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老师讲水饮
水饮病的形成,与胃,肺,脾,肾,三焦,膀胱密切相关,共同之处为他们都是阳虚,尤其是与胃肺脾肾阳虚为根本。诊断水饮病简单,舌胖大有齿痕,舌水滑就是有水饮。水饮积于人体偏虚之处,伏于脏腑空隙之间。水饮溢于肌肤则水肿,聚于腹中则腹胀,上蒙清窍则眩晕,凌于心则心悸,射于肺则咳嗽,逆于胃则呕,入于肾则喘,犯于肝则痛。
肝郁水饮用四逆散,三焦水饮用五苓散,胃水饮用伏苓甘草汤,脾水饮用苓桂术甘汤,肾水饮用真武汤,肺水饮用小青龙汤。
心水饮用桂枝加桂汤
除水饮,茯苓或干姜或生姜,必不可少,如果桂枝加桂治心水饮,是不除了加桂外还要加生姜的量?
心水饮,问题主要在心阳虚,加桂枝。如果胃也弱,可以加生姜。
桂枝能疏肝,我想一定是有条件的,辛味能散可疏肝,用桂枝配伍柴胡、干姜或生姜,比如柴胡桂枝干姜汤里,此时,桂枝有疏肝之力
《伤寒论》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随着我们掌握的知识的积累,对此条文又有深入认识了。我们知道胃是水饮病第一要素。伤寒表不解,营卫失调影响了胃而呕,其余是或然症,可能有,也可能没有,有哪个也不一定,但是心下有水气,干呕症状肯定有,胃虚了,胃失游溢之职,水停于胃啦。
如果不知道营卫失调影响脏腑,也不知道胃是产生水饮第一要素,怎么来解释?
水首先入胃,胃虚了,则不能游溢水液,上输于脾,还好,在胃里停着,没到处乱流。
水代谢著名论断: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这段《内经》经文要熟读,中医生理都不知,能会诊治疾病吗?
如何治水饮病?《素问》“水者,阴也”。阴气主静,自己不能自行运动变化。水无阳不运,无阳不化,必须在阳气作用下才能发生。因此,水饮形成的共同之处为阳虚,尤其是胃肺脾肾阳虚为根本。故治水饮病必须温阳气。治水饮病有助于理解扶阳思想!
也就是说,把胃肺脾肾阳虚补足,他们就自动干活了,胃游溢水,肺通调水,脾运化水,肾气化水。还可以同时利小便,发汗辅助,加速消水饮。
即温阳利水。
@上海—肖春宏 老师您说的我保存的, 中医控糖,用石寿棠《医原》的燥湿论,与吴澄《不居集》的理脾法,效果比较好!其余什么这个方,那个方控糖,都是一时之用。
中医控糖,从燥湿论治是从阴阳大方向上把控,执两用中。
从脾阴论治是具体调理脾与其余四脏之关系。阴阳趋向平衡,五脏关糸趋向协调,那糖岂能控不住!
寒热,燥湿都是阴阳之特点,山的背面(阴)就寒冷、就潮湿,是吧?
糖尿病属于内伤,属于里,因此表里两纲就不用了。
只从寒热角度执两用中不够,还要从燥湿角度执两用中,再从虚实角度执两用中,全方位的执两用中,这是立体之“中”,不是平面左右之“中”。哪个中医门派不用“阴阳两纪与八纲”?都用。脾阴虚,它既脾虚生湿,又阴虚生燥,因此燥湿特点突出。吴澄用一生几十年精力在临床上研究脾阴虚。你看现代中医书,哪有讲治脾阴虚之方的?没有!一提脾,不是气虚,就是阳虚。就是没有脾阴虚。而临床上脾阴虚不少见。有些糖尿病患者,我看一眼唇,即知是糖尿糖,唇象肿了似的,发亮光,并且干。病人象牛似的,总用舌头添唇,干的难受!
四诊资料到手之后做什么?开方吗?不是的。先定病位,表部?里部?半表半里部?然后定病性。阴性?阳性?进一步辨寒热虚实。如果仍然确定不了,就继续分析气、血、津液、脏腑、经络……这些要素。
确定了病位、病性之后,还要确定病势。是轻症?重症?趋于好转?逐渐加重?由表及里?由下及上?由气及血?由腑及脏?
再然后是开处方吗?仍然不是,还要立法。制定治疗的方案,步骤,攻补比例,先攻哪里?后攻哪里?先补哪里?后补哪里?
然后再根据以上信息找方子。如果没有完美的方子就自己加减、组合甚至创立。
所以,处方的依据是病机。依证处方,而非依症处方。
博涉知病,久诊识脉,屡用达药
产生五脏痹的原因,五脏以宁静为本,藏神为用。六腑以传化物为本,通则为用。若七情妄动,饮食失节,寒暑失宜则脏腑所用越性,势必功能损伤,导致先以内伤为本,而后外邪得以入之,这是五脏痹产生的重要原因。
产生五脏痹的原因,五脏以宁静为本,藏神为用。六腑以传化物为本,通则为用。若七情妄动,饮食失节,寒暑失宜则脏腑所用越性,势必功能损伤,导致先以内伤为本,而后外邪得以入之,这是五脏痹产生的重要原因。
产生五脏痹的原因,五脏以宁静为本,藏神为用。六腑以传化物为本,通则为用。若七情妄动,饮食失节,寒暑失宜则脏腑所用越性,势必功能损伤,导致先以内伤为本,而后外邪得以入之,这是五脏痹产生的重要原因。
祛邪,要辨是以风寒湿中谁为主,只要我们掌握邪气性质,辨是以什么邪气为主,非常简单。不用死记硬背我发的症状,看一看理解了就行。风性善动,湿性重着,寒性收引,记牢这些,这些是恒久不变的东西。
如何扶正与祛邪,用伟人毛泽东“论持久战”思想,分三个阶段。看患者处于什么阶段而决定。毛泽东思想放置四海而皆准,做治病战略大决策,顶层设计方案。
学习先看王洪图讲痹证,之后看治五脏痹方剂,看方剂先研究熟治一个痹证,比如治肾痹。
肾痹:邪有风、寒、湿,正有肾阳虚,肾阴虚,肾气虚,肾精虚,肾阴阳两虚。你将邪与正做一下排列组合,看有多少种?有一个组合就有一个方,如果背方证,治一个肾痹要背多少?五脏痹要背多少?太多了,何时能学会中医!背方证,听着简单,干越来麻繁![呲牙]掌握基本东西,以不变应万变,自己随证临时组合方。
对五脏痹研习熟了之后,抄治五脏痹后路,捧着一个五痹汤《证治准绳》,通治一切五脏痹,化繁为简。[憨笑][憨笑][憨笑]
研习诊治五脏痹,是“苦其心志”,之后可担大任,天降五痹汤于你!
【五痹汤】人参,茯苓,当归,白芍,川芎,五味子,白术,细辛,甘草。
1,〔解读〕
从气血角度来理解此方,经脉供给五脏气血产生功能,无气血则五脏功能全停。补气血是强五脏功能诸法中的一法。对于痹证,《内经》说“盖因气血不充,兼受风湿而成”。补气首选人参,当归是补血圣药,用此二味药补气血。白芍柔肝,肝痹时肝郁,血不行,用川芎。细辛解表,配五味子,一散一敛,复肺宣降。心痹时,心火衰,湿气凌心,用细辛配伏苓,白术。细辛还可搜肾痹时,伏于肾之邪,细辛作用多。
2,〔加减〕
肝痹:加枣仁,柴胡。
心痹:加远志,茯神,麦冬,犀角。
脾痹:加枳实,砂仁,神曲。
肺痹:加半夏,紫菀,杏仁,麻黄。
肾痹:加独活,杜仲,肉桂,牛膝,萆薢。
不就是邪入各个五脏嘛,把它赶走,解表给他出路,再扶强五脏,完活了。关健在于明白解表之意义。
调气血,就是调营卫,把邪起走,营卫也和了,邪别想再进来。
如果五脏痹重,用圣济总录之方。
好多年前,我就想:怎么这么多尿毒症?应是病在视野之外,知识有盲区,要找良策——研究肾痹。
尿毒证的病机我认为关键在于为了邪侵袭日久未愈肾之脉络郁闭异致气化不行气血不得宣通使肾上人去了主水的重要功能缠绵日久肾之阴阳俱虚脾失温煦运化功能失司导制肾哀,你们认为呢?
尿毒症:一个是三焦郁火,沿着“三焦与肾别通”长期损伤肾。一个是肾痹失治。
治病祛邪并不难,治病难在弄清根与叶,以及祛邪时机。弄清根与叶不难,把握时机也不难。难在自己观念,认为中医讲的生理基础知识没有用,比如:胃游溢精气,何谓游溢?说不清道不明。不知此则不能很好理解“肾者,胃之关也”,从而治水饮病抓不住重中之重。
再比如:由于脏腑对营卫起决定作用,所以营卫失调影响脏腑有限度,无论症状表现多么重,都是易治。犹如脾侮肝一样,肝本来就克脾,脾邪来犯深入不了,易治也。
根与叶:第一层生理上的根与叶:脏腑是根,营卫是叶。第二层病理上的根与叶,营卫失调是根,脏腑病变是叶。由第一层生理判断出第二层病理为易治。
掌握了此两层的根与叶的关系,运用“论持久战”分三个阶段,心中自然生成治病最佳次递。
胃游溢精气,其中“游溢”是游动布散之意,包括布散水。“肾者,胃之关也”,水从胃进入体内多少,肾说了算。
胃阳虚,则胃不游溢水,水就瞎乱流入体内,没有进入正常代谢轨道,患各种水饮病。
肾虚,则失去“胃之关”的作用,水进入体内随便,水饮泛滥。
你看,胃是不是患水饮病第一要素?阳虚是不是水饮的病理基础?全是吧。若明理,信手摘来皆妙药,拼凑几味药都效果显著。[玫瑰][玫瑰][玫瑰]
胃阳虚,用什么药与方?药用桂枝,生姜。方用伏苓甘草汤。
现在,从生理与病理上来理解真武汤治水饮,不一样了,是吧。脱离生理与病理,仅从药的作用理解,有八百种解释,都振振有词,也都是纸上谈兵。[呲牙]
厥阴病,水少少与之,因为胃失游溢之职了,喝水多了又添水饮病。
提到水饮,就涉及津液,绕不开津液。津与液是两回事。清稀并随气而行者叫津,分布于皮肤,肌肉,官窍。液态并位置固定者叫液,分布于骨,髓,脑。
津与液相似,合称为津液。
口干是口无津,不一定是缺津,气滞时,则津不行,当然口干。
水饮病,是津液代谢异常而产生的。
体内除精与血之外的一切水液,叫津液。
水饮,没有滋养脏腑以及筋骨等作用,是废水,只有害。
共同学习两味中药:
白术和苍术
白术和苍术都是健脾的要药,要想后天之本不出问题,就靠他兄弟俩了。
虽然他俩都是健脾的,但也有小小的区别,区别就是一个字之差:
白术:健脾利湿。
苍术:健脾燥湿。
即:利和燥的区别。
利湿是啥意思?
利湿就是把脾里的湿气利出去,不让湿在脾里停留和聚集。
燥湿是啥意思?
燥:烘干的意思,也就是把脾里的湿气加热蒸发出去。
大家想想:“利”再加上“燥”,双管齐下,是不是更好呢?
所以,笨人这两味中药一般同时用的(作为:药对用)。
那么,这两种药的地道产地是哪里呢?
白术的地道产地是:杭州半野生的(纯野生的很少见,属于浙八味之一,以长形的最好,安徽亳州产的不能用,个大全部是农药化肥催的,亳州产的不是道地药材,含量很低,市场占有率约80%,因此,一不小心就买了亳州的白术,就等于吃草了)。
苍术:的产的也很多,有野生的存在,比如秦岭和大别山区,油脂线明显,药味大,个头不大的一般都是野生的或者半野生的。
我之所以这么 又臭又长的介绍白术和苍术,是因为它太重要了
水饮病的形成,与胃,肺,脾,肾,三焦,膀胱密切相关,共同之处为他们都是阳虚,尤其是与胃肺脾肾阳虚为根本。诊断水饮病简单,舌胖大有齿痕,舌水滑就是有水饮。水饮积于人体偏虚之处,伏于脏腑空隙之间。水饮溢于肌肤则水肿,聚于腹中则腹胀,上蒙清窍则眩晕,凌于心则心悸,射于肺则咳嗽,逆于胃则呕,入于肾则喘,犯于肝则痛。
肝随脾升,胆随胃降。脾与胃皆虚,肝胆定有郁火,没有口苦也用桅子。
正气不足,不但泻火泻不出去,反尔陷下去了。
记牢:苦寒泻火之有余,不能泻火之不足。火与阳不两立,湿与阴不相携。
泻火,补阳及时跟进,火与阳不两立嘛,有阳则火不生。祛湿及时跟进补阴,湿与阴不相携嘛,有阴则湿无立足之地。
胃弱胆郁用小柴胡汤。脾虚肝郁用柴胡桂桂枝干姜汤。
没有咽干目眩囗苦,我也用小柴胡汤。因为有胃弱胆郁。
没提纲与条文之症状,但有少阳病之证。有是证用是方,而不是“有是症用是方”,这事必须弄清楚了。
七情内伤是产生水饮的重要因素之一。
1,怒则伤肝,肝郁不畅,疏泄水液不利生水饮。
2,思则伤脾,脾失运化水液产生水饮。
3,悲则伤肺,肺不通调水液产生水饮。
4,恐则伤肾,肾不气化水液产生水饮。
您看,掌握七情与五脏对应,以及五脏生理功能,有大用吧,可以分析辨证出原因,让患者改变自己,配合药物治疗。假如患者依然发怒不休,想快速治好他的水饮病,是做梦![呲牙]
肝不疏泄,脾不运化,肺不通调,肾不气化水液,都可以便水液停于内变成水饮。
记牢:喜则伤心,悲则伤肺,恐则伤肾,思则伤脾,怒则伤肝。以此恒久不变之理,分析诊断纷繁众多的七情内伤病。
好发怒,舌有齿痕,乃怒伤肝所致水饮病,用四逆散,别只知用苓桂术甘汤。
如何治水饮病?《素问》“水者,阴也”。阴气主静,自己不能自行运动变化。水无阳不运,无阳不化,必须在阳气作用下才能发生。因此,水饮形成的共同之处为阳虚,尤其是胃肺脾肾阳虚为根本。故治水饮病必须温阳气。治水饮病有助于理解扶阳思想!
也就是说,把胃肺脾肾阳虚补足,他们就自动干活了,胃游溢水,肺通调水,脾运化水,肾气化水。还可以同时利小便,发汗辅助,加速消水饮。
即温阳利水。
清肺排毒汤,在解表与调畅枢机的基础上,利小便与发汗分消水饮而排毒。
营卫郁闭化热,用麻杏石甘汤解决解了,可是产生的水饮怎么办?用发汗与利小便分消。
营卫郁闭,化热入肺,则肺失通调水道之职,并且少阳枢机不利,三焦水通也不通。
湿温病也是这套路,汗与利分消湿,快速!
清肺排毒汤证,阳不虚,营卫不通,肺气也不通,少阳枢机也不通。升降与出入都不通,人还能活吗![呲牙]
此证阳不虚,扶阳派冲不上去的。
伤寒派有用武之地,大放光芒,这就是学中医的命运不同之原因。
【干货】三焦经循行去处有特定规律(省略,看内经),因此三焦水液不通时循经流,有特征:上焦水溢入胸膈。中焦水溢迫心肺,下焦水溢入肠与体内脉络,二便不通。
排毒,怎么排毒?让水饮出去就排毒。
对太阴病水饮熟,而对三焦病水饮不熟,觉得复杂,其实与太阴水饮一样简单,用五苓散。一提五苓散,必须是蓄水证,这是被某一个套路固化思维了。
肝郁水饮用四逆散,三焦水饮用五苓散,胃水饮用伏苓甘草汤,脾水饮用苓桂术甘汤,肾水饮用真武汤,肺水饮用小青龙汤。心水饮用桂枝加桂汤
水饮病的形成,与胃,肺,脾,肾,三焦,膀胱密切相关,共同之处为他们都是阳虚,尤其是与胃肺脾肾阳虚为根本。诊断水饮病简单,舌胖大有齿痕,舌水滑就是有水饮。水饮积于人体偏虚之处,伏于脏腑空隙之间。水饮溢于肌肤则水肿,聚于腹中则腹胀,上蒙清窍则眩晕,凌于心则心悸,射于肺则咳嗽,逆于胃则呕,入于肾则喘,犯于肝则痛。
清肺排毒汤,解除营卫郁闭,同时又解除三焦不通,会干事,非常会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