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中 |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出处《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
一、名家注释
张介宾注:“万物之生,皆阴阳之气化也。盛极必衰,衰极复盛,故物极者必变。莫之为而为者谓之不测,故曰神。此以天道言也。神之为用,变化不测,故曰无方。无方者,大而化之之称。《南华天运篇》曰:无方之传,应物而不穷者也。故谓之圣。此以人道言也。用,功用也。天地阴阳之道,有体有用。阴阳者,变化之体;变化者,阴阳之用。此下乃承上文而发明神用之道也。”
二、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释字:变者,《易解》:“自有而无谓之变,自无而有谓之化。”化者,《说文解字》:“教行也。教行于上。则化成于下。”《韵会》:“化者,天地阴阳运行,自有而无,自无而有,万物生息则为化。又泛言改易,亦曰变化。”
“变化”一词在经文中的意义非同一般,尤其这个“化”字,在前面我提到过一些,这里再强调一下这个“化”在生命中的意义。这个“化”字可以引出生命的源头,“身之本”。经文云:“化生精”,又有“生长化收藏”等。我们都知道精是生命的根本,“藏精则春不病温”,精是“身之本”,还是气的源头——“精化气”。到底是什么生的精呢?精是从什么地方,怎么来的呢?经文中唯一提到精的来源就是“化生精”,什么又是“化”呢?如果我们弄懂了“化”这个字的意思,也就找到了精的源头,也就找到了生命之根本,对于健康养生,治病保健的意义应该是巨大的。
根据经文所述,“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先来看看“变”字,俗话说极则生变,变是当一种事物到了极端状态后发生改变,例如,“阳极阴生”,“寒极生热”等都是指阴阳到了极端后必然要发生转变,而且一定是相反的转变。《周易》当中将术数也按照阴阳大小来划分,以六、七、八、九4个数字来看,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奇数中最大的数是“九”为太阳,最小的数是“七”为少阳,偶数中最阴的数是“六”为太阴,而阴数相对较少的数是“八”为少阴。“六”、“九”为变数,“七”、“八”为生数,是说“七”、“八”是在不断的生长中,而“六”、“九”已经生长到了极限。
与“变”象对比,“化”是“变”之前的过程,任何事物都是由小到大,由“化”到“变”的转化过程,也可以说“化”是量变,“变”是质变。例如,一个鸡蛋变成一只小鸡,需要孵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化”,而真正成了一只鸡是孵化到了最后阶段而变成的。《说文解字》曰:“化者,教行也。教行于上。则化成于下。”也说明“化”是指慢慢教化而来的。五行的功能表现形式称为生、长、化、收、藏,其中的“化”是指脾胃中土的功能,是通过中土的营养使之慢慢转化的,而不是生长变收藏。
所以所谓“化生精”的“化”应该是水谷精微物质经过脾的传输,肺的输布,再经过气血的运行慢慢转化而来的,同时“化”还有气化的意思,水谷精微就是在脾的气化的作用下才发生转变的,气化是转变的前提条件。肾藏精的精是五脏六腑精气转化的结果,因此要想补充肾精,首先要调节五脏功能使之平衡,有了五脏的正常功能的平衡状态,才能有肾精生出,并且藏于肾水中,这是“身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