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特稿 | 蒸 年

今年春节,父母答应我们进城过年,着实让我们高兴了好几宿。母亲说了,进城过年可以,但是过年的馒头、包子仍由他们负责,城里地方小,耍不开;城里包子店订做的包子不实惠,还贵,他们到时蒸好,放车上带进城。我的心里早已雀跃,仿佛那又白又大又实,一口咬下去馒屑子直掉的豆泥馅大白面馒头已经吃到嘴了。

过年蒸馒头,又称蒸年,是乡下老家过年的传统。从我儿时记事起,每逢过年,家里不论穷富,没多有少,面也有白有黑、有粗有细,总是要蒸些馒头过年。过年蒸馒头,热气腾腾,也寓意新年生活蒸蒸日上。老家流传着一种说法,蒸年馒多多益善,因为来年动笼蒸馒,时间愈晚表示愈富有。干粮吃到出正月,那更显示家里殷实。

每年,进了腊月,母亲就开始淘粮机面,父亲准备柴火,为了保证馒头一气呵成蒸好,蒸馒头的柴火都是硬柴火,也是一年中节约和挑选出来的树根,树枝等。父亲将其劈好,一捆捆码一天整齐,上面盖上厚厚一层软草防止雨雪淋湿。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去碾谷,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去宰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数九寒天温度低,面揣好后,为保证面得到充分发酵,缸口上盖上塑料布,再用棉被捂起来,周围围上软草,灶膛保持有火,提升温度。等到第二天早上七八点,经历漫长的八九个小时发酵,缸里的面像变魔术一样,从原来的半缸,一下子漫到缸口,超出原来两倍的体积。农民都期待自己的日子,像发面一样,越来越好,像蒸馒头一样,蒸蒸日上。

母亲伸手一拭,便喜上眉梢,发面成功了,今年定能蒸出好兆头、有好彩头。

大人们吃早饭后,开始收拾放面板准备蒸馒头。这一顿早饭,我们小孩子通常是不吃的,早就瞄着那第一笼的白面馒头,所以,忍着肚子咕咕叫,还装着不饿的样子,母亲知道我们的小九九,也不点破,招呼我们搬柴火点火热锅。灶房热气腾腾,堂屋里更是欢声笑话,每年蒸馒头都是左邻右舍三五家合在一起蒸,热闹。

第一笼装好,灶下猛火蒸,边上一柱香燃一半,诱人的馒香终于飘了出来。不知道是谁喉咙咕噜了一声,惹来一阵咯咯笑声。大姐故意问,谁笑的,有人答:馒头笑的。馒头笑指的是馒头蒸裂开嘴了,母亲自然不希望馒头裂嘴,裂嘴馒头不好看,拿不出手招待客人。于是,母亲拿着扫把就追出来,我们早逃没影了。

第一笼出锅,我们一人能吃两个大馒头,肚皮鼓起来后,我们更能作,第二笼一上锅,我们就喊粘不粘,二弟就接“粘”,这也是大忌,“粘”字是不能说的,害怕蒸出的馒头真的粘的。不过老人们则说,大新年,童言无大忌,说话都是反的。在我印象中,不论我们怎么说,母亲的一双巧手,总是蒸出一村最好的馒头。年后亲戚和邻居们,都喜欢来我们调换些漂亮的馒头回家待客。母亲也是主动挑品相最好的馒头送给人家,母亲总说,差的留给自己,好的送给别人,这就是母亲的为人和胸怀,也是小时候母亲就教我们的做人的道理。

厨房里热气腾腾,烟雾弥漫,十分暖和,灶房顶上背阴处的积雪都融化了,从檐口往下滴,似乎在告诉我们,春天来了。在温暖的灶房子里,我们摸着鼓鼓地肚皮睡着了,梦里穿上新衣服,兜里揣着压岁钱,新年的梦总是多姿多彩的。

如今,当年盼着过年蒸馒头的那个天真无瑕的小孩,已鬓角斑白,年过不惑。每年春节前,我都要早些时间赶回去,重温儿时蒸年的感觉。年后,也要带些母亲的手工馒头回城,这馒头里充满着母亲对新一年的希望,承载着祖祖辈辈农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品尝老母亲蒸出的那热气腾腾白面馒头,心中那股思乡情怀才能得释怀,又过年了。

(0)

相关推荐

  • 热气腾腾“大饽饽”

    文 | 厉剑童 每到岁末年终,出于多年养成的写作习惯使然,总要写一写关于小时候过年的那些人和事.陆陆续续写下过年赶山集.听大戏.杀年猪.放鞭炮.辞灶.包水饺.祭祖.拜年等等若干篇什,觉得这些都是过年最 ...

  • 七十年代我们的饭食

    家乡是个小山村,丘陵薄地,栽种的多是地瓜.村里的人,一年四季以地瓜面为主食,很少吃到麦面做成的食物. 我们日常吃的食物主要是窝窝头(我们叫pagu)和煎饼.窝窝头分两种,一种是馒头状的中间有个洞(比馒 ...

  • 『一位70后讲述的感人故事:』:三十斤白面

    一位70后中师生讲述的求学故事 文:飞翔的夏天 三十斤白面 题记:     1990年8月我考进了县师范学校.回首初中学习的时光,有一件事情最不能让我释怀,那就是三十斤白面的故事.我所讲述的故事是真实 ...

  • 人间有味是清欢,包子馒头配稀饭

    一个多月没更新了,有点不知道写什么好的感觉,无从下手,但恍惚中又觉得有很多东西要写. 从新冠肺炎开始,心情完全被打乱,看各种关于新冠肺炎的文章,跟着着急上火起哄,一切都是恐慌情绪惹得祸. 最后发现做点 ...

  • 刘继红 | 麾村民俗风情之十一:年蒸

    [往期回读] 带父母进城   我是老前辈   二八大杠 儿时上书房   小东门干子   复学前后 难忘片儿汤   最乐是读书   我的师范 麾村民俗风情之十:送灶 丁中老校友  刘继红 作者刘继红先生 ...

  • 春节特稿|年+年+年

    诗话黄石 ◆  ◆  ◆ ◆  ◆  ◆ ◆  ◆  ◆ 作者简介 俞永才, 阳新县兴国镇白杨村俞组人. 务农之余,读书写作. 身在乡村,眼观天下. 年 年,一个多少时间被多少人说了多少次的字眼. 年 ...

  • 春节特稿 | 情关乡愁

    曾几何时,乡愁,变成了一种奢侈品.只可梦寐以求,却无从抓起.真想拥有它的离情别绪,却再也找不到原来的模样,更何况,漂泊在外的一叶楠舟,停靠在一隅,上岸讨生计,栖息一段时间,又奔投下一个港湾.故乡依稀, ...

  • 春节特稿 | 温情的腊八粥

    腊八节这个民俗由来已久,上可以追溯至我国春秋战国以前的周代.当时的人们会在每年的最后一个月(即十二月)以狩猎到的野兽举行大规模的祭神祭祖活动,既是一种庆祝,也祈愿来年风调雨顺,称为腊祭,史书上称之为& ...

  • 春节特稿 | “福”字是春节的符号

    "福"字带来的是人们心中熟稔的春节的信息和气息,唤起我们特有的春节的情感,也是一年一度彰显出的深意. "福"字意含深远.它包含的几乎囊括了一切好事.既是丰衣足食 ...

  • 春节特稿 | 舌尖上的故乡

    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 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 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筳开听颂椒. 野客预知农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 春节,这个浓缩了几千年农业文明的传统节日,历经浮世风霜,如今已演 ...

  • 春节特稿 | 1978年的那个春节

    在1978年的那个初春,"文革"的政治坚冰仍未彻底消融,人们熟知的改革开放的那声"春雷",要在这一年的年底才炸响.生活虽然依然清贫.困顿,但却发生着一些改变,有 ...

  • 春节特稿 | 淡薄的年味——关于春节的文化沉思

    近些年来的春节,除了家人团聚的温馨.亲情友情的惬意,总还能收获一些感慨.例如,似乎常听到有人抱怨,年味怎么越来越淡薄了呢?至少在二十年前这样的抱怨并不多.作为最隆重的中国传统节日,农历新年的味道淡薄下 ...

  • 春节特稿 | 年猪饭——土家人的特色大餐

    "杀猪了!杀猪了!"听到猪的一声声惨叫,鄂西湾潭采花土家山寨的小孩们一个个欢呼着,呼朋引伴地从房前屋后跑出来,围着杀猪佬看热闹.进入冬腊月,该杀年猪了.这季节的土家人一点都没觉得杀 ...

  • 春节特稿 | 缘起那一纸红

    展一纸朱红,生福意:铺一厢情愿,寄情出. 凛冽寒风中,冬日的留恋徘徊在门前,拍打着门框.去年的春联还倔强的匍匐在门的两侧,经过了一年的风吹日晒.跌跌撞撞,虽是红纸的颜色早已褪去,可依稀可见那两列油亮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