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国来朝的背后:是一笔划算的政治账?还是一笔糊涂的经济账?

旧文精选

浩然文史创办到现在有两年多了,考虑到大部分粉丝其实是最近半年多才关注我们,之前沉淀的很多优质内容可能大家并没有看到。所以我们推出了旧文精选栏目,挑选比较满意的旧作,推送给新关注的朋友。

(朝贡图)

朝贡制度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主要制度。历史上,由朝贡制度引申出的朝贡贸易,在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各位看官若想了解其起源、创立与发展,就随烂柯人君一起来看看吧!

一、朝贡制度的起源

一般认为,中国古代的朝贡制度是先秦时期中央天子与地方诸侯之间朝聘关系的延伸与拓展。在古史的传说时代,就已经有域外的首领来“中国”进行朝贡。《竹书纪年》中有这样的记载“帝舜有虞氏九年,西王母来朝。……献白环玉块”。这虽然有传说的成分,但无疑显示出上古时期就已经有边缘族群向“中国”朝贡,朝贡制度有了雏形。到商灭夏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万国来朝”的盛况。《诗经·商颂·殷武》记载说:“昔有成汤,自彼氏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日商是常。”不光周边部族,连氐。羌等族群,也纷纷向商汤来进贡。

后世的西王母画像

西周建立后,实行对天下进行分封的五服制度。“服”是“服事天子”之意,周天子作为天下的共主,全天下的诸侯必须承认周天子的宗主权,他们对周天子必须履行朝贡的义务。《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昔武王克商,通道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来贡,使无忘职业”。从五服制度中诸侯对于周天子的义务来看,此时朝贡制度已经逐渐成熟。

“甸、侯、宾”三服属于华夏,与周王室关系密切,义务较多。若其不服从周天子。周天子可以对其“征”或“伐”,保持其对王的服从。而“要、荒”二服属于蛮夷戎狄,往往只需向周天子表示臣服即可。“要”服国家主要为蛮夷,周天子要求他们每年一贡。“荒”服国家主要为戎狄,他们的君主只要在即位后来觐见周天子一次即可。

职贡图

可见,对于蛮夷戎狄,并没有实质性的物质要求,最大的要求就是其对王政的归化。由此可以彰显天子的声威远播,《左传》讲其目的为“先王耀德不观兵”。正是此制度奠定了朝贡制度重礼仪而轻利益的特质。且由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观念,华夏统治者认为一切外交关系都是“来朝”,历代王朝处理对外关系,都会以天朝上国的身份自居。

二、朝贡制度与朝贡贸易

中国朝贡制度的初创,是在西汉时期。而此后,周边国家朝贡的同时,中央王朝通常回馈予大量的赏赐,因此学者也称其为朝贡贸易。

汉武帝时期,国力达到鼎盛,发兵大败匈奴。此后,兵锋四指,大肆开疆拓土,《汉书》讲“武帝攘却胡、越,开地斥境,南置交趾,北置朔方之州”。随着大汉王朝的影响力扩大,朝鲜、南越、西域诸国纷纷遣使来朝。各国所献都是当地的奇珍异宝,例如大宛所献天马深得武帝喜爱,为纪念此彰显大汉天威的物品,特意铸造了皇家专用金——马蹄金。南北匈奴分裂后,南匈奴来降,汉朝对其待遇十分优厚。匈奴向汉朝觐见朝贡、纳质子(匈奴王子)于朝廷,汉则回馈给匈奴大量赏赐。据余英时先生研究,汉朝对匈奴的朝贡的赏赐远高于和亲时所消耗。但只要条件允许,汉一定会将朝贡放在对外交流的首位。东汉时,朝贡贸易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日本曾出土汉光武帝时赐予的“汉倭奴国王”印,可见日本在东汉时已纳入朝贡体系。

日本进贡船

隋唐继秦汉之后,开启了中国帝国的2.0时代,对于朝贡贸易更是不遗余力的支持。唐太宗被周边各族尊称为“天可汗”,成为华夷共同的大主宰。此时,向大唐朝贡的蕃国达七十余国,大唐对于朝贡的支持也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对待外来朝贡的使者,大唐为之报销一切开支,根据各国路途的远近,大唐会给其不等的交通费用补贴,该补贴实际上比实际支出有盈余。外来使者全程有沿途的驿站驿馆尽心招待,并由驿站帮助运送其物品。在到达长安以后,这些使团一般会收到高于自己贡品价值几倍的回赐。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 在华胡人

明清作为帝国的3.0时代,君主集权达到一个高峰,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时间限制民间与海外进行的贸易,因此明清时期,域外国家想要与中国进行贸易,一般需借助朝贡贸易。如前代一样,朝贡贸易同样会以数额巨大的财物回赐各国。明朝有规定:“四夷朝贡到京,有物则偿,有贡则赏。”明代他国使者在进贡时,往往会带许多随贡物品,这些物品往往规模巨大,而明政府一般会照单全收,按照高于本价的价格给予回赐。总之,朝贡使者常常是“薄来厚往”。清初,对于这种亏损的行为加以重视,一般等价交换,不予额外赏赐。但康熙后期,清又开始重视回赐,以提高大清的威望。值得注意的是,清代将朝贡贸易附带的商业交易作为对他国的恩惠,这些商品来华往往会获得免税特权。

到了晚清,随着西方在政治、经济上的冲击,天朝观念、朝贡贸易逐渐被近代的外交关系瓦解。

三、朝贡贸易简评

朝贡体制对于传统的中华帝国构建其“天朝”地位有着莫大的帮助,在历史大部分时期,其对于促进中华帝国影响力的作用是无可置疑的。甚至在很多时候,对于维持与周边政权的和平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汉唐元明清时代,朝贡配合战争,形成了华夏政权对周边巨大的辐射作用,决定了中华帝国在东亚无可比拟的核心地位,其在收买人心,协调民族关系方面的意义可谓是巨大的。

清代朝贡

但不得不说,朝贡贸易是以经济亏损为前提的。传统中华帝国以农业为经济来源,对外朝贡贸易无疑使一部分国家税收换取实际无太大实用价值的供品。此外还要设置许多机构来接纳朝贡团队。以唐代为例,朝贡贸易实际给唐王朝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针对唐王朝全面接待外来使节的做法,宪宗时大臣李绛上书称:“若进奉货物悉令馆释递送,岂唯馆释不济,实虑州县难堪,财货数多,差夫递送,便须防援,转益劳烦,……实致扰人之弊”。唐王朝对此限制了外来使节的数量,但这一弊端并没有减轻。

朝贡贸易特殊的政治、军事意义,经常使王朝忽视其背后的经济亏损。以北宋为典型,北宋以积贫积弱著称,军事实力十分差。宋代君臣为营造大国形象,十分重视朝贡。真宗朝澶渊之盟后,为了洗刷耻辱,为强行进行“泰山封禅”,大力鼓励与号召诸国来朝,参加这场粉饰太平的闹剧。

北宋时,高丽向北方的辽朝、金朝政治上臣服,但同时遣使通宋,此时的高丽与宋因辽、金阻隔,宋对其无法施加任何影响,但是为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特意向宋朝贡。而宋认为估量其进贡物品的价值有伤大国风范,规定“国王贡物不估直回赐,以绢万匹永为定数”无论别人进贡多少,都以绢万匹回赐。宋末史学家马端临评价高丽进贡时说“高丽之臣事中朝也,盖欲慕华风而利岁赐耳”。对宋朝大力支持朝贡贸易的行为评价时为“柔远人以饰太平”

朝贡图

文史君说

历代王朝重视朝贡关系,投资以大量的财物,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他国朝贡即是政治归顺的表现,皇帝将诸国来朝视作天朝怀柔远人的重要标志。接受周边国家的朝贡,是君臣主从关系的象征,是华夏囊括海内、威震蛮夷的表现。至于所贡物品的多少与种类、背后经济层面的亏损,往往是次要的。而对于周边国家而言,朝贡往往意味着巨大的经济收益。他们既可以从中原王朝手中获得价值不菲、远高于供物的赏赐物品,还可以同时借朝贡之名进行贸易。对于一些没有野心的小国而言,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李云泉:《朝贡制度史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体制研究》,新华出版社,2004年。

2、[美]费正清:《中国的世界秩序:传统中国的对外关系》,杜继东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3、何芳川:《华夷秩序论》,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作者:浩然文史·烂柯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