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围作品|刘琴:缘来清明“结”
菊花朵朵,烛光闪闪;蔓蔓青萝,缕缕离殇;酹酒沁土,哀思如山;逝者已矣,生者当如斯。
在我的家乡有这样一句话——“春节不归无家,清明不回无祖”,由此可见清明节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
十年前,奶奶去世,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意识到“死亡”的含义。得知消息时,除了痛哭没有其他反应。“死亡”究竟代表什么?那时的我并不能全然知晓。直到奶奶的音容笑貌定格为一张挂在香几上的黑白照片,素日里的乳名呼喊化作一袭袭白衣之人的阵阵哭诉。当一切平静之后,蓦然发现“死别”居然是可以不露痕迹的。生活自然会教你如何面对亲人的逝去,时间自然会抚平悲痛之后的创伤。只是心底深处的那个角落里,隐隐还是少了点儿什么。
清明,同样能让人感受到“春运”般的交通拥挤。上午扫墓,这是清明的讲究之一。五年前的清明节当天,一大早来到客运站等车,眼前的一幕令我乍舌——整个车站内黑压压全都是人。停车场内每进来一辆大客车,所有人便蜂拥而至,围在车门附近追着车走。车门一开,人们便如潮水般涌入。我心里慌了,怕了。这时与我同行的伯父说,等下一辆车来的时候,我把你塞进车窗,你先回去跟他们会合,我再等几趟车。容不得我考虑,后面又来了一辆车,所有人的眼睛立即齐刷刷地盯向了车门处,现场气氛顿时紧张起来。伯父拉着我直接来到最后一排的车窗位置,看到车窗敞开着,我和他为之一振!六十多岁的伯父抱起我往车窗塞,我双臂吊在车窗上,双脚却悬在半空无法使上劲儿。这时,他把我屁股往上一推,也顾不上什么长幼尊卑的忌讳,一顿折腾总算是争口气钻进了车里。再看他,已经远远地来到了人群的最外围,冲我挥挥手。我和伯父都清楚,这一趟车是上不来了。不过,我回到老家后没多久他就赶到了。原来,当天客运公司紧急调集车辆进行增运,确保了清明节所有乘客都能在上午安全返乡祭祀。
如此赶趟,众人皆是。
每年的这个时候,父母亲都要准备一些专门的饭菜,装进竹篮后顺带放上一壶老酒和几个青花酒杯,再提上几袋写好的“包袱”和“万字头”的鞭炮,便呼喊着大家一起向着山头走去,小字辈儿的孩子们则争相“帮忙”拿着那些纸扎的菊花灯笼跟在后头。谁举得最高,谁的纸花最艳,谁跑得最快……清明扫墓的路上少不了孩子们无忧无虑的欢乐。最是人间四月天, 双双紫燕柳如烟。金灿灿的油菜,绿油油的山包,春意黯然的田垄,这正是一年里最好的时节。俯下身子用双手一点一点清理坟头的杂草,当春草夹杂着泥土的气味钻进鼻腔时,瞬间感觉与地下的亲人愈发贴近,不由自主地边扯着荒草,边诉说些什么。
春和景明之际也是举家团聚之时。今年是奶奶去世的第十年,家族里远近大小的亲戚们都回来了,热热闹闹的场面有点儿像过年。血脉相连的一家子,虽许久未见,却绝不会生疏。清明节的家族团聚,是一种微妙的团聚。有别于中秋节的“小家”团圆,有别于春节的阖家欢乐。尊逝者,贵长辈。祭扫仪式完成后,一个家族的数十人围坐在一起,拉拉家常,问问近况,听听长辈的教诲,看看孙辈儿的成长。
佛曰,众生皆有缘。当缘尽缘灭之时,逝者永远离开了。然“缘”生生不息,成为维系家族的纽带。一个家族,一份家缘,这是亘古不变、生生不息的血脉之情。一抔黄土,一份乡愁,这是魂牵梦萦、落叶归根的首丘之心。清明之际,唯有来到哀思寄托之地,方能释怀;只有脚踩土地的那一刻,内心才能踏实。清明情结,大抵如此!因“缘”而来,因“爱”而生,扎根于故土,传承于家族。
(作者:刘琴,湖北鄂州,鄂州广播电视台栏目制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