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风云10 齐威王浪子回头

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资治通鉴》第一卷

秋高气爽、凉风习习,让人心旷神怡,但此时此刻的齐国王宫内,却无人有心思去感受这份怡人的秋意。大殿上的气氛极其凝重,齐国的文臣武将以及数十名来自齐国各郡县的长官们,全都躬身肃立,连大气也不敢出。

他们闹不明白,年轻的君王突然一改常态,把他们这些大小官吏召集来此,所为何事?

这位年轻的君王就是齐威王。

齐威王田因齐,出生于公元前378年,公元前356年继位,死于公元前320年。

齐威王继位之后,把国政委托给底下群臣,自己则沉迷于声色犬马,不理国政长达九年。在齐威王当甩手掌柜的九年间,齐国群臣荒乱,诸侯入侵,内外交困,国家危在旦夕,左右群臣却少有人敢劝谏。就在大家以为齐国要玩完的时候,齐威王突然把群臣召集到宫里,难怪群臣都像摸不着头脑的丈二和尚,觉得齐威王“一改常态”。

齐威王之所以“一改常态”,是因为淳于髡给他说了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叫“一鸣惊人”,齐威王听后感触很深,对淳于髡说:“我就是那只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鸟。”

事实上,在齐威王继位之后的第二年,邹忌也曾用弹琴的道理劝谏过他。但当时的齐威王还太年轻,没有真正听进去,因而只是封邹忌为丞相,然后就接着我行我素,继续迷失自我。

现在,是到了拿出实际行动的时候了。所以,齐威王把群臣召集到宫里来,准备来一次彻底的吏治整顿。

(图:齐威王)

吏治的好坏,直接关系一个国家能否发展壮大。而整顿吏治,则要从分辨群臣的贤愚忠奸开始。

历史上因无法明辨贤愚忠奸误用愚臣误信奸邪,最终导致国破家亡的君王不在少数。相反,魏文侯能够做到知人善任,带领魏国走向强盛,其前提就在于他能分辨人才。

当年魏文侯准备选国相,询问李克的意见。李克说:“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

李克的真知灼见,为齐威王观察、分辨群臣提供了现成的经验。

另外,在齐威王沉迷于声色犬马,不理国政的九年间,也有意外的收获。由于齐威王不务正业,把国政委托给群臣,结果也让群臣放松了警惕,充分暴露出各自的本来面目。所以,在群臣之中,谁忠谁奸,谁贤谁愚,齐威王了然于胸。

金銮殿下,群臣鸦雀无声,完全没有往日里的嘈杂和随意。齐威王扫视一眼底下的群臣,首先对即墨大夫说:“自从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责你的话传来。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却是田土开辟整治,百姓丰足,官府无事,东方因而十分安定。为什么呢?我知道这是你不巴结我的左右内臣谋求内援的缘故。”说完,齐威王便宣布,封赐即墨大夫享用一万户的俸禄。

群臣听到齐威王对即墨大夫的封赐,微微有些动容。齐威王轻咳一声,接着对阿地大夫说:“自从你到阿地镇守,每天都有称赞你的好话传来。但我派人前去察看阿地,却只见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当初赵国攻打鄄地,你不救;卫国夺取薛陵,你不知道;我知道,这是你用重金来买通我的左右近臣以求替你说好话的缘故!”于是,齐威王下令当着群臣的面,烹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说好话的左右近臣。

群臣被齐威王明察秋毫和赏罚分明的举动彻底震惊了,他们纷纷表示,从今往后再也不敢弄虚作假(经过这事,想来他们也真不敢了),都要尽力做实事。

于是,司马光说:“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整顿吏治,的确让齐国从此大治,但要说齐国强于天下,除了整顿吏治之外,其实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这其中就包括积极纳谏广开言路、重用人才改革军事、采用积极灵活的外交策略等等。

(图:齐威王广开言路)

一、积极纳谏广开言路

齐威王接受邹忌、淳于髡等人劝谏,就是这方面的明证。另一个明证是,齐威王还搞了个悬赏纳谏:下令能当面指出自己的过失的,给上赏;上奏章规劝国君的,给中赏;在朝廷或街市中议论国君过失,给下赏。

刚开始时,前去进谏的人多如牛毛,朝廷门口更是门庭若市(可见在这之前,齐国存在问题之多,政治之乱)。但经过齐威王悬赏纳谏之后,由于问题逐一得到解决,因而进谏者一天天减少。一年之后,齐国政治得到极大改善,人们想提意见却已经无意见可提了(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给齐威王点赞)。

二、重用人才改革军事

在齐威王迷失的那九年里,除了桂陵之战齐国打了一次胜战,其他几乎都是被动挨打。公元前356年,韩、赵、魏三国出兵攻打灵丘;公元前351年,鲁国攻打齐国,进入阳关;同年,韩、赵、魏三国再次攻打齐国,直到博陵;公元前350年,卫国攻打齐国,占领齐国的薛陵;公元前348年,赵国攻打齐国,占领齐国的甄城……

齐国为什么老是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主要原因就在于齐国的国力不强,军事实力太弱。所以,齐威王下决心要提升国力改革军事。而要做到这一切,则需要大量的人才,特别是需要高级人才。

孙膑就是这样的人才。孙膑在魏国被自己的同门师兄弟庞涓阴了一把,无奈之下投奔到齐国,齐威王便拜他为军师——齐威王的本意是让孙膑当大将,但孙膑以身体受过刑法为由拒绝出任。

另外,为了吸引天下才学之士,齐威王在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稷门外修建稷下学宫,广招天下贤士议政讲学,从而使天下的学术文化中心由魏国的转移到齐国。

关于重视人才这方面,还有一个小故事。

公元前333年,齐威王与魏惠王聊天。魏惠王问:“大王有宝物吗?”齐威王回答说:“没有。”魏惠王听到齐威王如此回答,有些幸灾乐祸地问道:“像我魏国这样的小国家,还有十枚直径一寸,可以照耀前后十二辆车子的宝珠,你齐国是拥有一万乘战车的大国,怎会没有宝物呢?”

(图:齐威王与魏惠王论宝)

齐威王说:“我所认为的宝物与您不同。我的臣子中有叫檀子的,派他守卫南城,则楚国不敢寇犯齐国而向东进取,泗水一带十二个诸侯都来朝拜称臣。我的臣子中有叫朌子的,派他守卫高唐,则赵国人不敢往东而到黄河中捕鱼。我的官员中有叫黔夫的,派他治理徐州,则燕国人到北门祭祀,赵国人到西门祭祀,恳请神明保佑不受攻击,搬迁跟随他的有七千余家民户。我的臣子中有叫种首的,派他守备盗贼,则走路的不拣掉在地上的东西。这种贤臣良吏光耀千里,哪里只有十二乘车的距离啊!”

魏惠王就这样被齐威王打了一回脸,惭愧不已。后世范晔评价这件事时说:“梁惠王玮其照乘之珠,齐威王答以四臣。夫忠贤武将,国之心膂。”这是很有道理的,对一个君王而言,真正的财宝是人才而不是珍珠。魏惠王没搞懂这个道理,难怪魏国会走下坡路。

三、齐威王的外交策略

齐威王在位时,所谓的天下共主周王室早已积贫积弱,天下诸侯们根本就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没人愿意按规矩去朝见。

齐威王重新振作之后,发现这是一个可以借势宣传自己的绝好机会,于是便去朝见周天子。齐威王不走寻常路,借势宣传自己,结果天下人都认为齐威王是贤君。

(图:马陵之战示意图)

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先是应允救援,以促韩国竭力抵抗魏国,等到韩、魏两国打得精疲力竭时,齐威王再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最终在马陵打败魏军,杀魏将庞涓。

马陵之战齐国大获全胜,不仅援救了韩国,还使齐国的威望在诸侯国中得以迅速提升,从此称霸东方。

齐威王虽然沉沦九年,但一朝振作,便是一鸣惊人,此正可谓“浪子回头金不换”!

在人治社会,拥有一位英明、能干的君主,不仅是社稷之幸,也是百姓之福。然而,英明、能干的君主不是说拥有就能拥有的,有的国家,历经数十年,甚至上百年也无法出现一位英明的君王,韩国的情况便是如此。

(0)

相关推荐

  • 桂陵之战

    历史故事新编-8 桂陵之战 文/墨吟 夏天 图1:围魏救赵 从春秋到战国,诸侯国越来越多.晋国的魏.赵.韩三家诸侯闹独立,分别建立魏国.赵国.韩国,其中魏国疆土最大,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与齐国并驾齐驱 ...

  • 从昏君到明主,一鸣惊人的齐威王

    公元前357年,齐桓公去世,这位并不是称霸中原的齐桓公,而是田陈氏齐桓公,也是讳疾忌医,扁鹊三劝而不听,最终不治身亡的那位蔡桓公:因为桓公曾迁都于上蔡,按照当时的习惯也称齐国为蔡国(原先的蔡国当时已经 ...

  • 上下五千年,阿波聊历史(八)马陵之战、合纵连横、火牛阵,魏楚齐的盛与衰

    争雄的战国时代,虽说是齐.楚.燕.赵.韩.魏.秦七雄并立,可是具有左右全局的力量,先后起而争雄的主要是魏.齐.秦三国.其中,最先变法的是魏国,首先强大起来的也是魏国. 马陵之战--魏国的盛衰 魏自公元 ...

  • 战国风云46 利令智昏的翩翩浊世佳公子

    平原君赵胜,是赵惠文王的弟弟,赵孝成王的叔叔,在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时期,曾三次担任赵国宰相.平原君与孟尝君.信陵君.春申君同为战国四公子,有贤德,好养士,投奔到他门下的宾客也有数千人. (图:影视剧中 ...

  • 战国风云45 孔子六世孙为何只当九月魏相就辞职不干了?

    孔斌,字子顺,孔子六世孙,贤明有见识,曾在魏国为相.但孔斌在魏国只当了九个月国相,便主动辞职不干了,为什么? (图:孔子画像) 一.受聘为魏相 魏王(指魏安釐王,下同)听说孔斌贤明,便派使者携带黄金绸 ...

  • 战国风云44 名士虞卿:为朋友,视名利如粪土

    虞卿,战国名士,为人洒脱,才能出众,赵孝成王在位期间,曾担任过赵国的国相. (图:影视剧中的虞卿) 虞卿第一次见赵孝成王,潇洒得简直掉渣.他脚踏草鞋,肩搭雨伞,径直走进王宫面见赵孝成王.还好赵孝成王不 ...

  • 战国风云43 齐襄王到底是精明人还是糊涂蛋?

    齐襄王,本名田法章,战国时期齐国的最后第二位君王,从公元前283年即位到公元前265年去世,在位19年.在这19年的时间里,他既依赖田单之力收复河山,治理齐国,又处处提防着田单.齐襄王田法章,到底是个 ...

  • 战国风云41 廉颇:不配战国四大名将之称

    廉颇,战国时期赵国大将,与白起.李牧.王翦一起,被后人统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但我以为,廉颇不配战国四大名将之称,原因有二: (图:廉颇画像) 一.缺乏战略眼光,战力平平 公元前2 ...

  • 战国风云38 战国名将乐毅两受离间,为何能大难不死?

    在中国历史上,但凡君臣不和,往往是因为受到别有用心者挑拨离间而起,如齐威王与田忌,秦昭襄王与魏冉.白起,赵孝成王与廉颇,赵王迁与李牧等等.而那些受到挑拨离间的臣子,又往往是在劫难逃,下场凄惨. 名将乐 ...

  • 纪录片《战国风云秦灭六国》2小时完整版,建议收藏观看

    纪录片《战国风云秦灭六国》2小时完整版,建议收藏观看

  • 战国风云:都是鬼谷子的学生,张仪如何破坏苏秦的合纵

    张仪,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县王显乡张仪村)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早年入于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出山之后,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入秦.得到秦惠文王 ...

  • 战国风云34 楚襄王为何惨遭秦国逼婚?

    公元前292年,楚襄王熊横从秦国迎娶新娘.照理,迎娶新娘应该是件值得高兴的事,但楚襄王却一丁点的高兴劲儿都欠奉.相反,他很郁闷,甚至很愤怒.楚襄王的郁闷和愤怒不是因为新娘相貌丑陋,也不是因为新娘品德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