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师和小蜗牛】 较真的张老师
栏目简介
名称丨张老师和小蜗牛
人物丨张老师:毕业于华东师大特殊教育专业,现任特殊教育一线教师。
小蜗牛:张老师的7个一年级学生,由于自闭症、脑瘫、唐氏等各种障碍影响正常发展,如同小蜗牛一样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缓缓地挪动。
更新丨不定期更新
十九、较真的张老师
开完家长会回家的路上,和一个同事闲聊,他说:“开一次家长会相当于又上了两节课。”我笑侃:“何止啊。”光是准备家长会的影像素材我就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一个刚步入社会、连男朋友都还没有的“小姑娘”要面对一群家长聊“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难免有压力并且会受到“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质疑。
这是我开的第四次家长会,从第一次紧张得不行到第二、第三次的慢慢放松,原以为自己已经能够自如地面对这个挑战了,但和孩子们待的时间越久,和家长们交流的次数越多,越发现自己陷入了螺旋式的挑战之中。
和孩子们相处久了,他们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也就越发得多了出来,而我的感性让我愈发不能以一个第三方的角度跳脱出来去看待这些孩子。准备家长会素材的时候,脑袋里文思泉涌,到最后,把家长会渲染成了“抒情风”……我也不知道这样的风格会不会让家长们觉得“矫情”,但仔细想来,这确实是我从第一次到第四次家长会中都出现的风格。
这次家长会的最后,我用了这样一句话。
激动地写下了这句话,而后又激动地当着所有家长的面说出了这句话,不是煽情,而是直到写下这句话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这么长的时间里对孩子们各种要求背后真正的原因。
我想我是一个很严格的人,严格到有些事情上面似乎都有点“斤斤计较”了。
我不允许孩子们吃手指;
我不允许孩子们吃饭发出“砸吧砸吧”的声音;
我不允许孩子们打喷嚏不捂住嘴;
我不允许孩子们没完没了地跟别人打招呼;
我不允许孩子们盯着别人吃东西;
我不允许孩子们说谎;
我不允许孩子们翘二郎腿
……
张老师好多的“不可以”近似苛刻,尤其在很多人眼里,对于小蜗牛们来说,大可不必如此。但,我就是看不惯。生活在大社会中的基本要求就是不给别人造成麻烦,小蜗牛们也终要走进大社会,不管他们能不能融入得好,至少他们不能让别人讨厌。我一直记得大一的时候老师跟我们讲的那句话:“做特教,第一步就是要放下你的同情心。”孩子们不需要你的同情,他们需要的是你的帮助。他们可以利用社会给予的“同情”获得更多的容忍和优待,但他们也可以用自己的行动让自己值得被尊重、被同等对待。
而后者,显然更有尊严。
班里有个孩子,一年级刚来的时候,卫生习惯不是特别好,经过一年的严格要求,这一学期开始,他打喷嚏的时候已经不需要提醒,自己就会主动捂住嘴。虽然这只是一个非常细微的举动,但是我能够想象他在陌生人面前做出这样的举动时会引来多少肯定的眼神。
教一个简单的知识可能需要一节课的时间,而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可能需要一年甚至更久,但后者我始终觉得更有意义。我是倡导者,也是一个活生生的“受益者”。
我的第一篇获奖文章是在小学三年级,文章题目叫《好习惯伴我快乐成长》,那篇文章里我写了很多从小我爸“逼”着我养成的习惯,例如:吃饭双手放桌上;坐的时候不翘二郎腿;走路不低头;写字坐端正……每一个习惯的背后都是我和我爸无数次的抗争,曾经我觉得我爸对我太过严格,太过苛刻,甚至似乎是看我不顺眼,但直到我为了写文章而试着换种角度去看待他的这些要求时,才发现“严爱”改变了我之后很长一段人生。
这些习惯不仅陪伴我快乐成长,更让我从中养成了更多其它的好习惯,对一些行为规范更加重视,对一些文明礼仪有了更多的自我约束,而这些到最后都内化成了自我准则。等到那一天,我站上了讲台,看到一群懵懂的孩子等着被引导、被带领着走向他们的未来。我忍不住地把这些准则搬出来,严格要求着他们,尽管这条路非常难走,经常会走两步退三步,但我必须坚持,因为如果连我都看不惯的一些行为,我很难想象一旦他们走上社会会接受到多少或是同情或是嫌弃的眼神。
他们是我带的孩子,我希望他们得到别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接纳。
我希望他们遇到外面的志愿者叔叔阿姨时,能够热情地打个招呼、递杯水,那一声“谢谢”和一张张笑脸背后是他们真诚的一句句:“这些孩子真懂礼貌”;
我希望他们参加外面的活动时,能够遵守规则,不做出不讨喜的行为,这样的他们会令旁人刷新陈旧的观点——“原来,他们那么乖”;
我希望他们有朝一日毕业了,没有学校的庇护,也能在社会上好好生活,而不是“一言一行就让别人看出他们的不同”。
社会能够接纳他们的“不合适行为”,我们也可以做到;
但我们能够教他们做出的良好改变,社会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耐心。
所以,在学校的每一天,我必须让他们时刻做好走出社会所需的基本准备!
这条路漫漫,我坚持着我的“较真”。
出于隐私,文中出现名字均为化名
文中所提观点为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文中出现图片、视频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