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作:再谈作文的立意——5条写作技法

再谈作文的立意——在“偏见”之外

文/陆生作

之前,发了《小学生作文要有立意吗?》一文。写这篇文章的触发点是“传统的套路作文,结尾总要寓言式的点点题,甚至‘上纲上线’,哪怕与前文无关,也要来这么一段”——我们习惯了“高大上的完美”。有这样的追求是好的,但就写作文而言,似乎狭窄了一些。所以我说:“所谓立意,就是给读者一个‘真、善、美’的暗示,让世界往好里去。”它的面很广。

后我又提出:能不能把“立意”换一个普通的说法?比如,把“立意”用“观点”“看法”或“态度”替代。这样可以让小学生更简单去理解什么是立意。且大人不应该把“大人的立意”加在孩子身上。孩子自有他自己的态度,也该有他自己的态度。——我们发现不少孩子上了高中,甚至大学,思辨能力很弱,没观点,随大流,我觉得作文立意“一刀切”,需要负部分责任。这一句是题外话,写作文得高分就够了,管这么多干嘛,管得了吗?

其实我在写《小学生作文要有立意吗?》一文时,还是局限于作文中有“中心句”“总结句”“点明中心”的框框内。如果一篇作文没有了“中心句”“总结句”、没有“点明中心”,它就没有立意了吗?所以我才提出了一个问题:“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有什么立意?这样的作文好不好?

如果按“套路”来,是不是应该在“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后面,加一句“啊!大白鹅真漂亮,我好喜欢!”?

一篇作文,少了中心句,难道我们就读不出中心思想了?这多可怜!就像面对河山,山河不语,我们就感受不到“只缘身在此山中”“一江春水向东流”,那多可惜?

幸好有两位朋友回应了!

1.“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立意便在白鹅可爱,我喜欢。只要人对世界有感知,有情感和理智,有思维和想象,付诸笔下的文,自然是有姿态、有立场、有倾向、有判断的,这就是立意。

2.陶冶情操的,有利于读者的身心,这就是立意!

作文是一种表达,表情达意,立意在其中。

作文需要一股冲动,如鲠在喉,不得不拔。这跟泼妇骂街是一样的,心里憋着一口气啊。写作文是有动力的,我讲的这个动力不是得高分、能发表、要获奖,而是写作表达上的、作者内心不吐不快的动力。

我一直记得四个字:“读书得间”。一篇作文,不一定要有中心句,把立意藏在字里行间,读者能感受到的。因为作者的写作是有态度的,哪怕是一个字,都有作者的态度。比如,我之前讲周华诚新书《草木滋味》中“割开空气”与“划开空气”,“割”与“划”不同。比如,孔子的“郑伯克段于鄢”——为什么称“伯”?为什么用“克”?态度、立意都在其中。

于是,我们就可以发现,之前对立意的理解是不是有“偏见”?是不是狭窄了一点?

立意,可以是天上的鸟,看得见;也可以是水中的鱼,看不见,但它在!要读者用网捞出来。

从骆宾王的《咏鹅》我想到了袁枚的《所见》。因为有人说,《咏鹅》是7岁小孩写的。我说,大人未必能写得这么好。而《所见》是大人写的,它也没有点出什么中心思想啊,但读来怎么就这么形象、这么舒坦呢?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袁枚为什么会写这样一首诗?一定是这个画面拨动了他的心弦,一吐为快,把他的情感、态度寓在其中。而读者,是能产生共鸣的。共鸣处,自有立意在,就像我们认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样。

《咏鹅》与《所见》都是极清爽的古诗,又很有画面感。其中藏着写作技法。

《咏鹅》

技法1:“鹅鹅鹅”,声音开头,现场感强。读者读此诗,如看视频,甚至身临其境。

技法2:“向天歌”,明明是鹅叫,怎么说是“歌”呢?修辞手法。更重要的是,作者是感受、态度在“歌”中。

技法3:“白毛”“红掌”抓住了鹅的特点。有特点,才有形象。而且“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是对仗的,色彩感强。

《所见》

技法1:前后对比。前面是“歌声”,后面是“闭口”,一动一静,对比之下,效果就出来了。

技法2:结尾的留白。“闭口立”,诗就结束了。牧童抓到知了没?作者没说,留一片想象空间给读者,有回味。

本文个人观点,供参考。

两篇链接

1.陆生作:小学生作文要有立意吗?

2.读书:也请你做一回狐狸精,记得带上刀

附与徐老师的对话

陆生作:徐老师好!请教一个问题:“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诗的立意是什么?

徐启贤老师:山水画陶冶情操的,有利于读者的身心,这就是立意!山水诗也一样!

“人类生存最主要的应处理人和自然、个体与群体两大关系。(胡家祥语)”山水诗的立意,属于起到陶冶人的情操作用的前者!后者立意,得选对读者有利的温暖、哲理、教训的题材!都属审美范畴!

陆生作:刚写了一篇,请徐老师看看。(即本文《再谈作文的立意》)

徐启贤老师:一、根本的病因:立意是想出来的,还是生活给你的!想出来的,就是说教!它是作者在经历中无意识获得的有价值的瞬间定格于照片时空的体验。

二、立意的作用,旨在导向“个体与群体”的“大我”关系!

宜从这方面思考!

陆生作:立意在文章中的体现,一是像寓言那样来点一句,一看便知。二是像《咏鹅》这样,并没有点一句,纯画面,立意藏在其中。立意脱胎于经历的事,在文章中,事例证明了立意。

徐启贤老师:立意得渗透整篇文章所有的形象的,点一下,只是怕读者看不出,而进行提醒!雪芹的“一把心酸泪”,就是提醒读者!

陆生作:“提醒”二字,关键。明明白白,省得别人误解。

徐启贤老师:对!

陆生作:立意来源于生活,从材料中提炼,写作时,又借助材料来表现。

徐启贤老师:对!文学是传导个体的生活体验的!

陆生作:材料是人的肉体,立意是人的精神,合起来,才完整了。

徐启贤老师:对!导向“个体与群体”的“大我”关系。

陆生作:告别野蛮,走向文明。

徐启贤老师:对!创造精神文明!与宗教任务一样!

陆生作:所以说,写作是一种点化。皈依我佛。

徐启贤老师:对!大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