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

本文浅谈一下教育的目的与路径。
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全面成长。所谓成长,是指一个人身心诸项功能的渐次协调发达。教育没有终点,因为人的全面成长没有终点。积极的人生态度,活到老,学到老。
若往细处论,人的全面成长,首先当然是身体各项机能的成长壮大,野蛮其身体,达到体格健壮、动作敏捷。然后是文明其精神。
身体和精神不可区分,不可不统一协调于人的自身。但是,客观地讲,野蛮其身体者易,人顺应天性,即可与自然界相协调。而文明其精神者难,所以这一面是世间教育的主要方面。需要专门说明。
人的精神,粗略地讲,分为智力、情感和意志。
智力的目的是求真,认识世界的真面目以及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智力用之于社会则为务实,外供社会所需,内养一己之身。可见,智力是基础性的精神领域,智力主要是为己。
情感的目的是求美,求人生之纯粹快乐之体验。人仅仅有智力方面的发展,缺少情感方面的培养锻炼,肯定是不完整的。情感发乎人的天性,恻隐之心,成就于高尚、纯洁、纯粹之快乐体验。情感教育,看似为人,实则为己,为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快乐。
意志的目标则是求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求善之人,视道德重于知识,视德行重于才能,视众人重于一己之身。此正是人与动物区分最为明显之处。非后天之意志磨练,不可达到。
善的要求,可能目标有点高。但人生的完满,如果离开了善念、善意,总是会少点什么。
在教育的实行方面,真正的教育,只能是因材施教。换个说法,教育就是对教育的对象,对个人的呵护与解放。每个人的本性里,都有属于他自己的,不同于别人的,哪怕是亲生父母的,后天无法教会,也无法练就的,那些原初和根本的东西。我们有时称这些原初和根本的东西为性格,有时称为生命的冲动,或者生命的原动力,有时根本不知道这些原初和根本的东西叫做什么,但它的确存在。而这种存在,决定着一个人的一生。
所谓教育,就是要从人的本性,和每个人独有的原初和根本的东西出发,将其发扬光大。
真正的教育就是解放。这是尼采在评论叔本华时所讲的。在《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一文中,尼采谈到,“真正的教育就是解放,就是清理掉所有的杂草、垃圾,还有那些啃吃、伤害植物幼苗的蛇虫鼠蚁。”
中国古代的先哲们,对教育,也有精彩的洞见。
尼采的上述说法,与《周易·蒙卦》上九爻“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所讲的道理,理念相合。
蒙卦上九爻的意思是,启蒙即开启心智。在学生内在心智与蒙昧的战争中,外力的帮助,即为师者施教的方式,非常重要。如果为师者带着自己的价值观、理念、自以为是的真理,侵入到学生的人格之中,试图以自己的理念、价值观塑造学生,将他们变成自己的复制品。这种方式虽然表面上的效果很好(比如高分),但这种方式是师者“为寇”帮助学生“去寇”,以一种暴虐之“寇”去除蒙昧之“寇”,肆为刚暴,是对学生人格、天性完整性的蔑视和损害。看似启蒙,实际上又使学生陷入到另一种蒙昧状态之中,终生碌碌、无所适从,甚至偏激。原本快乐的人生,经由不正确的学习方式,知识和智力,错误配置内化成为痛苦和煎熬,最终无所成就。
正确的“御寇”方式,就是在学生内心理智与蒙昧的战争中,为师者为其助阵、指导、纠偏、帮助,为其提供一个好的环境,提供适当的知识工具,让学生自主地开动内心理智与蒙昧的战争,以理智压倒蒙昧,最终取得胜利。
真正的教育,按照《大学》“明明德”的说法,是师者守护学生内在之明,让其呈现、成长、扩展至自身的完整状态,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德性、理智健壮地生长,最终成长为君子。师者始终牢记自己的客体位置,不要越厨代庖,侵犯、替代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这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的真谛,就是呵护和解放。
教育以人的全面成长为目标,以对受教育者的呵护为手段,探索解放其内在天性的途径。这样的外在的教育,伴随着受教育者自身的成长,这一过程,就是一个令人欢快的过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