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十景之盘门
如果说苏州是一部书,那么封面无疑是水陆盘门,从这里便可翻开姑苏城2500年的历史。
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建造阖闾(苏州)城,据唐代《吴地记》说,城有八座水陆城门,西阊、胥二门,南盘、蛇二门,东娄、匠二门,北齐、平二门。为什么是八座城门呢?书中解释:“陆门八,以象天之八风,水门八,以象地之八卦。”这就叫做“象天法地”。
而盘门是苏州现今唯一保存完整的古水陆城门,现存城垣是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所建,瓮城为至正十六年张士诚增建。古老的城门内可守御,外可应敌。漫长的岁月里,古城门承受着沧桑变迁,与古运河一起见证苏州的兴衰。
水陆盘门是“运河十景”之一,位于苏州古城西南隅。盘门初名蟠门,门上曾刻有木头蟠龙,以示震慑越国。因其“水陆相半,沿洄屈曲”故称盘门。清初修建门楼,题以“龙盘水陆”额。
现存的盘门与南宋《平江图》碑所绘方位相符,总体布局和建筑结构基本保持元末明初旧观,水陆两门南北交错并列,总平面呈曲尺形,朝向东偏南10度。古建筑园林大师陈从周先生有一句名言:“北看长城雄伟,南看盘门秀丽。”可见盘门结构之精巧,造型之优美。
这里曾是苏州西南交通枢纽,是范成大笔下“人语嘲喧晚吹凉,万窗灯火转河塘”的热闹之地,也是商贸云集的繁华地区。
时至今日,盘门城墙上的跑马坡上,元代武康石、明代青石、清代花岗石,各个年代的印记仍在。
历史上,盘门在建城之初就被确认是古城的“锁匙”,不仅是城防要塞,也是交通要道。“京杭大运河环抱城垣,自北而南绕城而过,然后折向东去,从盘门登舟,可溯运河畔北上,抵达京城;或至胥江口折而往西,可入太湖;往南则可经江浙咽喉吴江松陵、平望等镇,直下杭州,陆道则纵横交叉、四通八达,故盘门是苏州古城西南的交通要道和重要屏障。”
作为运河进入苏州的一道关口,盘门作为运河遗产点列入中国大运河2014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首批申遗名录。
1986年10月1日,盘门景区对外开放。盘门有三景,除了雄踞西南的城门盘门,还有横跨运河的吴门桥和临流照影的瑞光塔。
吴门桥,顾名思义,是步入吴门的第一桥,位于古城西南盘门外,跨古运河,为陆路出入盘门的必经通道,沟通了姑苏古城与西南郊的往来。吴门桥是姑苏区现存最早的石拱桥,也是最高的单孔石拱古桥,桥身全长66.3米,中宽4.8米,净跨16米,自水盘石面至桥栏顶高11米,桥下舟船来往不须落帆就能畅通无阻。
吴门桥
瑞光寺塔初名普济禅院,俗称瑞光塔,是位于盘门内的一座宋代古塔。由大运河的南端杭州北上,未入苏州便可遥见瑞光塔,是西南进入苏州的的标志。瑞光塔保存了唐宋多层塔的风格和结构特点,是宋代南方砖木混合结构楼阁式仿木塔比较成熟的代表作。虽经历多次焚毁和历次重修,砖砌塔身基本上是北宋时的原构。
修复传承 修旧如旧
2018年,盘门景区完成盘门城墙东段修复工程,按照古法“修旧如旧”,对局部墙体变形及臌胀、墙体裂缝等结构问题进行加固,对影响墙体安全的表面草本植物及顶部大型乔木进行清除,对墙体材料劣化严重区域采取加强措施,增加了城墙顶部排水系统等。
民俗活动
富有姑苏特色的端午民俗文化节连续几届都在盘门景区举办,每年都会吸引几万人参加,运河文化底蕴深厚的水陆盘门加上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让这里成为居民和游客体验运河文化的重要场所。
盘门景区打造“姑苏夜画”水上演艺项目(环古城河齐门到相门段),运用科技手段对运河沿岸景观进行美化和灯光亮化,以定制游船为载体,将视觉、听觉、触觉和动感完美融合;推出漂浮观影体验项目,全面展示江南文化、古城文化及运河文化。
苏州运河十景
冬景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