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重臣、降曹魏,历史上的刘禅真就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吗?
作为三国时期蜀汉的第二位皇帝,刘禅向来给人的感觉就是懦弱无能的庸碌之辈,特别是蜀汉灭亡后,“扶不起的阿斗”和“乐不思蜀”,也自然而然成为了刘禅留给世人的第一印象。
都说“虎父无犬子”、“名师出高徒”,身为蜀汉开国皇帝刘备的亲儿子,连诸葛亮都愿意潜心培养的人,刘禅就真如人们所说的那样,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吗?
实际上,刘禅的资质还是很不错的。“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这是刘禅继位一年后,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对他做出的评价。
虽说,刘禅并没有父亲刘备那样在战场上厮杀多年的经验,但这却并不意味着,刘禅就是一个军事白痴,大体的方向,刘禅心里还是非常清楚的。而这一点,从诸葛亮北伐就可以看出来。
“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对于诸葛亮北伐的计划,刘禅其实是持反对意见的,甚至还曾这样规劝过诸葛亮。只可惜,掌握蜀汉军政的诸葛亮并没有将刘禅的话当回事,北伐了一次又一次。最终,在五丈原殒命。
抛开刘备托孤的事情不说,仅看刘禅在位的41年里,包括诸葛亮在内的蒋琬、费祎、姜维等人,对他都是忠心耿耿,就足以说明刘禅用人有术。诸葛亮在世的时候,曾掌握着整个蜀汉的军政大权,单从国家治理方面来看,这对刘禅是存在着极大风险的。但是,刘禅还是选择了信任诸葛亮。
直到诸葛亮死后,刘禅便开始了自己的政治举措。他不再让一国军政系于某一个人的身上,而是分别安排蒋琬和费祎等人管理不同领域。由此可见,刘禅在政治方面还是有着自己的主见及手段的,他也并非就是人们眼中的庸才。
另外,刘禅也算是历史上少有的在位时间较长的皇帝,相比较曹魏和东吴,他也是三国君主中最稳定的一个,多年来鲜少叛乱。按理说,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的家底就已经很薄了,可他二话不说,竟然接连诛杀了三位重臣,这又是为什么呢?
污蔑皇帝与自己妻子有染,刘琰自寻死路
作为蜀汉的元老级人物,刘琰早在刘备担任豫州刺史的时候,就开始跟随刘备了。算起来,比诸葛亮还要早上十多年,更重要的是,刘琰还属汉朝宗室后裔,且和刘备同宗,所以两人关系十分密切。
在刘禅登基时,作为蜀汉为数不多的汉朝宗室,刘琰也是受到了这个新皇帝的极大礼遇。从都乡侯、后将军到车骑将军,可以说,刘琰的官位算是很高的了。然而,风度翩翩的刘琰却是个毫无志气,且偏执好斗之人,总喜欢仗着自己高贵的身份用言语中伤他人。
公元234年,刘琰的妻子胡氏进宫向太后祝贺新春,由于两人非常聊得来,太后便下令胡氏在宫中多留一段时间陪伴自己。于是,胡氏在宫中呆了一个月左右才回到家中,这原本不是什么大问题,毕竟是太后下令留下刘琰妻子的,可刘琰这边却不乐意了。
在刘琰看来,妻子胡氏在宫中待了整整一个月,必定是和皇帝刘禅有染,便不依不饶地逼问胡氏,而后,还对妻子胡氏施以私刑并逐出家门。既冤枉又委屈的胡氏不想因为这件子虚乌有的事情,被刘琰侮辱抛弃,于是便上告刘琰,最终,刘琰被下狱并弃市而死。自此之后,刘禅也取消了大臣妻子、母亲进宫请安和庆贺这种礼仪习惯。
试想一下,作为蜀汉重臣,竟然怀疑皇帝和自己的妻子有染,还将事情闹大了,岂不是侮辱了皇帝的品位,还硬逼着皇帝站出来自证清白吗?此时,刘禅如若不将刘琰处死,那么,不就是对外宣称确有此事吗?
所以说,刘琰的死完全就是咎由自取。而刘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刘琰在闹市中处死,不仅证明了自己的清白,同时还维护了刘氏江山的权威,足以说明刘禅也不是好欺负的主。
忘恩负义诋毁辱骂诸葛亮,李邈死有余辜
作为忠心耿耿辅佐两代君王的诸葛亮,对于蜀汉来说,可以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形容他。在先主刘备最落魄的时候,诸葛亮就跟随着刘备,一路出谋献策,刘备死后,诸葛亮依旧忠于蜀汉,对新主刘禅也是教导有加且尊重有余。而刘禅对诸葛亮也尊称其“相父”,足以表明刘禅对诸葛亮是有多么的尊敬。
然而,不管诸葛亮做得有多好,对蜀汉的功劳有多大,还是会引起一些人的不满情绪。其中,最为高调站出来反对诸葛亮的就是李邈。
就在刘备夺取益州之后,李邈对刘备怨言颇深。在李邈看来,先主刘璋原本是请你刘备前来帮助对付敌人的,不料你刘备竟然鸠占鹊巢,实在是太过分了。按理说,李邈的想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自古兵不厌诈,在那样的乱世中,只有强者才能称霸。因此,对于李邈的一系列抱怨,刘备及手下的将领们哪里受得了,便准备砍了这个不识时务的迂腐之人,要不是诸葛亮为之求情,李邈早已做了刀下亡魂。只可惜,李邈却并不领情。
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马谡失街亭而功败垂成,于是就要斩杀马谡。就在此时,李邈却跳了出来为马谡求情,还劝诫诸葛亮像古人学习要为人善良,放过马谡。怒不可歇的诸葛亮随即命人将李邈遣送回了成都蜀汉大营。自此之后,李邈便对诸葛亮结下了仇恨的种子。
据《华阳国志·卷十》记载,诸葛亮死后不久,李邈便上奏刘禅: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今亮殒殁,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意思是说,诸葛亮这个山野村夫,仗着蜀汉军权在握,一直以来都飞扬跋扈。像这样执掌着一国军政的人,本就不该安排在边疆,谁知道会不会造反?一直以来,我时常都在为皇上担心呀。现如今,诸葛亮死了,刘家的江山也算是安全了,西戎也偃旗息鼓了,我们也应该可以庆祝了!
李邈自以为是地认为刘禅也很忌惮诸葛亮,所以借此机会诋毁辱骂诸葛亮,将他说成是一个弄国权臣,顺便为自己出口气。但是,李邈想错了,事实上刘禅对于诸葛亮是无比信任的,从他一直称诸葛亮相父就可以看出,刘禅对于诸葛亮的感情也很深。
李邈在这个时候上书污蔑谩骂诸葛亮,无疑是对刘禅感情的伤害,也对刘禅的政治动作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毕竟,刘禅心里很清楚,诸葛亮一死,就再也没人有能力辅佐自己了,此时将到处煽风点火的李邈处死,不仅可以维护诸葛亮的功绩及名声,还可以震慑朝臣,树立自己的威严。
所以说,不懂感恩、看不清形势,且擅自揣测帝王心意的李邈,确实死有余辜。
自恃功高飘飘然,嚣张的杨仪自食其果
作为关羽手下的小角色,杨仪和诸葛亮的关系很不错,因此在诸葛亮北伐之时,便提拔他为丞相长史。原本,杨仪认为自己将来肯定就是诸葛亮的唯一接班人,谁成想,诸葛亮却早就让蒋琬接替自己。杨仪心想,论资历,自己比蒋琬要老,论做事,自己比蒋琬要多,可现如今自己却什么也没捞到。于是,打心底里不满、不服气的杨仪,就开始四处抱怨,见人就发牢骚。
就在诸葛亮死后不久,费祎前去探望杨仪,杨仪又对费祎发起了牢骚:如果诸葛亮死的时候,我带着兵马到曹魏那边去,又怎么会落得这步田地呢?岂料,自己这些大逆不道的言论,转身就被费祎等人奏报给了刘禅。结果,杨仪被刘禅贬为平民,并流放到了汉嘉郡。
然而,被贬后的杨仪却始终不知悔改,还十分的嚣张,他不断上书诽谤刘禅,使得一国之君下不来台。随即,刘禅便命人前去捉拿杨仪,自知必死无疑的杨仪,最终自杀而亡。
纵观诸葛亮死前与死后,刘禅的种种做法,我们不难看出,身为一国之君的刘禅,其实还是很有手段的。出手狠辣、绝不拖泥带水的他,并非就是人们眼中那个懦弱无能的君主,更不是大家口中那个扶不起的阿斗。客观来讲,他也就算是个“中庸的国君”吧。
至于刘禅最终投降曹魏,其实他的想法很简单,却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毕竟,自己和曹魏的实力太过悬殊,既然注定打不过,倒不如投降。如此一来,还能给蜀汉的将士及百姓们谋条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