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全鉴》兼爱(上)
兼爱(上)——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则治,兼相恶则乱
【原文】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①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②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③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其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④,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注释】
①焉:乃。
②当:尝,尝试。
③盗:小偷。贼:强盗。
④家:指封地。
【译文】
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才能对它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治理。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
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产生的根源。尝试考察混乱是从哪里产生的呢?是由人与人不相爱引起的。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的乱。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而损害父亲而使自己得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而损害兄长而使自己得利;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君上,因而损害君上而使自己得利,这就是所谓的混乱。反过来,即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上不慈爱臣下,这也是天下的所谓的混乱。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儿子,所以损害儿子而使自己得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所以损害弟弟而使自己得利;君上爱自己而不爱臣下,所以损害臣下而使自己得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由于不相爱引起的。即使在天底下做小偷和强盗的人,也是这样。小偷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别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强盗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残害别人以利自己。这是什么原因呢?都是由于不相爱引起的。以至于大夫相互侵扰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都爱他自己的封地,不爱别人的封地,所以侵扰别人的封地以利他自己的封地;诸侯都爱他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攻伐别人的国家以利他自己的国家。天下的乱事,全部具备在这里了。细察它是从哪里产生的呢?都是由于不相爱引起的。
【原文】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①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②有。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注释】
①恶(wū):何。
②亡:通“无”。
【译文】
如果让天下人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人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有小偷和强盗吗?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谁还会去偷窃?看待别人的身体就像自己的一样,谁还会去害人?所以小偷和强盗都没有了。还有大夫相互侵扰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封地就像自己的封地,谁还会去侵犯?看待别人的封国就像自己的封国,谁还会去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都没有了。如果让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不相互攻伐,封地与封地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也就得以治理了。
所以圣人既然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怎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因此天下的人彼此相亲相爱就会得到治理,相互憎恶则会变得混乱。所以墨子说:不能不鼓励爱别人,就是这个道理。
【解析】
《兼爱》分为上、中、下三篇,这是上篇,篇幅较短,但兼爱的主旨已表露无遗。兼爱是墨家学派最有代表性的理论之一。所谓兼爱,其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墨子认为,不相爱是当时社会混乱最大的原因,只有通过“兼相爱,交相利”才能达到社会安定的状态。这种理论具有反抗贵族等级观念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带有强烈的理想色彩。
那么怎么实现兼爱呢?墨子认为在任何事上,只要人人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把别人的家当作自己的家,把别人的国家当作自己的国家,个人间就不会尔虞我诈,家族间就不会相互抢掠,国家间就不会相互攻伐。是故“天下兼相爱则治,兼相恶则乱”。
墨子以古圣先贤为例:昔者大禹苦百姓之苦而治水患;周文王推行老有所养,孤有所依,强不欺弱的思想;周武王安抚四方,扶助弱小,并祷告上天:百姓有罪,由我一人担当。这三大古圣先贤首先爱抚百姓,百姓安居乐业因而也爱戴君主。这就是墨子所提倡的“兼爱”。可见,兼爱的实现不是单方面的,而是相互的,即“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特别是周文王和周武王“虽有周亲,不若仁人”,“贵贤罚暴,勿有亲戚弟兄之所阿(阿即偏袒)”的任人唯贤的思想特别值得我们学习。那么有人质疑,兼爱照顾了别人的利益,这样是否有违孝道呢?墨子说,如果实行兼爱有利于别人的父母兄弟,别人实行兼爱也有利于你的父母兄弟。因而兼爱和孝道并不相背离。
对于兼爱思想的怀疑者和反对者,墨子反问,你愿意和一个兼爱相利的人为友还是和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为友?你愿意选择一个兼爱仁慈的国君还是一个自私残暴的国君?如果你愿意和兼爱相利的人为友,选择兼爱仁慈的人为君,你有什么理由不身体力行呢?对于兼爱思想是否可行的怀疑,墨子以晋文公喜好臣子穿破烂衣服,楚庄王喜欢细腰的人以及越王勾践训练战士的勇猛为例,证明只要君主努力推行,奖赏推行兼爱相利之人,惩罚损人利己之人。如果这样,就像火苗必然上蹿,水必然向下流一样,兼爱相利思想就必然广播四方而无可逆转。
墨子“兼相爱”思想是一种高标准的理想社会的道德观,在战国时期没被封建统治阶级采纳,是有原因的,因为它太理想化了,既不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等级特权思想的要求,也不符合当时广大社会成员普遍的思想觉悟水平,脱离了当时的经济基础和客观现实,幻想跨越阶级之间利益差别而实现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道德调和,这种道德模式实质上是一种美好的幻想。因此,“兼相爱”一直沉睡了两千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