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唐代玉带銙
“带銙”(kua音垮)装饰革带用的玉制品俗称‘玉带板’就是指腰间上的装饰品,其材料与制作各异,玉质材料的带銙即玉带銙或玉带板。
【玉带銙正反面】
此套为唐代‘伎乐胡人纹’和田白玉玉带銙(玉带板):由十块带銙与两块铊尾组成,浮雕胡人歌舞伎乐纹饰,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完整一套极其珍贵。
【玉铊尾正反面】
【玉铊尾正反面】
早期的玉带上是一种蹀躞带,即革带上缀玉的同时又缀有许多勾环之类,用以钩挂小型器具或佩饰等。
【玉带銙正反面】
蹀躞带己知最早出现在战国,由胡人骑士传入内陆。
【玉带銙正反面】
最初的装饰部位主要在腹前正中腰带两端的连接处,重点是带钩,有玉质.金.银.铜.铁等带钩。
【玉带銙正反面】
后来演变为革鞓上只缀方型带銙的玉带,隋唐时期玉带被定为官服专用。
【玉带銙正反面】
唐代曾有朝廷定制,规定有‘大带制度’据【新唐书.车服制】记载:
【玉带銙正反面】
二品以上束金玉带十三銙,三品束玉带十二銙,四品金带十一銙,五品金带十銙,六品七品银带九銙,八品九品瑜石带八銙,流外官.铜铁七銙,带銙的多少取决与官员的等级地位。
【玉带銙正反面】
陕西唐代何家村窖藏,曾一次性出土了 10 副玉带,是唐代玉带銙最大的一次考古发现。
何家村窖藏出土其中九副玉腰带,兼有白玉墨玉
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伎乐纹玉带一副共16件,除了一块上面是狮子,其他都是胡人形象,有的演奏乐器,有的表演歌舞,有的手捧宝物作献宝状,有的手持角杯、长杯做饮酒状。
在这 10副玉带銙中,除九环蹀躞玉带銙外,其他9副出土时分别放置在4个银盒内,银盒盖内均有墨书题记,明确记载了玉带銙的玉色名称、形制和组成数量。
据《唐实录》载:高祖始定腰带之制,自天子以至诸侯、王、公、卿、相,三品以上许用玉带。
【唐代绘画(传) 唐太宗像 台北故宫】
‘玉带’在唐代才正式出现于职官的官服制度中,成为朝廷礼仪用带,文献中多有关于当时朝廷对玉带使用制度规定及其具体使用的记载。
【玉带銙正反面】
【唐代玉带特点】:
其一,玉带的颜色由紫色向其它颜色递变,紫色位阶最高,紫色其义来源于紫微星,据传是天帝所居处,故以紫色位至尊。
其二,带銙以玉为最高,依次为金、银、铜、铁。
其三,据官爵的高下,所用玉带銙的节数有严格规定,由13块至7块,尊卑有变。
【宋代绘画(传) 唐明皇训储图局部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元代绘画 张果老见唐明皇图卷局部 故宫博物院】
唐代玉带板,带銙和铊尾,素面之外,还常见碾琢人物、狮兽和花卉等纹饰,纹饰中最有特色的,当属人物伎乐纹。
【玉带銙正反面】
各式玉带銙所见,都为坐姿人物,多数持排箫、横笛、筚篥、羯鼓、毛员鼓、鸡娄鼓和鞉牢、答腊鼓、琵琶、铜钹、拍板、笙等各类乐器,演奏音乐,少数或和唱或捧物献宝或持囊倒酒或持杯饮酒。
碾琢的人物形象,几乎均为高鼻、大眼、卷发的男性胡人,大眼睛多数不刻眼珠,少数在眼眶中间用两道或一道细线表现眼珠,发式奇特,有卷发、披发、扎球形髻、戴软帽等多种。
【唐代服饰资料选】
胡人身着紧身窄袖衣裤,足穿高筒靴,肩上身后通常有缭绕的长长飘带,衣物细部的褶皱都以弯形的细线条刻划表现,线条密而长。
【玉带銙正反面】
胡人或坐或立,地面多铺有或方或圆的毡毯,毡毯四周也都阴刻短细的线条,这种长短不一的阴刻线条,密不透风却有条不紊,是唐代独有的时代特征。
伎乐胡人玉带板是唐朝引入西域音乐、文化的历史见证,是唐朝成功地进行东西部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
【下面图片为拍卖与各博物馆的馆藏品】
伎乐胡人
成交价 RMB 241,500
吹箫胡人
故宫博物院藏
击鼓胡人
故宫博物院藏
耍鼓胡人
故宫博物院藏
饮酒胡人
故宫博物院藏
吹笙胡人
广东省博物馆藏
伎乐胡人
首都博物馆藏
执壶胡人
故宫博物院藏
献宝胡人
故宫博物院藏
奏乐胡人
故宫博物院藏
拍板伎乐胡人
故宫博物院藏
奏乐胡人
故宫博物院藏
原为带板,后被改制,镶金框,成为佩饰。
胡人吹筚篥
西安博物院藏
胡人杖鸡娄鼓播鞉牢
西安博物院藏
胡人饮酒
西安博物院藏
胡人击拍板
西安博物院藏
胡人吹横笛
西安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