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文复习重难点突破
王丽慧
【摘要:古诗文复习首先要解决读懂的问题,但最终还是要求做对。读懂需要比较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做对还需要一些技巧和策略。面对文本,要处理好立足整体和关注局部的关系。解题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自然也有破解之道,贵在抓住关键,关注细节。】
关键词:古诗文复习;阅读;理解;鉴赏;策略
高考古诗文版块的考查特点是分值高、难度大,投入多、产出少,因而古诗文部分是考生复习过程中的难点,也是易丢分的点。下面我结合题型分别阐述。
一、文言文阅读
(一)断句
从做题策略上看,断句是选择题形式,重点应抓住各选项之间的不同之处进行辨析。通常的做法不多说了,我只讲学生遇到的两处易错点:
1.有难度的实词
例题解析:(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3卷第4题)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C.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正确答案B。但不少学生首先就排除了B和C,理由是“镌与修者”这儿应该断开,“者”常用在句尾,“修者官”貌似是生拉硬拽。最后很多学生选了A。这其实就是没有读懂关键实词,“镌”意思是“削职,降职”,在这个句子里它的宾语应该是“官”,“镌与修者官”就是“降参与修撰者的官”。
2.古今异义的地方
例题解析:(石家庄市2018届高中毕业班质检二第10题)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
B.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
C.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
D.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
正确答案B。这道题考查的关键在于古今异义词“后期”,考生如果看不出来,很容易误选C项。其实回到原文,“时五路出师伐西夏,高遵裕出环庆,刘昌祚出泾原”是事件背景,昌祚“后期”(在约定日期后到达)是高遵裕愤怒想杀他的原因。所以,考生在文言文考查的部分遇到今天也有的词语时,不要盲目地按照今义来理解、断句,一定要结合语境谨慎对待。
断句题备考建议:抓住选项的不同之处,立足原文具体语境,积累推断重点实词,细致搭配特定结构。
(二)文化常识
做对该题型积累当然很重要,但由于范围较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可联系课本的,二是依附于语境的。具体的做法是,整理高一和高二课本中出现的文化常识,并分出类别,方便学生系统记忆,提升积累的质量。另外,文化常识题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依附文言文文本的,考生需要把文化常识还原到语境中,结合语境具体理解。
例题解析:(石家庄市2018届高中毕业班质检一第11题)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出是指京官因获罪被贬谪到地方任职,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予出官二年”。选项对“出”的解释似乎很有道理,所举白居易的例子也和解释一致,但再结合一下原文“出”的语境,“建隆二年,出为忠正军节度”,出京任忠正军节度使显然是京官外任,而并不是因获罪被贬谪。
例题解析:(石家庄市2018届高中毕业班质检二第11题)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羡赋,是指赋税收入在收支相抵后所剩余的部分。‘数献羡赋表明当地非常富裕。”选项对“羡赋”的解释并没有错,羡,羨余,多余。选项B其实是错在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当上。“数献羡赋”并不一定是因为当地富裕,原文至少有两处可以证明:“吾部虽急,忍复取此膏血之余?”“居厚败,命纯粹以直龙图阁往代之,尽革其苛政。”其中“膏血”“苛政”都可以推翻选项B的论断。
文化常识题备考建议:课本文学常识是基础,分门别类巧记忆,举一反三广辐射,依托语境细推断。
(三)文意概括分析题
1.该题型首先考查的是考生“题文对照的能力”,一般来说就是把各选项和原文对应进行一一比较。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学生如果不会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就没办法进行内容信息的核对。所以,解答概括分析题,首先还是应立足于实词、虚词、句法、文化常识等文言知识及用法。
例题解析:(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2卷第6题)不正确的一项是D。该选项说,“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而原文对应的表述是“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所谓“帑金”是指国库的钱币,这句话的意思是皇帝从国库拨付了救灾钱款,因此不需要锺化民去筹措款项。这道题考查的关键就在“帑金”上。
2. 除了比对内容,概括分析题还有一类重要的比对,那就是比对选项概括和分析部分的逻辑关系是否吻合。
例题解析:(石家庄市2018届高中毕业班质检二第12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纯粹有大局意识。虽然不是自己的防区受到侵扰,他也主动派遣部下救援;与苏轼一同提出募役的建言,得到苏轼的称赞。”四个选项经与原文比对,都没有大的出入,这时考生就必须考虑是否选项的内部逻辑出现了错误。“与苏轼一同提出募役的建言,得到苏轼的称赞”不属于有大局意识,大局意识主要是指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服从于整体利益,而且这句与前面的“虽然不是自己的防区受到侵扰,他也主动派遣部下救援”相比显然也不属于同一类型。这道题给我们的一个重要提醒是,不要陷入固化思维。
概括分析题备考建议:夯实文言知识,强化对照能力。辨明逻辑关系,打破定势思维。
(四)翻译问题
1.漏译、错译或意译重点实词
例题:异时言者必职臣是咎,臣不忍默默以贻后悔。
答案:以后进言的人一定会责备(怪罪)我(失职),我不忍心默默无言而留下以后的后悔。(“异时”“职臣是咎”“贻”各1分,句意2分。)
解析:不少学生“咎”直接照抄,“贻”直接漏掉,“异时”胡乱翻译,如翻译成“有时候”;有的看起来大意不错,但一个关键点也翻译不出来,属于典型的意译。
翻译题首要的还是严格遵守“直译”的原则,考生动笔前要想清楚现代汉语该怎么表达,将单音节词双音化,双音节词大多可以用拓展法。可是考生虽然知道“直译”的原则,但是落实到具体的字词上还是不知道怎么翻译,这不仅需要继续加强重点词的积累,还需要结合具体语境,立足于字词的应有之义,切忌生造词义。对于特殊词语,如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固定词组等还要能够区别和拆分。
2.不明特殊句式
例题:异时言者必职臣是咎,臣不忍默默以贻后悔。
解析:“职臣是咎”宾语前置,“是”宾语前置的常见标志,“职臣”,任职之臣,此处指“我”,正常句序是“咎职臣”。
3.不辨通假
例题:臣子之义,忘躯徇国,无谓邻路被寇,非我职也。
答案:做臣子的道理,就是忘掉自己,为国献身,不要认为邻路(管辖的地方)遭受敌人侵略,(去救助)就不是我们的职责。(“义”“徇”“无谓”各1分,句意2分)
解析:“徇”通“殉”,“徇国”肯定用“殉”,照抄不可能得分。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1卷翻译题的“锡宴不赴”和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2卷的“民啖泽中雁矢”都考查了通假字的翻译。
4. 硬译专有名词
上面两个文言句子中的“职臣”和“路”都属于专有名词,“职臣”,此处指“我”;路,宋元行政区域名,如“烽火扬州路”。但有的考生生硬翻译,把“职臣”解释为“职位”“职责”等,把“路”译成“道路”“大路”等。专有名词通常不是得分点,但如果不能正确辨别一定会影响对上下文的理解,硬译还会使整体句意丢分。
翻译题备考建议:字字落实是前提,难点实词是关键,专有名词要看清,特殊句式细分辨。
二、古诗词阅读
古诗词既是古文,又深于古文,读懂诗词的字面意思仅是第一步,鉴赏更需要精细阅读、深入理解。从题型看,诗词鉴赏客观题更侧重局部,選项往往是针对一联、一句甚至一字的理解分析,可谓细小精深。而主观题更关注整体,情感、主旨、写法等,统摄性更强。我们阅读时就需要从局部到整体,通过“树木”看“森林”;还要从整体回到局部,看到构成森林的树木。
具体来说,学生在做题中存在着以下两个值得重视的难点:
(一)客观题:先入为主,盲从选项
有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首先借助的是选项,这是选择题带给我们的福利,但借助选项的前提是能辨析选项,不被选项误导。
例题:(石家庄市2018届高中毕业班质检一)
《春寒》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此诗作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二月,当时金兵南侵,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者几经逃难,避乱于巴陵(今湖南岳阳),借居于郡守后花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第一句,诗人先用“日日风”三字写出早春二月的洞庭湖畔春寒料峭的天气特点。
B.第二句,接着再作渲染,直陈“春寒未了”,一个“怯”字写出了诗人心里的畏惧。
C.第三句,诗人写出了海棠鲜洁艳丽,像少女一样具有胭脂美色且敛眉含羞的神态。
D.第四句,写海棠花毫不吝惜自己鲜红的花朵,挺身独立,毅然在寒风冷雨中绽放。
E.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抗金到底的坚定决心,也表达了对南宋朝廷屈膝投降的不满。
解析:正确答案C、E。C项,第三句没有写海棠像少女含羞;E项,“表达了对朝廷屈膝投降的不满”是无中生有。而考生选B、C的最多。选B项的学生认为“一个‘怯字写出了诗人心里的畏惧”不对,诗人怎么可能会畏惧呢?其实这是一个衬托,用天气的严寒、诗人的感受衬托海棠的风骨。E项,“表达了对南宋朝廷屈膝投降的不满”是无中生有,但学生觉得很有道理,历来提到南宋都是说偏安一隅,苟且偷安,文人们对此不都感到不满吗?这就是考生脱离了文本和语境做题。
所以借助选项理解诗词的前提还是对诗词的准确认知。诗词复习首要的就是引导学生追求读懂文本,只根据题材、诗人风格或注释答题,什么都往政治抱负、人生理想上靠,不但背离诗词的本质,得分也不可能理想。
古诗词客观题备考建议:以文为本最要紧,细读选项找关键,借助注释搭桥梁,拒绝套路和标签。
(二)主观题:流于表面,理解肤浅
尤其是比较复杂的情感类题型,最难套路化,所以难倒了不少考生。
例题:(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3卷)
编集拙诗,成十一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伏:服气。
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案: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解析:多数学生能答出第一点,答出第二点的就比较少了。要么牵强附会;要么凑了三点,细看都是围绕第一点的。究其原因,主要是读诗读得不完整,思考也不深入。首联“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从正面体现诗人的创作成就,颔联“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从侧面肯定诗人的创作才华,那颈联“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不应该改成“世间富贵应有分,生前文章合有名”吗?好多学生阅读时自动忽略了“应无分”“身后”这些看似细微的关键信息,细想想,“富贵无分”“身后有名”不正意味着现实的凄凉吗?死后即便追封为一品高官,又有什么用呢?另外,题干的表述“从戏赠入手”很具有迷惑性,很多学生据此把这首诗理解为朋友之间开玩笑,风格是轻松幽默的,其实这是一种寓深意于调侃之中的写法,在开玩笑中表达感情。
古诗词主观题备考建议:破解题目要求,推敲细微之处,追问疑难内容,找出隐含信息。
综上文言文复习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先选题后练习。选什么样的题?一看导向性,二看针对性。高考题和典型错题尤其值得关注。
第二,先批改后讲解。学生答题出现的问题绝不能想当然,了解学情才能抓准突破点。
第三,先文本后答案。我们应该更多地把自己的读文过程、解题思路具体呈现在课堂上。教师是怎么读的,抓住了哪些关键和细节,怎么审题,怎么组织思路。总之不能只是围绕答案,从终点往起点走。
复习突破阶段还是集中解决自己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没必要生搬硬套太多现成的复习策略,学生刻苦复习,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我觉得这就是最好的陪伴。
【作者简介:王丽慧,河北省辛集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阅读与写作。】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