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

这是青色兰香推荐的第170部作品

《审判》

作者:弗朗茨·卡夫卡

译者:韩瑞祥

长度:12万字左右

适合:高中以上

这是卡夫卡的代表性作品,语言和叙事风格都是最典型的卡夫卡式的。比起《变形记》来,本书要特别得多,更能代表卡夫卡的特点。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被作者套进了厚麻袋:完全看不清楚外面的世界;似乎有活动空间,却不自由;憋闷却又不是完全窒息;总觉得应该有解脱的办法,可就是越挣扎越难受。

很多人不会明白我在说什么,一本小说怎么会这样,不过当你开始读卡夫卡的时候,这种感觉就会困住你,我估计大部分人看到一半就会去看结局,然后把书丢掉。不是因为书的内容,而是作者的那种使你如入泥潭的表达方式真让人受不了。如果真是这样,说明卡夫卡目的已经达到了,他要向你传递的正是这种感觉。

不久以前,我读过他的另一本《城堡》,读完差点气死,这故事根本没有结局,完全弄不明白作者想表达什么,一切都是一团浆糊!读完《审判》我终于明白了:卡夫卡的作品有没有结局都一样,前二十页作者就已经把你给套住了,而且他并没有打算把你放出来。所以,卡夫卡的书看到中间和看到结尾区别不大,扔就扔了,读者和作者的目的在前二十页就都已经达到了,谁也没损失。

卡夫卡为什么要让读者愤懑、压抑、挣扎呢?很显然,他自己对现实的感觉就是如此,他把自己的感觉成功地传递给了读者。以本书的主人公K来说,他本是位银行的高级职员,某天一早,突然有人宣布他犯了案,但又不告诉他是什么案子,谁告了他,什么时间审判,他应该做什么,只是宣布他犯了某案,等着进一步的消息吧,至于消息会从哪里来,并没有告诉他。然后K就跟往常一样的去上班了。但“案子”的确已经落在了他的身上,这一点是确定的。于是K和读者一样,想把这事弄个水落石出,明明自己很清白,怎么会有这种事呢?然而,直到书的结尾,K和读者一样,还是什么也不知道,甚至K都没有被审判,只是在“法”的无边无际的外围泥淖中拼命挣扎,越陷越深。直到最后,作者突然给了K一个痛快:一死百了!至于为什么死,杀他的是谁,根本不值得提了。

从小处说,卡夫卡批判的是官僚主义;从大处讲,他表达的是对现实生活的讽刺:黑不黑白不白的生活就如同有罪与无罪一样,谁也说不清楚。

卡夫卡真够悲观的,他看得太清楚了,也只能为自己的清醒付出痛苦的代价,至于读书的你,是会有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体验,不同的观点的,但是,记住一点:卡夫卡的痛苦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

鉴书人:阁楼主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