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水肿

1、下列除哪项不是水肿发病的常见原因
A、风邪外袭
B、湿毒浸淫
C、饮食劳倦
D、房劳过度
E、情志内伤
2、阳水病位在
A、脾、肾
B、肺、肾
C、肺、脾
D、心、肾
E、心、肺
3、阴水病位在
A、脾、肾
B、肺、肾
C、肺、脾
D、心、肾
E、心、肺
4、水肿发病涉及的脏腑是
A、心、肝、脾
B、肝、脾、肾
C、肺、脾、肾
D、脾、肾、心
E、肾、心、肺
5、因脾阳不运,运化无权所致的水肿证,属于
A、虚中夹实
B、实中夹虚
C、由虚转实
D、由实转虚
E、至虚有盛候
答案与解析
1、【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风邪犯肺,肺气失于宣畅,不能通调水道,风水相博,发为水肿(A错)。外感水湿,脾阳被困,或饮食劳倦等损及脾气,造成脾失转输,水湿内停,乃成水肿(BC错)。房劳过度损及肾脏,则肾失蒸化,开阖不利,水液泛滥肌肤,则为水肿(D错)。情志内伤所及脏腑为肝,水肿的病位在肺、脾、肾,故情志内伤不是水肿发病的常见原因(E对)。
2、【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阳水病因多为风邪、疮毒、水湿,属表、属实,一般病程较短,病位在肺、脾(C对)。
3、【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阴水病因多为饮食劳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脏腑亏损,属里、属虚或虚实夹杂,病程较长,病位在脾、肾(A对)。
4、【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肺主一身之气,有主治节、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作用。风邪犯肺,肺气失于宣畅,不能通调水道,风水相搏,发为水肿。脾主运化,有布散水精的功能。外感水湿,脾阳被困,或饮食劳倦等损及脾气,造成脾失转输,水湿内停,乃成水肿。肾主水,水液的输化有赖于肾阳的蒸化、开阖作用。久病劳欲, 损及肾脏,则肾失蒸化,开阖不利,水液泛滥肌肤,则为水肿。故水肿的病位在肺、脾、肾。(C对)(ABDE错)。
5、【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虚中夹实是指以虚为主,又兼夹实候的病理变化。脾阳不运,运化无权所致的水肿属于阴水。脾阳不振,脾失传输为病因,运化无权致气不化水为虚候;日久水邪壅阻经脉,瘀阻水停,则致实证。此证型病理变化以虚为主,实居其次,故为虚中夹实(A对)(BCDE错)。
细目一  水肿

要点一概述

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要点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风邪袭表、疮毒内犯、外感水湿、饮食不节及禀赋不足、久病劳倦。

(二)病机

水肿发病的基本病机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水液泛滥肌肤。其病位在肺、脾、肾,而关键在肾。病理因素为风邪、水湿、疮毒、瘀血。由于致病因素及体质的差异,水肿的病理性质有阴水、阳水之分,并可相互转换或夹杂。阳水属实,多由外感风邪、疮毒、水湿而成,病位在肺、脾。阴水属虚或虚实夹杂,多由饮食劳倦、禀赋不足、久病体虚所致,病位在脾、肾。阳水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正气渐衰,脾肾阳虚,或因失治、误治,损伤脾肾,阳水可转为阴水。反之,阴水复感外邪,或饮食不节,使肿势加剧,呈现阳水的证候,而成本虚标实之证。

其次,水肿各证之间亦互有联系。阳水的风水相搏之证,若风去湿留,可转化为水湿浸渍证。水湿浸渍证由于体质差异,湿有寒化、热化之不同。湿从寒化,寒湿伤及脾阳,则变为脾阳不振之证,甚者脾虚及肾,又可成为肾阳虚衰之证。湿从热化,可转为湿热壅盛之证。湿热伤阴,则可表现为肝肾阴虚之证。此外,肾阳虚衰,阳损及阴,又可导致阴阳两虚之证。最后,水肿各证,日久不退,水邪壅阻经隧,络脉不利,瘀阻水停,则水肿每多迁延不愈。

要点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水肿先从眼睑或下肢开始,继及四肢全身。

2.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皆肿;甚则腹大胀满,气喘不能平卧;更严重者可见尿闭或尿少,恶心呕吐,口有秽味,鼻衄牙宣,头痛,抽搐,神昏谵语等危象。

3.可有乳蛾、心悸、疮毒、紫癜以及久病体虚病史。

(二)鉴别诊断

水肿与鼓胀:二病均可见肢体水肿,腹部膨隆。鼓胀的主症是单腹胀大,面色苍黄,腹壁青筋暴露,四肢多不肿,反见瘦削,后期或可伴见轻度肢体浮肿。而水肿则头面或下肢先肿,继及全身,严重时出现腹水,腹部膨隆,面色恍白,但无腹壁青筋暴露。鼓胀是由于肝、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气滞、血瘀、水湿聚于腹中。水肿乃肺、脾、肾三脏气化失调,而导致水液泛滥肌肤。

要点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水肿病证首先须辨阳水、阴水,其次应辨病变之脏腑。先辨阴水、阳水。阳水,一般起病较快,病程较短,病因多为风邪、湿毒、水气、湿热。肿多从头面开始,由上而下,继及全身,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证见表、实、热证,病人一般情况较好,无正气大亏之象。阴水,一般起病较慢,病程较长,病因多为饮食劳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脏腑亏损。肿多由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证见里、虚、寒证,病人一般情况较差,脏腑功能明显受损。阳水、阴水亦可相互转化。其次辨病变之脏腑,在肺、脾、肾、心、肝之差异。肺水多并见咳逆;脾水多并见脘腹满闷而食少;肾水多并见腰膝酸软,或见肢冷,或见烦热;心水多并见心悸、怔仲;肝水多并见胸胁胀满。最后,对于虚实夹杂,多脏共病者,应仔细辨清本虚标实之主次。

(二)治疗原则

发汗、利尿、泻下逐水为治疗水肿的三条基本原则,具体应用视阴阳虚实不同而异。阳水以祛邪为主,应予发汗、利水或攻逐,同时配合清热解毒、理气化湿等法;阴水当以扶正为主,健脾温肾,同时配以利水、养阴、活血、祛瘀等法。对于虚实夹杂者,则当兼顾,或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

(三)证治分类

1.阳水

(1)风水相搏证

证候: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

证机概要:风邪袭表,肺气闭塞,通调失职,风遏水阻。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代表方:越婢加术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杏仁、防风、浮萍、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石膏、桑白皮、黄芩。

加减:若风寒偏盛,去石膏,加苏叶、桂枝、防风祛风散寒;若风热偏盛,可加连翘、桔梗、板蓝根、鲜芦根,以清热利咽,解毒散结;若咳喘较甚,可加杏仁、前胡,以降气定喘;如见汗出恶风,卫阳已虚,则用防已黄芪汤加减,以益气行水;若表证渐解,身重而水肿不退者,可按水湿浸渍证论治。

(2)湿毒浸淫证

证候:眼睑浮肿,延及全身,皮肤光亮,尿少色赤,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证机概要:疮毒内归脾肺,三焦气化不利,水湿内停。

治法: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代表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常用药:麻黄、杏仁、桑白皮、赤小豆、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

加减:脓毒甚者,当重用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湿盛糜烂者,加苦参、土茯苓;风盛者,加白鲜皮、地肤子;血热而红肿,加丹皮、赤芍;大便不通,加大黄、芒硝;症见尿痛、尿血,乃湿热之邪下注膀胱,伤及血络,可酌加凉血止血之品,如石韦、大蓟、荠菜花等。

(3)水湿浸渍证

证候: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全身水肿,下肢明显,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

证机概要:水湿内侵,脾气受困,脾阳不振。

治法:运脾化湿,通阳利水。

代表方: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减。

常用药: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苍术、厚朴、草果、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

加减:外感风邪,肿甚而喘者,可加麻黄、杏仁宣肺平喘;面肿,胸满,不得卧,加苏子、葶苈子降气行水;若湿困中焦,脘腹胀满者,可加川椒目、大腹皮、干姜温脾化湿。

(4)湿热壅盛证

证候:遍体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胸脘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证机概要:湿热内盛,三焦壅滞,气滞水停。

治法:分利湿热。

代表方:疏凿饮子加减。

常用药:羌活、秦艽、防风、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猪苓、茯苓、泽泻、椒目、赤小豆、黄柏、商陆、槟榔、生大黄。

加减:腹满不减,大便不通者,可合己椒苈黄丸,以助攻泻之力,使水从大便而泄;若肿势严重,兼见喘促不得平卧者,加葶苈子、桑白皮泻肺利水;若湿热久羁,亦可化燥伤阴,症见口燥咽干,可加白茅根、芦根,不宜过用苦温燥湿、攻逐伤阴之品。

攻下逐水法是治疗阳水的一种方法,即《内经》“去菀陈巫”之意。只宜用于病初体实肿甚,正气尚旺,用发汗、利水法无效,症见全身高度浮肿,气喘,心悸,腹水,小便不利,脉沉而有力者。使用该法,宜抓住时机,以逐水为急,使水邪从大小便而去,可用十枣汤治疗,但应中病即止,以免过用伤正。待水退后,即行调补脾胃,以善其后。病至后期,脾肾两亏而水肿甚者,逐水峻药应慎用。

2.阴水

(1)脾阳虚衰证

证候:身肿日久,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不华,神疲乏力,四肢倦怠,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证机概要:脾阳不振,运化无权,土不制水。

治法:健脾温阳利水。

代表方:实脾饮加减。

常用药:干姜、附子、草果、桂枝、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木瓜、木香、厚朴、大腹皮。

加减:气虚甚,症见气短声弱者,可加人参、黄芪以健脾益气;若小便短少,可加桂枝、泽泻,以助膀胱气化而行水。

(2)肾阳衰微证

证候:水肿反复消长不已,面浮身肿,腰以下甚,按之凹陷不起,尿量减少或反多,腰酸冷痛,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晚白,甚者心悸胸闷,喘促难卧,腹大胀满,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证机概要:脾肾阳虚,水寒内聚。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代表方: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

常用药:附子、肉桂、巴戟肉、仙灵脾、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牛膝。

加减:小便清长量多,去泽泻、车前子,加菟丝子、补骨脂以温固下元。若症见面部浮肿为主,表情淡漠,动作迟级,形寒胶冷,治以温补肾阳为主,方用右归丸加减。病至后期,因肾阳久衰,阳损及阴,可导致肾阴亏虑,出现肾阴虚为主的病证,表现为水肿反复发作,精神疲意,腰酸遗精,口渴干燥,五心烦热,舌红,脉细弱等,治当滋补肾阴为主,兼利水湿,但养阴不宜过于滋腻,以防伤害阳气,反助水邪。方用左归丸加泽泻、茯苓、冬葵子等。肾废肝旺,头昏头痛,心慌腿软者,加鳖甲、牡蛎、杜仲、桑寄生、野菊花、夏枯草。如病程缠绵,反复不愈,正气日衰,复感外邪,证见发热恶寒,肿势增剧,小便短少,此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治当急则治标,先从风水论治,但应顾及正气虚衰一面,不可过用解表药,以越婢汤为主,酌加党参、菟丝子等补气温肾之药,扶正与祛邪并用。

(3)瘀水互结证

证候:水肿延久不退,肿势轻重不一,四肢或全身浮肿,以下肢为主,皮肤瘀斑,腰部刺痛,或伴血尿,舌紫暗,苔白,脉沉细涩。

证机概要:水停湿阻,气滞血瘀,三焦气化不利。

治法:活血祛瘀,化气行水。

代表方: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常用药:当归、赤芍、川芎、丹参、益母草、红花、凌霄花、路路通、桃仁、桂枝、附子、茯苓、泽泻、车前子。

加减:全身肿甚,气喘烦闷,小便不利,此为血瘀水盛,肺气上逆,可加葶苈子、川椒目、泽兰以逐瘀泻肺;如见腰膝酸软,神疲乏力,乃为脾肾亏虚之象,可合用济生肾气丸以温补脾肾,利水肿;对气阳虚者,可配黄芪、附子益气温阳以助化瘀行水之功。对于久病水肿者,虽无明显瘀阻之象,临床上亦常合用益母草、泽兰、桃仁、红花等药,以加强利尿消肿的效果。

编辑:佩佩
(0)

相关推荐

  • 《临证实验录》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刘某,女,24岁.水肿一年余,以面睑.,足跗较显,按之凹陷,晨起尤甚,胸腹憋胀,化验尿液正常.自诉健脾补肾.渗湿利水之剂多服无效.今面色有神,腰不酸痛. 纳便正常,知病不在脾肾.窃思,水湿代谢,多责肺 ...

  • 医疗招聘考试中医学资料:肾系病证-水肿考点总结

    水肿是由各种原因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出现局部或全身水肿的一类病证.从中医角度来看,人体水液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即有赖于脾气的升化转输,肺气的宣降通调,心气的推动,肾气的蒸化开合.故水肿的发 ...

  • 双下肢水肿——易安X形法临床实践录

    双下肢水肿 易安 1.疏通肺经.脾经.胃经 疏通方法:往左往右各揉三下,遇痛点多揉一会儿. 先胃经从梁丘到厉兑往下揉,再脾经从大脚趾隐白到血海往上揉,再肺经从鱼际穴往上按揉. 2.揪带脉,拨太溪大筋 ...

  • 中医内科学——水肿瘀水互结——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阴阳解析

    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阴阳解析 水肿瘀水互结证候: 水肿延久不退,肿势轻重不一,四肢或全身浮肿,以下肢为主,皮肤瘀斑,腰部刺痛,或伴血尿,舌紫暗,苔白,脉沉细涩. 治法:活血祛瘀,化气行水 代表方剂: ...

  • 中医内科学——水肿肾阳衰微——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阴阳解析

    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阴阳解析 水肿肾阳衰微证候: 水肿反复消长不已,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尿量减少或增多,腰部冷痛,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晄白,甚者心悸胸闷,喘促难卧,腹大胀满,舌质 ...

  • 中医内科学——水肿湿热壅盛——疏凿饮子——阴阳解析

    疏凿饮子--阴阳解析 水肿湿热壅盛证候: 遍体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胸脘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治法:分利湿热 代表方剂:疏凿饮子加减 疏凿饮子:<济生 ...

  • 中医内科学——水肿水湿侵渍——五皮饮合胃苓汤——阴阳解析

    五皮饮合胃苓汤--阴阳解析 水肿水湿侵渍证候: 全身水肿,下肢明显,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舌苔白腻,脉沉缓,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治法:运脾化湿,通阳利水 代表方剂:五皮饮合 ...

  • 中医内科学——水肿湿毒侵淫——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阴阳解析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阴阳解析 水肿湿毒侵淫证候: 眼睑浮肿,延及全身,皮肤光亮,尿少色赤,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代表方剂: ...

  • 中医内科学——水肿风水相搏——越脾加术汤——阴阳解析

    越脾加术汤--阴阳解析 水肿风水相搏证候: 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指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 ...

  • 第一节 水肿《中医内科学》

    水肿是指因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等,使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合,膀胱气化失常,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 本病证发病率较 ...

  • 中医内科学:尿毒症

    中药治疗尿毒症的方法 一.中药内服 尿毒症病程缠绵,病机错综复杂,并分不同阶段,治疗时一定要根据疾病的特点辨证论治,一般可选用生黄芪.附子.虫草.仙灵脾.巴戟天.姜半夏.丹参.车前子.苏梗.黄连.大黄 ...

  • 【中医】中医内科学辨证歌诀

    温馨提示 今日是大众医学助手陪伴您的第508天 截止今日已收录医学笔记 共计1442篇 大众医学助手提醒您 今日别忘记阅读收藏哟! 对本平台有要求及需要寻找的文章,请在下方留言! 十一月-十二月阅读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