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论人、万物、天地、阴阳、元气之生成论逻辑
一、万物生成论:惟天地,万物父母
关于人类起源,不象“女娲造人”之类神话或宗教传说,中国古代哲学持天地自然生成说。
天地作为最大的空间整体,它涵盖万物,人也是万物之一。从生成论的角度讲,“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文献资料】:
《尚书·周书·泰誓上》: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庄子·达生》: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二、天地如何生人说: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天地之道,无非阴阳二气之动静,“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既然为天地阴阳二气合生,故人本身“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文献资料】:
《周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
黄帝问曰: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
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小大,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
三、天地从何来?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
天地原始于混元一气,元气“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元气“先天地生”,“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元气“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一元之气,无极之真,动静无端、循环不已,遂有分阴分阳之阴阳无始、阳变阴合,天地之“两仪立焉”。
注意,不要被“盘古开天地”的神话带偏了节奏,这里讲的是哲学,不是神话或宗教。
【文献资料】:
《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鹖冠子·泰录》: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
《王充·论衡》:元气未分,浑沌为一;万物之生,皆禀元气。
《白虎通义·天地》: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
《张载·正蒙》: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至静无感,性之渊源;有识有知,物交之客感尔。客感客形与无感无形,惟尽性者一之。
《王廷相·慎言·道体》:道体不可言无,生有有无,天地未判,元气混涵,清虚无间,造化之元机也。有虚即有气。虚不离气,气不离虚,无所始、无所终之妙也。不可知其所至,故曰太极;不可以为象,故曰太虚。非曰阴阳之外有极有虚也。二气感化,群象显设,天地万物所由以生也,非实体乎!是故即其象,可称曰有;及其化,可称曰无。而造化之元机,实未尝泯。故曰,道体不可言无(生有有无)。。
《周敦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人、万物、天地、阴阳、元气构成溯源式的生成论逻辑。
明晰了这个生成论逻辑,我们下一篇就好理解朱熹哲学中的人类生成论以及人自身的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