选择,公务员事业编和国企央企。只要是中专以上学历,就是国家干部身份,技校及以下学历就是国家工人身份。只要能考上中专生,基本就进了保险柜,抱上了铁饭碗。只要踏踏实实地工作二十年,基本上都能混成小中层,过上安定舒服的小日子。
1992年之前,是努力大于选择的年代,只要你努力,基本能让自己过得更好。20多年后,市场经济进入新时代。辞职、跳槽、创业,成为一种常态。
为什么现在年轻人一言不合就辞职呢?这是有历史背景的。
因为你老老实实工作,靠工资、靠辛苦、靠坚持,收入只能实现量变,无法实现质的飞跃,满足不了你实现更美好生活的梦想。
目前,整个社会进入了一个选择大于努力的时代。
2019年,大学生就业意愿指数,名列前茅的依然是公务员事业编、央企国企。现在的95后,思想活跃程度、观念开放程度,远远大于当年的俞敏洪、雷军、马化腾、丁磊、马云。但很多大学生,依然选择稳定、安全的体制内。
20多年前,五位大佬却逆流而上。
五位大佬的辞职年龄都在30岁之前,然后迅速找准职业定位,踏上时代风口,只用一二十年,就达到了人生巅峰。他们的辞职的经历,总结三句话,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但是下半句是:只有正确的努力,才能作出更好的选择。
一是选择职业方向,要坚持主动选择。
我有一位高水平的朋友,在国企长期担任大型二级单位的一把手,手下有上千号人。十年前这家国企就濒临倒闭,当时有不少民企高薪挖他,但他留恋那点被千人簇拥的“官员”感觉,舍不得跳槽到民企。
最后企业破产,他被安置,月薪只有2800元。当他再去敲那些民企大门时,已经没人给他开门了。
如果你在30岁左右,当断则断,跳槽到你中意的企业,你是主动选择,议价能力比较强。等你过气了,被动去选择,被人家挑挑拣拣的时候,你的价值已经一折两折了。
二是选择跳跃的时候,时机非常重要。
马化腾毕业后,当了BP软件码农,那可是当时最炽手可热的职业。4年后,翅膀硬了的马化腾毫不犹豫地辞职,创办了当年没人看好的腾讯。结果呢,好多人报名参加BB机修理专业,结果人没毕业,BB机先毕业了。
俞敏洪、雷军也好,丁磊、马云也好,他们做出的选择看起来很突然,其实都是水到渠成,踏到点子上了。现在的年轻人还有这么好的运气吗?
如果拿不准什么时机,那就越年轻越好,年轻人可以试错,可以摔倒十次,可以爬起来十次,只要有一次时机对了,你就能顺应大势。
三是可以暂时不选择,但要保持随时选择的能力。
选择自己的职业定位,这是一个门槛很高的技术动作。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进大公司,与其说他们喜欢大公司的光环,不如说他们贪恋“螺丝钉”的简单。当个螺丝钉,可以埋头钻研,简简单单,思考多了太辛苦,操心多了太疲惫。
分工越细,能力越单一。比如,以前办公室里的打字员、收发员,以为可以简简单单、重复劳动一辈子,等来快退休的时候却下岗了。
年轻人暂时不知道怎么选择,可以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干着本职,业余多学习其他技能。这条道路行不通,你随时有重新选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