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涂:作文应呼唤生命里的潜意识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是语文老师讨论的热点话题,什么万能公式,什么抄摘精美语段,什么立意新颖等等,这些解说词谁都会讲。适用性大吗?答案是否定的。
此次聆听葛老师所授《大卫上学去》(绘本作文课),我以为,这堂课设计理念是绝对地根据学生实情而设定的,为什么这样说呢?作文教学不单纯为了教学,而应该在教学中呼唤学生生命里的潜意识。什么潜意识呢?个人以为:一,观察生活的意识;二、口语表达的意识;三,动笔记录的意识;四,检查修改的意识。如果说,作文课上能真正唤醒学生生命里的这四种潜意识,我想,学生写出的作文是有血有肉的,绝不是假大空的病文。
葛老师所设计的作文课非常实在、实用。这堂作文课,最大亮点在于唤醒了学生生命里的潜意识。大卫上学去,以图文形式让学生感知、观察、口述大卫的不良行为习惯,这种设计理念高于简单地为作文而作文,这便是尊重学生实情,以学生实际生活呼唤学生生命里的潜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在这种感知中参照自身生活,自然会引起学生细细观察图片,然后在观察中感悟大卫的不良行为带来什么后果,这样,学生对大卫的做法,心里有了正确或者错误的结论,进而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这一点,可以说葛老师做得十分完美。特别是在葛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结合自身生活,对图文内容进行表述时,所表述的话语不是空话,而是在诉说生活。其间,有位小女孩表述非常精彩,学生以及听课老师自发地为她的精彩表达而鼓掌,这种自内心发出的话语,如果转换成一行行文字,难道不是生命里的意识吗?所以,我认为,这样精彩的口语表述,不得不说是作文课上很难看到的现象。
我总以为小学生作文内容普遍真实,他们的话语虽显稚嫩,但,情真意切。小小生活,往往是我们老师忽略的作文教学资源。葛老师紧扣学生实际生活,遵循小孩子年龄特征,以绘本形式进行作文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恰好贴在学生的心坎上,当葛老师打开PPT时,学生专注的眼神可以证明这种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感观。课堂上,二年级的学生,满满四十五分钟,没有一个学生感到疲惫,注意力高度集中,由老师一次次引入深处,最后达到作文教学的教学目标。
课后,我沉思:如果换另一种方式进行同样内容教学,学生能静坐四十五分钟吗?学生能那么流畅地表达吗?学生的实际能力会得到提高吗?学生的观念及做法会真的改变吗?后来,我跟踪了解学生(我儿子),他们真变了,爱上大卫,爱上绘本,爱上这节课。这所有的改变正是这节课的教学成功之处。
当然,葛老师这节作文课旨在传递一种教学理念。如果,作为研究课,还有一些地方值得商榷。首先,作文课是以“小生活”为主题进行作文,那么,学生的生活是不是应该放在这节课中?比如,小朋友上课过程中,曾犯过哪些错误呢?怎么改正的呢?这样的经历和经过便是作文。其次,绘本作文课,是以绘本为载体进行作文教学,那么,参照的意义是否充分发挥了呢?比如,平时有哪些错误行为与大卫的错误行为一样的呢?你是怎么认识的呢?完全可以表述出来。其三,大卫上学的故事是连贯的,学生从头到尾是否有一个完整的认知呢?这里,学生少了关注,便少了表述,导致少了作文写作中要求的层次性(这点,主要针对中高年级作文)。课后,我估计如果让学生重新表述,很多学生对大卫上学这个小故事还是模糊的。其四,整个课堂流程清晰,但时间分配前紧后松,导致播放图片时,留给学生观察的时间不足(如果是中高年级,要求当堂练笔的话,写作的时间更少了)。其五,如果抽一位学生能完整地表述大卫上学的故事,再加一点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或者认知,整堂课就上升到学生作文综合能力展示的高度。
总之,《大卫上学去》这节作文课,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感观,唤醒学生意识,启发学生表达。而于听课者,这节课既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亦是一节值得研究、值得推广的课例。
于此,愚以为,作文教学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打开生命里的语言,这样的课是带有生命气息的课堂,学生与课堂是活的,语言与文字都是活的。
小学生作文,切不可把学生的作文要求抬高,他们如果能做到把生活片断通过组织语言,适当渗入情感,用恰当的修辞、表达方式,把整个过程记录下来,再加以修改,这便是有血有肉的作文。
作文,学生作文是以“生活”为主,作家作文是以“生命”为主。生活与生命(课本上的课文)的对接,正是由语文老师研读文本时完成的。同时,生活中寻找作文教学点,而不能一味地遵照课本开展作文教学。在教学常态中,以学生兴趣、发现、坚持写为点,鼓励学生经常记录生活,再加以适当的肯定、指导、修改,建立学生作文库,以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佳作展示平台。
与其选择说教式的作文教学模式,不如将枯燥的文字演变成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记录,最终形成有温度的文字。这种在活动辅助教学下,学生写出的作文基本能达到作文要求:立意深,选材新,内容实。教师对语言及章法适当加以修正,便是一篇漂亮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