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声读书的意义价值
主播:周诗睿
果雪儿,学国学,
小朋友,最快乐。
近日,儿童健康与国医启蒙专家果雪儿推出“国医大声读”活动,吸引了众多的家长与一线幼儿园、小学教师关注。
有人问,为什么要开展面向幼儿园及小学的儿童的大声朗读呢?幼儿园及小学的儿童大声朗读有什么意义价值呢?
张开口,大声读;
很光荣,不害羞。
果雪儿首先要指出的是,大声朗读古已有之,这是中国启蒙教育的优秀传统。
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大雅》记载有
“吉甫作诵,穆如清风。”
是说大声朗读的声音,就像清风一样,让人心旷神怡。
汉代郑玄在《周礼注》中,这样对对“诵”做了解释:
“以声节之,曰诵。”
也就是说,要有节奏,有轻重高低,有抑扬顿挫,这样放出声音来才能称之为读书。
《毛诗序》说:“吟咏性情,以风其上。”孔颖达《疏》曰:“动声曰吟,长言曰咏,做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
形象地指出了,从创作开始,就要张得开嘴巴。
《朱子读书法》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读书法,同时也是集古代读书法之大成,里面写道:
“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
这里不仅强调了读书的正确姿势,也给出了读书的方法“微吟”。
朱熹在他的另一篇《读诗法》中,又写道:
“读诗之法,须扫荡胸次净尽,然后吟哦上下,讽咏从容。使人感发,方为有功。”
不论是“吟哦”,还是“讽咏”,都是“读诗之法”。
明朝另一位大家顾宪成撰有一副对联,非常有名,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学子们书声琅琅,“读书不忘救国”,可以说把读书之情之景写得很传神。
清代诗人沈德潜在《说诗晬zuì语》中说:
“诗者,以声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
张不开口的话,如何“以声为用”?
清代学者何绍基这样说:
“今人通籍或成人后,即不肯高声读书,此最是大病。”
何绍基的这段话,非常明确地指出在那个时代,中国启蒙教育必须是“高声读书”。
清代另一位学者大家刘大櫆kuí,则是这样谈谈读书的:
“其要在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之喉吻者便是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
刘大櫆的“以身”读书、“喉吻”读书,谈得可谓淋漓尽致,让人不禁要雀跃欢呼着体验上一番了。
朱自清先生谈到读书,是这样强调的:
“文言文和旧诗词等,一部分的生命便在声调里;不吟诵不能完全领略它们的味儿。”
朱自清先生对于读书还提出了两个基本要求,一个是口齿清楚,吐字分明;另外一个是曲不离口,诵读也要如此。
“优秀的语言艺术家””叶圣陶先生倡导“美读”,
“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嘴巴张不开,怎么能够切实体会这种感觉呢?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中说道:
“讲到读书,中国的传统是讲读的,特别是古文,有一定的念法、一定的腔调。”
从这里我们看出,中国传统的“读”,一般来说,都是要张得开嘴巴的。至于“念”啊“腔调”啊的,那是张口嘴巴之后更加具体的方法了。
大声读书籍,德智体美志。
大声读书籍,越来越美丽。
果雪儿认为,幼儿园及小学的儿童大声高声读书,一般有着“德智体美志”五个方面的意义价值。
1、可以养吾浩然正气,涵养性情,传承中华道德。
2、可以开启智慧,提升听说读写能力,促进细分学科学习。
3、可以健康体魄,提高肺活量,促进身体各器官和谐发育。
4、可以修养气质,形神兼备,知情意行相统一,形成中华审美风范。
5、可以磨砺意志,砥砺前行,让远大志向与脚踏实地结合起来,从下种下中国梦。
清代学者梅曾亮说:
“夫观书者,用目之一官而已;诵之则入于耳,益一官矣;且出于口,成于声,而畅于气。夫气者,吾身之至精者也。以吾身之至精,御古人之至精,是故浑合而无有间也。国朝人文,其佳者固有得于是矣;诵之而成声,言之而成文。”
这段话,指出了儿童大声朗读首先是身体器官发动,然后达到“至精”至气,可以说完成了文化教育之传承;又从“至精”至气,到“有得”和“成文”,可以说完成了文化教育之创新发展。
清代学者何绍基
则从“涵养性情”的角度,指出了大声读书的妙处:“再一吟讽,神理音节之妙,可以涵养性情,振荡血气,心头领会,舌底回甘,有许多消受。”
曾国藩在《家训》中这样写道:
“熟读古人佳篇,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奔赴腕下,诗成自读之,亦自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
在这里,曾国藩特别给出了大声读书的具体操作方法,并且从“下笔”“诗成”的油然而发中,强调了这种大声读书的自然效果。
曾国藩还进而写道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更是从“惟”的稀缺性角度,强调大声读书对于气质修养的重要性。
今天举国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
全民越来越注重学生朗读,
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大声朗读国学经典,用自己血肉之躯来读出声音出来,就是用最本能、最原始、最本真的生命状态去感受经典,去体会经典背后的人文内涵。
北宋黄庭坚在《山谷别集》中说:
“四民皆当世业,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
今天,就让我们做一粒读书种子吧;今天,就让我们幼儿园及小学的孩子从小也成为一粒读书种子吧。
“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
就一定可以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