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格缪勒,23-归来
演奏者:永井進
第23首《归来》,表现的是即将见到久别重逢的家人或朋友时期盼、焦急和喜悦的心情。
日本版里翻译成家路——归家的路。
布格缪勒在这个作品里充分地发挥了对乐圣贝多芬的舔菊精神:
作品很明显受到了老贝《告别奏鸣曲》(Op.81a)第3乐章的影响,不单只标题同为Le Retour,连拍子(6/8拍)和调性(♭E大调)都相同,作品的主旨与情绪也很相似。
作品单三部曲式,♭E大调。开始的8小节是引子,最后6小节是尾声,然后中间是各以8小节为乐段组成的ABA散步去死……sorry,是三部曲式,曲式图在这里:
引子:1-8小节
A:9-16小节
B:17-24小节
A:25-32小节
尾声:33-曲终
Molto agitato, quasi Presto是很急迫、近似急板的意思,所以曲子要求的速度是非常快的,我很怀疑初学者是否能驾驭?
注意长引子中的力度变化,开始8小节左手的同音反复有种非常闷骚的感觉,奠定了作品的心急;右手弹奏引子动机,旋律从3度扩展为6度,而且旋律的音域一句比一句高,这些都令人感到有种期盼的心情:
这里左手的轮指指法一般采用5-1-2-3-2-1,有一点点拗手;右手总在第4拍而不是重拍进入,节奏感上有些不好把握,需要多练去熟悉。
第9小节开始的A段,旋律处于最高的声部(图片圈红处),所以一定要突出最上方的那个旋律音,但是整个段落的力度为pp,不能死命往下砸琴:
这种又轻又快又跳跃的音符对指尖的要求非常高,所以手腕的动作要轻巧而有弹性,胳膊放松别僵硬了。
第17小节起的中段有了新的对比色彩:强烈的力度对比与低音连奏的琶音乐句,仿佛是归家过程的阻碍一般。
平行的c小调转调在之前毫无征兆,很有些大胆的意思;旋律一句强紧跟着一句弱,再接一句强的,这种极具表现力的力度变化,将音乐引入了再现:
这里的右手是完整的和弦结构,需要用上更多手腕的力量,还是那句——
先放慢速度,一个和弦一个和弦地慢慢撸这一段,手腕千万别紧张发僵啊各位亲!
尾声从第33小节开始,持续整小节的高声部必须保持足够的时值;而下方的声部,则需以小幅度振动的动作来弹奏。
最后的结束部分一定要慢下来,别装作看不到那个dim. e poco riten.,因为必须速度渐慢下来,才能表达出终于回到家,一颗心放下来了的安稳感觉。
这首《归来》一直是简单却急切的节奏贯穿着全曲,将音乐无穷的魅力与生动的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于这个曲子,演奏者或者听众都肯定能感受到那种着急催赶的情感,但乐曲到底刻画的是什么呢?
这样吧,先问个问题:
如果你在外多年急于归家之时,你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
飞机?动车?那个……布格缪勒那是19世纪,这玩意还没出来……
跑步?呃……好的你牛,2020东京奥运会的马拉松项目我给您报名去!
是马车啊!!
猜出来了吗?或者说骑马也行,哈哈!
那些不断重复的快速8分音符群,像不像马蹄在嗒嗒嗒奔跑的声音?或者想象成是雨点在打落?c小调的中段左手好像是被羁绊了一下的感觉,像不像马车被坑了一下那些溅起的水花?
这让我联想到另一首描写雨声、马蹄声很著名的音乐——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魔王》:
当中用钢琴声部不断重复三连音,描绘手法和这里的《归来》如出一辙。
只是《魔王》刻画的是逃命式的紧张,要死人的,所以必须玩命地跑呀,速度要比《归来》快许多!
舒伯特《魔王》的开始:
PS:以上文字仅为本人个人意见,不具备任何权威性,所以请各位看着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