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江南园林与赏石文化

来源:文物天地月刊  作者:俞莹
核心提示:明清两代,江南私家园林和京师皇家园林相映生辉,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杰出代表,堪称双璧。

  明清两代,江南私家园林和京师皇家园林相映生辉,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杰出代表,堪称双璧。由于许多古代园林至今尚存,有的甚至格局包括置石均未改变移动,许多置石均有园志笔记等史籍记载,所以这些百年不移的园林置石,便成为古石之中最流传有绪的一脉,有的因名人所赏所爱,已经跻身为县、市、省级乃至国家级文物。

  如苏州市第十中学校园中供置的太湖石“瑞云峰”),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这里原来是清代苏州织造府衙署所在,此石原系宋徽宗“花石纲”的遗物,于乾隆四十四年(1799)从留园迁至织造署西花园的一泓水池中央,供喜爱赏石的乾隆南巡至此欣赏——这里也是当年乾隆南巡的行宫,一直格局未改,保存至今。

  瑞云峰,曾被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盛赞“妍巧甲于江南”(《园亭纪略》),民国名士、国民党元老李根源(曾任《吴县志》总纂)誉为“苏州三绝”(另为拙政园明代文徵明手植紫藤与清代环秀山庄假山),也被列为“江南三大名石”之首。

  关于江南三大名石之说,源自20世纪30年代,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童寯(1900~1983)在1937年所著的《江南园林志》一书时,首先提出了“江南三大名石”之说。当时,童寯遍访江南名园,进行实地考察和测绘摄影,著成此书,论述了中国古代造园的传统特色和一般原则,阐释假山艺术,介绍江南各地著名园林的沿革、现状、艺术特点并做出评价。

  此书是中国最早釆用现代方法进行测绘、摄影的园林专著,书中述及的一部分园林现已残破或者废弃,尤具历史价值。作者在“杂识”一节中,根据清初造园家李渔《闲情偶寄》中关于山石的论述,首次提出江南三大名石之说:“江南名峰,瑞云之外,尚有绉云峰及玉玲珑。李笠翁(李渔,号笠翁)云:'言山石之美者,俱在透、漏、瘦三字。’此三峰者,可各占一字。瑞云峰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透’也。玉玲珑四面有眼,'漏’也。绉云峰孤峙无倚,'瘦’也。”

  有意思的是,江南三大名石的身世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充当过陪嫁物。这在不少园林名石中也是屡见不鲜,充分反映了明清两代赏石活动之盛。如瑞云峰,高5.12、宽3.25、厚1.3米,形若巨掌,玲珑多孔,涡洞相套,褶皱相叠,剔透玲珑。其身世不凡,系宋徽宗花石纲之遗物,未及启运而被遗弃在荒野。明代初年,被浙江南浔董份(曾任礼部尚书)花费巨资购得。当时,董氏嫁女于苏州阊门下塘的徐泰时,董氏把瑞云峰作为陪嫁送给徐泰时置于东园(即今留园前身),成为镇园之宝。

  又如玉玲珑,高约3、宽约1.5米,厚约80厘米,重量3吨左右,此峰石孔之多之密集,为同类其他名石所仅见,明正德年间归太仆寺卿储昱,被安置于浦东三林塘南园,储昱之女后嫁于南京刑部尚书、左部御史潘允亮。储昱死后无子,潘允亮把此石迎置于豫园。再如绉云峰,高达2.6米,狭腰处仅40厘米,具瘦、皱之奇,是英石中罕见的高大石峰,清嘉庆十三年(1808)为海宁马桥名士马汶(字容海)购得。道光初年,马汶嫁妹,绉云石作为陪嫁移至崇德望族蔡氏,一时名士咸集,题咏更甚。今置于杭州西湖江南名石苑中。

  园林置石充当嫁妆,有女方炫富成分在里面,因为一般细软嫁妆外人并无法得悉,只有耸立于园林中的巨大峰石才吸引眼球。事实上,园林置石——尤其是所谓花石纲遗石之类有故事的老石头,其身价不菲,远不是任何士绅都能染指的。

  明代崇祯七年(1634)刊行的计成《园冶》,是中国最早的系统造园专著。计成对于当时“世之好事,慕闻虚名,钻求旧石”之风气专门做了解析,对于太湖石旧峰因好事者慕求而价格不菲之事作了批评,认为“凡石露风则旧,搜土则新,虽有土色,未几雨露,亦成旧矣”。

  在“旧石”一节,他提到:“某名园某峰石,某名人题咏,某代传至于今,斯真太湖石也,今废,欲待价而沽,不惜多金,售为古玩还可。又有惟闻旧石,重价买者。……斯亘古露风,何为新耶?何为旧耶?凡釆石惟盘驳、人工装载之费,到园殊费几何?予闻一石名'百米峰’,询之费百米(即一百石大米)所得,故名。今欲易百米,再盘百米,复名'二百米峰’也。”

  举个例子,杭州西湖文澜阁前水池中供置的太湖石峰“仙人峰”,效仿苏州瑞云峰安置的格局,石峰立于水中央,池水四周假山环布拱卫。文澜阁建成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系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的七大藏书阁之一,比瑞云峰迁址苏州织造府西花园晚了四年。文澜阁的整体格局,大体是模仿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建于乾隆三十九年),进门处也有一座湖石大假山挡道,其中岩洞曲径通幽。

  仙人峰原名“万斛峰”,是明代万历年间光禄丞顾正心松江熙园故物,相传为宋代花石纲遗物,顾正心以五千石大米购买此峰,二斛合一石,五千石即为一万斛,故称。当时,也是一笔巨款。乾隆年间,顾家家道中落,此峰被浙江巨商购置于杭州西湖文澜阁。

(0)

相关推荐

  • 时至今日,我才读懂留园的韵味

    良宵引 管平湖 - 管平湖古琴曲集 去苏州留园要经过一条幽静的路,所谓幽静,完全是心理感觉,因为马路两边都是让人清凉的香樟树.当我们走到留园大门时,依旧是当年熟悉的场景,说起来我已经许多年没有来过留园 ...

  • 三大名石都是陪嫁物

    有意思的是,江南三大名石的身世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充当过陪嫁物.这在不少园林名石中也是屡见不鲜,也充分反映出明清两代赏石活动之盛况.如瑞云峰,高5.12米,宽3.25米,厚1.3米,形若巨掌,玲珑多 ...

  • 姑苏 狮子林

    历史渊源的姑苏曾有各色园林170多处,现存也有60多处,对外开放的达19处,为此苏州获得了"园林之城"的美誉,其独具匠心的设计和建造,可在"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

  • 北海:静心斋

     和朋友一起走进位于北海北岸的静心斋,这里是乾隆时期建造的"园中之园",因着乾隆很喜欢这里,作为读书养性之地,被称为,乾隆小花园.   静心斋,是皇家园林仿江南园林的经典之作,这里 ...

  • 园林中的焦点——文人爱石(一)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下的人们对山川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园林作为自然风光的微缩,其中小到盆景的种植,大到池水与假山的布景,都蕴涵了中国人的山水文化.富有文人气息的观赏石作为其中的关键一环,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深 ...

  • 姑苏名园—狮子林

    江南好风光 2020年11月12日下午,从拙政园出来,又来到与之相隔仅百米远的狮子林.狮子林是苏州市内著名的江南园林,它与拙政园.留园.沧浪亭合称为"苏州四大名园".狮子林虽然小, ...

  • 赏石文化中的“形”与“意”

    中国的赏石文化起源很早,但真正赋予文化内涵的赏石活动则兴起于唐代,虽然经过了千百年来文人雅士的膜拜.研究.推崇,到今天为止却好像仍困惑对于艺术品来说石头是什么,或者说石头到底是不是艺术品,石头的艺术性 ...

  • 中晚唐赏石文化:赏石文化的第一座高峰(一)

    我国赏石文化源远流长,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赏石文化处于孕育发展期,仅有零星的自发赏石活动,不成系统,影响也不大.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文化.山水文化.美学思想都为赏石文化兴起和发展创造了条件,终于在中晚 ...

  • 群英荟萃(中晚唐赏石文化:赏石文化的第一座高峰(二))

    接上篇: "群英"中有许多诗人,他们留下的赏石诗,是当时赏石文化活动的生动记录和第一手资料.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中唐诗人.他和白居易是好友,一同欣赏过牛僧孺的奇石, ...

  • 气象万千(中晚唐赏石文化:赏石文化的第一座高峰(三))

    接上篇:  贰  奇峰突起,景象万千-- 盛极一时的中晚唐赏石文化 1.赏石理论初步形成 从赏石诗文中可以看出,中晚唐已经初步形成了赏石理论. 第一,开始有了品评奇石的标准.中晚唐开始品评石种的优劣和 ...

  • 以意相石——管窥中国古代赏石文化由“形”向“意”的心路历程

    清初郑板桥曾在石画上题过一段文字,其中点到了米芾和苏东坡两位赏石大家的赏石观. "米元章(米芾)论石,曰瘦.曰绉.曰漏.曰透,可谓尽石之妙矣.东坡(苏轼)又曰'石文而丑'.一'丑'字则石之干 ...

  • 赏石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高雅与世俗之争的本质是什么?石友:没想过

    友好提示:这篇文章写得稍微深奥了一些,也许您会感到枯燥,希望石友能耐心阅读,全文用时6分钟左右. 文化赏石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说到文化就会让人想起高雅这个词,这也就是人们的共识:玩文化要往高雅的方向玩 ...

  • 漫谈唐宋时期赏石文化以及文化名人

    一个行业的兴起是由社会需求和经济利益推动的,任何高大上的东西都离不开这样的规律.经济是一切繁荣的基础,当然也是文化繁荣的基础.唐朝盛世把诗歌文化推向了高峰,唐诗也成为了那个朝代的文化名片. 灵璧石精品 ...

  • 传统赏石文化与当代艺术。

    我国传统赏石文化所蕴含的普世价值如何在全球化的语境中以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彰显? 本文分别就对观赏石的当代艺术表现特质和传统赏石文化的当代艺术诉求等方面加以论述,并以此共襄于同仁. |观赏石的当代艺术表 ...

  • 经济影响下的赏石文化:奇石审美导向从日本到台湾再到中国大陆

    新中国成立后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中国大陆的赏石文化几乎是停滞的.同一时期因为台湾的经济发展较快,赏石艺术开始在岛内士绅间流行,在1967年左右台湾民间成立了第一个地方上赏石团体"花莲县奇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