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瓷·物语 ▏薄胎瓷:天上珍品人 间尤物
如果把薄胎瓷比作美人,我觉得唯有《红楼梦》里的黛玉方可比拟。她那如轻云出岫的轻灵、秀丽、我见尤怜的楚楚之美,与薄胎瓷的那种“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消”的轻盈、流丽是多么地相似。
薄胎瓷又名“脱胎瓷”、“蛋壳瓷”,是景德镇传统瓷器品种中最久负盛名的特种工艺产品之一。景德镇烧造薄胎瓷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北宋,彼时景德镇的匠人烧造的影青瓷,有的就达到了薄而轻巧的水平,但那还只能算是薄胎瓷的雏形。大概在明隆庆、万历年间,有位自号“壶隐老人”,名叫昊十九的制瓷名家,其所制'卵幕杯''薄如蝉翼,轻若绸纱',这便是真正意义上的薄胎瓷。
薄胎瓷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当时达官贵人的追捧,匠人们亦是不断精益求精,至清代乾隆年间烧造出“纯乎见釉,几乎不见胎骨”的“真脱胎瓷”。诗人赞叹:薄遏片刻铢,轻于举鸿毛。在手疑无物,定睛知有形。
在近现代的中国陶瓷收藏热潮中,薄胎瓷更是被奉为“人间极品”,一价难求。2007年,景德镇艺术瓷厂多人合作的薄胎斗笠脸谱碗,在北京拍卖出100万美金,轰动一时。
薄胎瓷为什么值钱?因为它的工艺难度太大了!《陶录》中是这么说的:“脱胎器薄,起于永窑……说其制作的高难,是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在几百年后的今天,微细的手工技艺依然延续。一件薄胎瓷的制作从配料、拉胚、修胚、素烧、补水、施釉到绘画、烧成,须经过四十多道工序,每道工序片刻不能马虎,否则前功尽弃。
以利坯为例,薄胎瓷的成型最紧要最艰难的是利坯,利坯要经过粗修、细修、精修等反复百次的修琢,才能将二三毫米厚的粗坯修至0.5毫米左右。在这个过程中既不能用力过猛,又不能缩手缩脚,需要全神贯注,大气都不能呵一下。所谓“增之一分太厚,减之一分太薄”说的就是它呀!
坯体完成了,并不意味着薄胎瓷就成功了。由于薄胎瓷胎体薄,为了防止坯体在烧成中产生变形,以及提高制品釉面的白度和透明度,在配料时,需增大氧化铝在坯料中和氧化镁在釉料中的含量。上釉前,将精坯在750~800℃温度中素烧。上釉时,内釉用淌釉法,外釉用喷釉法,釉层厚度约为0.1毫米。装匣采用特制的垫饼,使精坯平稳地装入匣钵内。烧成温度为1280~1320℃。烧好后,似乎抽去了胎骨,“脱胎”之名由此而来。
薄胎瓷,正是凭借其繁复的工序、对技艺的超高要求,才获得“天上珍品”的美誉。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薄胎瓷不独景德镇生产,广东大埔等地亦是生产薄胎瓷的著名产地。如今市面上所见的很多薄胎灯即为广东等地产品。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