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连斯基:中国主题练习曲
演奏者:Stephen Coombs
莫沄 | 文
▼
今天介绍一首不算常见的练习曲作品:
阿连斯基的降G大调练习曲,也叫中国主题练习曲。
安东·阿连斯基(1861~1906)是俄罗斯的作曲家、钢琴家与指挥家,师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也是拉赫玛尼诺夫的和声老师(牛B)!
Анто́н Степа́нович Аре́нский
为什么要叫中国主题练习曲呢?
因为作品当中用到了中国民歌茉莉花的旋律。
不过在说阿连斯基这个作品前,我更想说说关于茉莉花的一些情况。
▼
大清乾隆五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792年。
这年大贪和珅才7岁,而莫扎特刚刚被埋了一年。
这一年,有位叫约翰·巴罗(John Barrow)的英国人,开始担任英国驻华大使…马戈尔尼伯爵的秘书。
巴罗曾随大使在承德避暑山庄,受到过乾隆的接见。
话说这人是一位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在帝都生活的几年间,没有做二环十三郎去飙车,也不去天上人间找妹纸…
没事喜欢街头巷尾窜,收集记录民歌、民间器乐曲牌,还绘制一些乐器的图案…深刻贯彻乾隆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的精神。
后来他在广州碰到一个英籍德国人Johann Christian Hüttner,还看到由Hüttner记谱的,一首叫茉莉花的中国民歌。
巴罗回到英国后,把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本《中国游记》。
其中,也收录了那首在广州看到的茉莉花。
这也是最早以乐谱记录下来的茉莉花。
▼
由于不了解中国音乐,Hüttner的记谱很奇怪,把本应该是G调的记谱,记成了D调。
因为他不知道在中国音乐里,更多是以sol结尾的徵调式,而是按照西洋大小调的体系,把茉莉花记成了以do结尾的大调式。
▼
茉莉花是汉族地区最著名的民歌(应该没有之一吧?),几乎全国各地到处都唱不同版本的茉莉花,从东北到河北再到江南。
但通常我们所说的民歌茉莉花,最出名的其中一首是江苏民歌:
歌曲用那种嗲嗲的江苏话唱出来非常美,大家可以听一下音频。
版本可能有点…土,有种中老年表情包的即视感,不过旋律真的很好听!
▼
而另一首最出名的,则是约翰·巴罗《中国游记》里面,Hüttner记谱的这首茉莉花。
这个旋律与扬州清曲中的《鲜花调》有很大的关系,但由于当初Hüttner没有说清楚是在哪里记的谱,所以现在也无从分辨这是哪个地方的了,都只能以中国民歌来笼统称呼。
歌曲是双拽头的形式,旋律直来直去的,很简洁,不像江苏民歌那么多拐弯。
开始的两句旋律一模一样,就叫双拽头。
▼
这个旋律在欧洲很出名,应该是最著名的中国旋律之一了。
19世纪,有位18线的酱油作曲家Karl Kambra,把这个旋律改编成沙龙的钢琴小曲。
而最出名的,肯定是普契尼那部剧情乱七八糟不知所谓的《图兰朵》歌剧,当中那个杀人狂公主的主题,也是采用了Hüttner记谱的茉莉花。
尼玛公主长成这德行,我还不如找白百何好了…
▼
比普契尼早些时候的阿连斯基,看到了这个茉莉花的旋律,然后就把它写在了《4首钢琴小品》(Op.25)当中。
作品总共4个乐章:即兴曲、梦呓、练习曲、谐谑曲。
其中第3乐章的副部主题,旋律就是这首茉莉花。
作品在1893年创作并出版,说实在的,主部主题写得有些…无聊,另外几个乐章也算不上优秀,唯一的亮点就是《茉莉花》了。
茉莉花的和声编得不错,很动人很优美,也没有什么洋声洋气,符合中国人的审美。
关于作品的练习方法,我就不多说了。
值得一提的是,曲式上,作品用了省略展开部的奏鸣曲式来写作。
我们可以看到,茉莉花主题在呈示部,是在降B调,也就是本调的上方3度调上出现:
但是在再现时,却变成了降G调,也就是回到了作品的本调,go home,调性回家啦:
奏鸣曲式用在练习曲中是很少见的,因为练习曲本身的体裁限制,基本都是为了技巧练习,导致了曲式上都是二段或三段曲式(包括二部与三部),很少会采用奏鸣曲式写作。
当然也有例外,大作品如阿尔坎,小作品如车尔尼748中的第13首,都是奏鸣曲式来写的。
▼
如果是弹厌倦了那些程式化的练习曲,又或者想弹弹中国风格的旋律,不妨试试这首阿连斯基的作品。
大家要是对中国民歌有兴趣的话,作为老司机的我,下回再写写十八摸的钢琴改编曲?
☟
比赛不知道弹什么?
考学拿不准弹什么?
车尔尼不大咖?
弹肖邦大众化?
李斯特拿不下?
拉赫手又不够大?
弹阿伦斯基茉莉花练习曲!
做真男人,
用外国作品弹出中国味!
一不做二不休!
用暴烈手段揭技巧底线!
不要肖邦李斯特!
不要德彪西拉赫!
只要740!只要740!
现在只要740水平,您就可以演奏这首练习曲!
机会不是天天有!
该出手时就出手!
心动不如行动!
赶快弹起来!
乐谱imslp上有下载的,伸手党请扫下面二维码加我微信,一年内免费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