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战车起源和传播

轮子的发明


轮子(注意,非搞邪教的那个轮子)被视做人类最古老、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史学家经常把它和火的使用相提并论。轮和轴组合的轮轴是六种简单机械之一。轮子的发明在人类技术发展史上相当的重要。由轮子衍生的应用如水车、纺车、齿轮等,近代轮子衍生的物品还有螺旋桨、喷射引擎、飞轮、陀螺仪、涡轮机等。

轮子的最早应用之一是用陶轮来制作陶器。现代许多学者认为世界上第一个陶轮是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人发明的。苏美尔人使用陶轮将粘土塑造成所需要形状的陶器。在美索不达米亚明显真正被使用过的陶轮,可能出现于公元前3500年以前,或者更早到公元前4000年。幸存下来最古老一件陶轮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129年的石制陶轮,是在苏美尔城市乌尔被发现的。在同一地区,还找到更早前的用陶轮制作的陶器碎片。但是,欧洲东南部和中国,据称也可能是陶轮起源地。英语中轮子(Wheel)单词来源于原始日耳曼语*hwehwlan(意思:环轮)和原始印欧语*kwekwlo(意思:轱辘),这也显示有英汉轮子语音有同源想象。有专家认为在古印度河谷的哈拉巴(Harappa)和摩亨佐-达罗(Mohenjo-daro),公元前3500年陶工使用陶轮已经很普遍。也有人认为埃及是陶轮的起源地,在这里公元前3000 年时的转盘轴被加长,加上了调速轮。在古埃及神话中,据说制陶之神库奴姆(Khnum)在陶轮上造了第一个人。库奴姆通常被描绘成人身公羊头,在头顶两侧水平延伸出的犄角。在他前面有一个陶轮,上面有正在被制作的裸体陶人。通常旁边还有伊西斯(对应女娲)或其他神祇给造好的陶人闻安卡生命符号气息,赋给他们生命。

(古埃及库奴姆神在陶轮上造人)

车轮的发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与其他技术进步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早期青铜时代。苏美尔人是车轮的发明者,可能是受到陶轮的启发。公元前6500-前5100哈拉夫文化有时被认为有最早的轮式车辆的描写,但缺乏直接证据。大约在公元前4500-3300年之间的红铜时代,这时期苏美尔人发明了最早的带转轴的实心木轮。在公元前第四个千年前半时间的乌克兰特里波耶文化中发现了动物站在四个轮子上的模型,但没有证据证明轮子已用在真正的轮车上。类似动物站在轮子上的模型在美洲和中国西周文物上也都有许多发现。第一个轮载工具证据出现于公元前第四个千年下半叶,苏美尔人发明了最早的轮载工具,最开始是用驴或牛来拉四轮运货车来运输笨重货物。最早用于运输的轮子就是用实心木头制作的。这时期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北高加索迈科普文化、乌克兰特里波耶文化文化等邻近地区也出现了轮式车辆的证据。在中国,轮式车辆是在公元前1200年伴随马拉战车一起出现的,也有争议说出现时间应该更早点,即在公元前2000-前1700年左右。而中国典籍记载轮车出现时间更早,且有矛盾的两种说法,传说轩辕黄帝把木头插在圆轮子中央,使它运转,因而制造成车辆,故号轩辕氏,黄帝制指南车战胜了蚩尤;《左传》《世本》等提到车是夏代初年的奚仲发明的。

  • 《汉书》载:“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太平御览》记载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九战九不胜。《古今注》云:“黄帝与尤战于涿鹿之野,尤作大雾,军士皆迷,故作指南车以示四方,遂擒尤而即帝位。”

  • 《世本·作篇》:“奚仲作车。”《说文》训诂“车”字:“车,舆轮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

苏美尔人发明四轮驴车


苏美尔人发明的驴拉四轮车在“乌尔军旗”文物上被很好地描绘了下来。乌尔军旗(The Standard of Ur)是苏美尔文明诸遗址中最著名也是最激动人心的一件出土文物,被公认为是两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乌尔城历经三个王朝,出土的墓穴及其随葬物相当丰富。乌尔军旗出土于乌尔城第779号墓,这是最大的皇家陵墓之一,其墓葬时间为早期王朝时期,大约有4600年历史。挖掘时该物品位于墓葬中一个殉人的肩膀上,因为这个原因,挖掘者伍利(Woolley)称其为“军旗”。尽管它被发掘者认为是旗帜,但它最初的制作目的仍旧是个迷。有人认为这是一件乐器的组成部分,因为其中间是空的,有扩音的效果。乌尔军旗两块镶饰板全是用贝壳、闪绿石、粉红色的宝石、天青石与石灰石在沥青为底的板上(可能是木板)镶拼出来的艺术品,通过精心镶嵌的马赛克在两面分别呈现了战争与和平两幅不同的精美画面场景,所以一位法国考古学家称它是战争与和平之旗。在长约40厘米、高约18厘米的有限空间里,容纳了超过100个人物与动物形象,栩栩如生地描绘出苏美尔人的生活,仿如一件微型的《清明上河图》。最初发现的时间为上世纪 20 年代,现以一副重新搭建的框架来承载,它正在以修复的形式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展出。

乌尔军旗装饰板的正面描绘的是战争情节,上下共划分三层:最下层是表现应用战车战斗场景。装饰有四轮战车,车前方箱子放梭镖,后面是驾驶手,最后面是投手士兵。每辆车由四头驴拉着。右边第一辆战车正策马奔驰,前三辆战车下都有倒下的敌人,投手士兵正手握梭镖做投射状。可见苏美尔人主要是把驴拉四轮车当作运载和投射梭镖的平台。

(乌尔军旗局部,距今4600年前)

中间一层表现步兵战斗场景,左边是整齐的苏美尔士兵,头戴盔(实际头盔样品在该墓中也有出土),身批皮斗篷,腰配剑,右边表现被战败的衣不蔽体敌人。中间还有手持短矛士兵正在与敌人搏斗场景。最上一层,中央是乌尔王,他身后有三个拿武器的保镖跟随,在其后是国王的马车。他手拿一件权杖似东西,正在对左边被俘虏的战俘说些什么。

(乌尔军旗表现战争的装饰面板)

乌尔军旗装饰板的另一面则描写了庆功宴的场面(又称为和平一面)。最上层是国王与众臣们相对而坐,在举杯欢饮,最右边是手拿竖琴或箜篌的乐手和女歌手。中间和下面两层是描绘运载战利品的场景,有的在驱赶牛羊,有的在驮运货物,队列很长,整个队伍在陆续地往王宫进发。

(乌尔军旗表现和平的装饰面板)

在拉格什国王恩纳图姆的“秃鹫碑”(Stele of the Vultures)上,也出现了战车的描写,描绘了拉格什对其邻居温马(Umma)的战争。国王站在战车上手持长矛,战车前面箱子里也放许多投梭。战车后面是抗着长矛的方阵士兵。

(拉格什秃鹫碑细节,距今约4500-4400年前)

美洲地区轮子使用


有很多中国人一直相信美洲土著人从未发展出青铜文明和轮子,这是偏见造成的谣言(在巨婴国的某些巨婴眼中,全世界古文明都是伪造的)。美洲地区发展出了先进的冶金术,并且一定程度上也使用轮子,这是实际情况。在一个英文网站上标题为“玛雅人知道轮子”(The Mayans knew the wheel)文中说到:“围绕玛雅人的许多印象是不正确的。一个著名的谣言是说玛雅人没有轮子,这是一个错误观念。因为玛雅人制造的许多轮子物体被发现了。”发现的玛雅人轮子实物较多的是:一个动物站在两轴四轮架构上的陶器造型。动物站在四个轮子上的模型在美索不达米亚和乌克兰特里波耶文化中也有发现。这些模型通常被认为是儿童玩具,尽管如此,它还是传达了物体可以用轮子拉动的想法。维基轮子专题网页中则声称轮子是在“新世界(指美洲)”被独立发明出来的。虽然在欧洲人接触之前,在美洲并没有大规模使用轮子,但是在墨西哥考古遗址中发现了许多被认为是儿童玩具的小轮子工艺品,有些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在又一篇英文网站文章“前哥伦布的轮子”(Pre-Columbianwheels)中写道:“印第安人真的没有轮子吗?当然他们确实是有轮子!” 这篇文章总结说:“根据前哥伦布时代广泛传播的轮子证据,非常可能前哥伦布时代的美洲土著人使用轮子到一定的程度,特别地玛雅人确实用轮子用来运输。甚至非常可能他们已经会使用滑轮类简单机械。”至于印第安人的太阳轮和日历轮更是常见。

(前哥伦布时代美洲轮子图像)

有许多公开的资料承认印第安人有轮子甚至马车的概念,但是只用在小孩玩具上。美洲的印第安人知道在滚木上拖船,也使用纺轮,又有滚铁环之戏。不过印第安人并没有把轮子大量用于实际应用可能也是实情。很多人讨论象奥尔梅克这样先进的文明,他们知道轮子,如果不知道把轮子用于实际用途简直是不可想象的!究其原因,人们一般认为有以下:

  • 畜力制约:在美洲大规模开发轮子的主要障碍是没有驯化的大型动物,它们可以用来拉动轮式马车。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前,美洲野牛是美洲最接近的动物,但很难被驯养。有好几种马在12000年前新仙女木事件时灭绝了。美洲驼是西半球唯一被驯化的大型动物,但身体不适合当一种牵引动物来拉动轮式交通工具。

  • 环境制约:中美洲和南美地区多山地和森林,甚至沙漠,使得轮车没有多少实用价值。虽然他们修建了许多道路。再如爱斯基摩人,他们生活在冰天雪地中,不但没有合适道路,连木材也缺乏。车轮显然没法在这种环境中出现,而雪橇却适合。

  • 文化观念制约:有一种说法,说玛雅人的观念中就认为轮子会带来战争,所以不用轮子。古埃及人也是在很长时间没有使用轮子和马车,而用船沿尼罗河运输。直到喜克索斯人驾驶二轮战车侵入埃及,埃及人才开始利用二轮战车进行反击战争。在世界其它地区,轮子最先也不是以运输工具的面目出现的。从公元前2900年的一座匈牙利墓穴中出土的车形陶杯和世界其它地区的文物显示,有轮车辆最早只在仪式和礼仪场合使用。除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外,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几乎没有使用车轮,直到十九世纪,但随着欧洲人的到来,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

马的驯化


马是什么时候和怎样被驯化,还在争论中。关于使用马最明确的证据是从公元前2000年战车(Chariot)墓中发现的。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马是在欧亚大草原被驯养的假设,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也有观点认为马可能最早也是在中东地区被驯化的。考古证据表明马驯化的早期阶段可能在公元前4800-前4400年就已经开始,对应美索不达米亚欧贝德时期。博泰文化(Botai culture,3700-3100BC)的最近发现表明,在哈萨克斯坦阿克莫拉州博泰聚落遗址是最早驯化马的位置。博泰遗址没有牛和羊的骨头,被驯化动物骨头只有马和狗。其他研究者争论认为,博泰马是野马,博泰人是狩猎野马作为食物。博泰马没有被驯化的骨骼证据。在公元前3500-3000年前,马骨频繁出现在超出欧亚草原野马分布中心的考古地点,如高加索和欧洲中部。在北高加索,迈科普文化(Maikop culture)聚落,公元前3300年的墓葬中包含马骨和马的形象。这些地区的马的证据以前很少,而且随着数量的增加,较大的动物也开始出现在马的遗骸中。这个马的扩张范围与博泰文化同时代。有迹象表明,马被圈养和被骑。这并不一定意味着马最初是在大草原上驯养的,但草原上的马猎人肯定比任何其他地区的人都更喜欢追捕野马。不管驯化的具体日期是什么,马的使用在欧亚大陆迅速传播,用于运输、农业工作和战争。关于马驯化理论也有两种,单一起源理论认为,马驯化只发生一次,之后所有的品种都是通过选择性育种产生的。多个原始马类型理论认为现代马的祖先有多个原始类型,意味着可能发生过多次驯化。尽管马驯化在很短的时间内广泛传播,但驯化仍有可能始于一种单一的文化,即通过技术和育种。这是可能的。

马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最早证据时间是在阿卡德时期(2300-2100BC)。马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苏美尔文献中是在乌尔第三王朝时期(2100-2000BC)。马被大量进口到美索不达米亚是在二轮战车出现并与马进行了连接后。马被进一步扩散到中东低地和中国西北地区,也发生在2000BC,显然也是与二轮战车一起出现的。在2000-1600BC齐家和四坝文化遗址开始大量出现马骨。齐家文化与欧亚草原文化的接触,正如在青铜时代晚期的齐家和欧亚草原冶金相似。

辐条式车轮发明和马战车出现


辐条式车轮是对实心木轮的改进。早期的轮子是简单的木制圆盘,轮轴有个孔。一些最早的轮子是用树干的水平切片制成的。由于木材结构不均匀,由树干的水平切片制成的轮子往往比用圆形木板制成的轮子差。辐条的发明让人们可以生产更轻、更快的车辆。在印度河谷及北印度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中找到有粘土制成的玩具轮,上面有一些线条曾被认为就是辐条,在印章图案中也找到一个像是有辐条轮子的图案,这些是在公元前3000到前2500的产物。目前已知最早的辐条式车轮实体是在安德罗诺沃文化(Andronovo culture),约在青铜时代中期,大约公元前2000年。不久之后,高加索地区一些文化开始使用马,之后的三个世纪用马替代驴拉的轻便双轮战车(chariot)出现,其中的轮子都是有辐条的。图是维基用户Dbachmann制作的,显示安德罗诺沃文化的大致最大范围,暗红色区域表示形成中的辛塔什塔-彼得罗夫卡文化(Sintashta-Petrovka culture)。发现最早辐条轮式战车是在图中紫色区域。邻近和重叠的文化(阿凡纳谢沃文化、斯鲁纳文化、BMAC)用绿色区域表示。

(最古老的辐轮式战车发现地区,维基图片,Dbachmann)

允许建造轻型马车的关键发明是辐条轮。辐条式二轮轻便战车是从苏美尔人四轮车发展而来。驴拉轮车大约于公元前3000年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对车辆用于战争的最早记载出现于大约公元前2600年苏美尔城邦乌尔的遗物(乌尔军旗)上,这些重型马车的轮子为实心木轮,覆盖有毛皮,尽管有时除了车手外还载有长矛手,但可能用于军事运输,而非直接的战斗车辆。苏美尔人也有较轻的双轮马车,四马拉动,但轮子仍然是实心的。使用辐条的轮子直到公元前第二个千年中期才在美索不达米亚出现。已知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马战车出自大约公元前2000年的安德罗诺沃文化(今俄国和哈萨克斯坦一带)的车葬坑,该文化至少部分源自更早的颜那亚文化(Yamna)。但有些学者认为马拉战车很可能是公元前2千纪古代近东的产物。马战车被军队用作交通工具或移动射箭平台,用于狩猎或比赛,而且是许多古代人们方便快捷的旅行方式。许多国家,如古埃及、古希腊、波斯以及中国的商朝、周朝,都以战车兵为重要的军事兵种,驾车也成为一种贵族阶层的专门技艺。此外马战车也充作赛车与座车之用,成为常见的贵族运输工具。直到骑兵兴起后,马战车才逐渐被取代。

马战车的传播


英语中的马战车词“Chariot”来源于拉丁词“Carrus”,它与英语中车“Car”一样,与汉字“车[chē]”的发音也存在同源现象。图为维基用户Dbachmann制作的辐条式二轮战车(Chariot)传播大致历史地图。这张地图结合了各种类型的信息,历史的和考古的。所给出的“等时线”不应被认为是粗略的近似,或多或少需要一个世纪。在后来的印欧移民中,骑兵和战车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他们能够迅速行动,轻松击败任何遇到的人。

(辐条轮式战车扩散的大致历史地图,维基图片,Dbachmann)

  • 红色区域:公元前2000年,已知最早的辐条轮式战车出现地区(辛塔什塔-彼得罗夫卡文化,Sintashta-Petrovka)。在古印度河谷哈拉巴文明出现牛拉的轮式车辆。

  • 橘黄色区域:公元前1900年,安德罗诺沃(Andronovo culture)文化的范围,从早期的辛塔什塔-彼得罗夫卡文化期扩展,技术在这一领域的传播不会受到阻碍,而且实际上是瞬间的。

  • 黄色区域:公元前1800年,大草原和中亚半荒漠的区域,与当时的早期印度-伊朗移民范围大致相同。请注意,早期的战车例子早在大约这个时候就出现在安纳托利亚。

  • 淡绿色区域:公元前1700年,详细范围未知,超过大草原的早期扩散。

  • 绿色/青色区域:公元前1600 - 1200年,美索不达米亚加喜特王朝时期,战车在古代近东上升到重要地位。在这个时期,战车已经传入中国北部,也可能传入旁遮普(Punjab)和恒河平原(梨俱吠陀时期),以及北欧地区。在丹麦发现的北欧青铜时代人工制品:特伦霍姆太阳战车(Trundholm sun chariot),一尊马的青铜雕像和一个大的青铜盘,放置在装有六个有轮辐轮子的装置上。它现在收藏在哥本哈根的丹麦国家博物馆收藏。这个时期的战车传播被认为是青铜时代晚期技术的一部分。

  • 蓝色区域:公元前1000-500年,铁器时代的战车被凯尔特人移民传播到欧洲西部。

辐条轮式战车可能在公元前1800-1650年前后传入中东地区,并改变了中东地区政治格局和以后历史的发展走向。

  • 古近东对马战车作战的最早记载可能是赫梯语阿尼塔文献(公元前18世纪),该文献提到了在围困Salatiwara时有40队的马。但其记载的是“队”,并未明确提及“车”。而赫梯帝国第一次明确记载马战车是公元前17世纪。

  • 大约公元前1650年前后,喜克索斯人驾驶辐条式马战车侵入埃及,埃及人学会并发展了马拉战车技术,驱逐了喜克索斯人,随后对西亚地区展开军事反攻。埃及人还创造了马战车象形文字符号。埃及新王国时期,出现大量彩绘壁画、浮雕等描绘法老站在马拉车上进行战争或狩猎场景。在公元前1457年4月16日,有古代拿破仑之称的第十八王朝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率军队进入巴列斯坦和叙利亚,与黎凡特地区的卡迭石国王组织的“反埃及同盟”在麦吉多会战,这场战役也成为有史以来详细记录下战斗细节的战役。埃及和迦南的军队估计都有1000辆双轮战车和1万名步兵。根据卡尔纳克神庙的记录,胜利的埃及军队带回340名俘虏、2041匹母马、191匹小马驹、6匹种马、924辆战车、200套盔甲、502张弓、1929头牛、22400只羊,以及麦吉多国王的皇家盔甲、战车和帐篷杆。为与赫梯争霸中东,新王国时期的埃及人与赫梯人爆发了几次大规模的战车战役。约前1274年5月底第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国王穆瓦塔里二世(Muwatalli II)在奥龙特斯河(Orontes River)边的卡迭石会战,此战可能是史上发生过的最大一次二轮战车(Chariot)战役,双方有5000-6000辆战车参战,双方参战兵力共约4万人。赫梯战车乘员有三人,埃及战车乘员只有两人。此战过后,埃及更加轻便战车成了中东地区发展战车追求方向。

  • 公元前第一个千年中期,波斯继埃兰之后崛起,波斯人可能首先使用四马拉动的战车,开始了对整个中东地区的第一次大规模征服。

(古埃及第十八王朝图坦卡蒙墓葬出土木箱子上的绘画,开罗埃及博物馆)

(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拉美西斯二世攻击赫梯城堡Dapur)

(卢克索神庙卡迭石战役浮雕描绘)

据传中国早在夏王启指挥的甘之战中就已经开始使用战车了。据《吕氏春秋》(成书于战国末年)记载:商汤灭夏,战于鸣条时,军中就有七十乘战车。《发现夏朝》认为这是周人把喜克索人使用马战车入侵埃及的场面作为伪造“商汤灭夏”的材料了。在商代晚期的一些遗址中,已经发现战车的痕迹。据相关史料和考古发现,商晚期的战车,是马拖驾的木制车辆,车上或车旁放有兵器。甲骨文中也有不少用车的记载。周朝时,车战兴盛,武王克殷时,周武王军队主力是“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而诸侯兵会于牧野者,有车四千乘之多。安装在轮子上带有锯齿形青铜刀刃的战车也从周时期的中国古代遗址发掘出来。

(晋南晋侯墓地博物馆修复的马战车,笔者自拍)

春秋战国时期,是马战车在中国使用繁盛时期。随战争规模的扩大,因此也有了后来的“千乘之国”、“万乘之国”之称。车兵是和步兵混编的。在春秋初期,称拥有一乘一般指拥有三十人的军队,而春秋末期则一般指七十五人。所以“千乘之国”根据时期不同指国家军队数量达到25000或75000人。西汉初期亦有编制战车兵,直到西汉中期(汉武帝在位期间)因战争地形受限严重(战车需要在平原才能发挥作用)才完全被骑兵取代。

(秦国战车兵,网络图)

(河北安平县东汉时期壁画,地主和随从。国家博物馆,北京)

凯尔特人的战车在轮子外包覆一圈的铁,大约是在公元前一千年时候的事。辐条式车轮后来的使用没有太大的变化,一直到1870年代的钢丝胎及轮胎的出现,才有了新的变化。在公元1世纪,战车失去了军事上的重要地位,但是战车比赛在君士坦丁堡一直持续到6世纪。

刀轮战车


在印度古老吠陀经《梨俱吠陀》中经常提及马拉战车。在梨俱吠陀诸神中,乌莎斯乘战车,而阿耆尼在诸神与人之间充当信使。约前600年—约前300年,印度进入列国时代,其前承印度吠陀时代(吠陀时代之前是哈拉巴时代)。这时期主要是十六大国并立争霸,这些大国主要分布在印度中北部的印度河-恒河平原。摩揭陀国(Magadha)被认为是古印度的十六个“伟大的国家”之一。公元前600年吠陀文献中就记载了摩揭陀国的存在,王国的核心是恒河以南的比哈尔邦。摩揭陀国在耆那教和佛教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耆那教和佛教文献中,人们经常提到古代的摩揭陀王国。在《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和《古书》中也有提到。印度历史上最重要的两个帝国,孔雀帝国(Maurya Empire)和笈多帝国(Gupta Empire),都起源于摩揭陀王国。它们见证了古代印度科学、数学、天文学、宗教和哲学的进步,被认为是印度的黄金时代。(巨婴国的巨婴们认为根本没有古印度文明存在)。摩揭陀国实力最强,经诃黎、幼龙、难陀、孔雀四个王朝的发展与扩张,最后由孔雀王朝在公元前4世纪末统一了印度大部,结束了印度列国时代。列国时代是印度文化重要的发展时期,宗教与哲学蓬勃发展,剧烈的社会动荡伴随着一场沙门思潮,诞生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有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乔达摩和耆那教的创始人伐达摩那,这一时代也被佛教称为“佛陀时代”。婆罗米文出现于此时代,成为南亚和东南亚文字的来源。

(公元前6-前4世纪摩羯陀帝国的扩张)

达拉苏拉姆(Darasuram)是印度东南部泰米尔纳德邦坦贾维尔的一个小镇。该镇以公元十二世纪的拉贾拉贾二世(Rajaraja Chola II)建造的阿拉瓦斯瓦寺(Airavateswara)而闻名。该庙是公认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纪念碑。在这个寺庙里,雕刻有精美细节的马拉战车。(巨婴国的巨婴们,就用你们现在的技术来伪造一个这样遗址给大家看看可好?)

(印度达拉苏姆寺庙的马拉战车)

公元前475年左右,摩揭陀王国的国王阿阇世(Ajatashatru)发明了刀轮战车(Scythed chariot),有锋利的镰刀形的刀刃作为武器,挂在车轴的两端,在战车的两侧水平延伸出一米。波斯的刀轮战车,大约是在公元467年到前458年左右,从印度传入波斯的,随即被投入到波希战争中。

(波斯镰刀战车)

公元前331年10月1日,马其顿与波斯之间爆发了第三场决定性的高加米拉战役。高加米拉的确切位置未有定论,有人认为在今伊拉克摩苏尔以东。有关高加米拉战役资料可以参见阿里安的《亚历山大远征记》等希腊文献,当时波斯王大流士三世用50到200辆刀轮战车来对付亚历山大的马其顿重步兵。亚历山大则率步兵4万、骑兵7000赶来迎战。拂晓决战开始。亚历山大令其右翼斜向楔入,波斯左翼骑兵迂回迎击远征军右翼,先胜后败。波斯大多数战车尚未接近目标,就被马其顿标枪手消灭,有些则被马其顿士兵抓住缰绳,把驭手从车里揪下来杀死。个别冲入马其顿阵线的刀轮战车,因为马其顿士兵迅速散开,没有构成任何威胁。亚历山大率骑兵直接插入敌军左翼的缺口,直扑大流士三世的指挥营。大流士三世以为败局已定,再度逃跑,波斯军顿时群龙无首,全线溃败。波斯军损失超过10万人,马其顿远征军则仅以数百人的代价赢得了这场重要战役。大流士三世在逃跑的途中被部将贝苏斯刺杀,其之前的领土疆域的大部分成为马其顿帝国的一部分。高加米拉战役中,亚历山大彻底摧毁了波斯的军事力量,注定了波斯帝国的灭亡。图是法国艺术家安德烈·卡斯泰因(Andre Castaigne,1898-1899)创作的画作,描绘波斯和希腊人之间的高加米拉战役。

(高加米拉战役,波斯刀轮战车冲锋)

这种刀轮战车也传进了中国。华北出土了不少类似的带长刃车毂,时间约为战国中后期,与波斯的刀轮战车不仅形制很相似,使用时间也相同(一开始,考古专家们以为找到了中国古代又一发明)。刀轮战车并非毫无用处,这种大杀器用来横冲直撞那些以远射为主的轻步兵队伍时特别有效,但这种轴向带刀的战车恰恰是马战车的克星。《左传》、《周礼》等古籍解释:战车时代,两车相遇,必须错开,才能在侧面交战,距离长用弓箭,距离短用刀矛剑戟等近身肉搏。此时,侧向带刀或装上矛头的战车就能发挥作用,能够砍断对方战马的腿,并攻击对方车轮破坏其车轴和幅条。同时阻止对方的步兵从近距离攻击己方轮车。当交战双方都使用刀轮战车时,结果双方马战车都被废掉而变得毫无用处。笔者还在电视上看过一部印度电影,里面的刀轮战车在马的前方还装有一个前导轮子,上面装有水平旋转刀具。马战车一冲锋,前方刀轮转动所向披靡。但这种战车过长,不容易转弯,易翻车,很容易被迂回攻击。高加米拉战役证明刀轮战车面对重装步兵时也并未占到便宜。刀轮战车出现后不过百余年,横行沙场上千年的战车便基本上在全世界退出了历史舞台。战车时代结束了,骑兵时代来临。

(影视剧中中国版刀轮战车,网络图)


讨论:商周战车来源

笔者在《发现夏朝》一书中,认为先商人群大约是在埃及古王国末期离开埃及,首先迁徙到古印度河谷,这个时期马战车还未出现。但哈拉帕时期古印度河谷已经出现牛拉的轮车。北方雅利安人驾驶马拉战车侵入古印度河谷之后,先商人群东迁并进入中国西南,但中国南方地区一直未发现商和西周早期的马战车踪迹,因此这时候商人还没有掌握马战车资源和技术,虽然可能目睹过。从考古迹象看,马战车是从西北传进中原的。殷墟中出土了马战车,大概率是由斯基泰人(或其他中东族群)带来传入。据消息传,殷墟中人骨有大量的Y-R系单倍群人骨。《发现夏朝》认为殷人和商人来源不同。商人是古埃及人一支,而殷人大概率来自于美索不达米亚,殷商在古印度河谷实现融合。也有其他网友认为中东地区其他族群如参与摧毁苏美尔乌尔第三王朝的游牧民族古提人走西北路线进入到了中原。相比于商笨拙的马战车相比,周人的马战车更加轻便并用于实战,类似古埃及马战车。《发现夏朝》认为周人马战车是直接从古埃及第十八王朝轻便马战车传入并发展的。

(注:本文部分内容取自待出版《鹰蛇之夏·共命之鸟》)

更多参考:

古埃及的航海术

古埃及的青铜器与中国青铜技术由来

狗的起源和中国创世神话起源

古埃及纸草纸在中国考古的发现

端正夏商周史观:三晋之源纪行

《发现夏朝》之商人迁徙再猜想 ——《发现夏朝-鹰蛇之夏精华本》读后感

国新办:承认青铜文明西来、回避炎黄华夏5000年文明历史的背后

请你来回答“西方人伪造古埃及”几个问题

【后夏风云连载1】卡迭石之战与埃及重建霸权

【后夏风云连载3】西王母与周穆王记载推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