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买,会死吗?

最近猪肉和鸡蛋的价格飞涨,以前花十一二块钱买肉,现在至少要到二十元了;平常一周吃十几块钱的鸡蛋,现在都要二十多元了。虽然到楼下小卖部买东西时没有问单价的习惯,可东西差不多,花钱却明显多了。

物价明显涨了,可是,八月份工资到了二十九号晚上还没有发下来,这是要拖延到下个月的节奏吗?难道真正应了那句“这是一个物价渐涨而工资未必见涨的时代”?

立刻感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反思,假期里的无节制消费,是不是太过分了?有的没的一个劲儿的收快递的那些天,的确是打开手机就逛淘宝,只要看,就会有下单的冲动;甚至查询快递情况,都会顺便浏览一遍紧接下单的时候,仿佛天生就有“购物癖”的样,感觉东西不错,一戳就会入手一件。

当然,不是完全没用,只是还不是刚需,属于可有可无型。

后来看到一个分析,购物三个层级:必要,需要,想要,只有第一个层级适合购物,其他两种情况,不必买。对方还教给一个非常好用的法子,买东西前,要问问自己:不买这东西,你会死吗?假如是治病的药,当然不买会死;很多东西,不买,不会死。但,如果是刚需,也是必买的;假如是可有可无的,或者买回东西后,未能在第一时间使用,那么,这东西买的必要性就不够强。

如果早知道这句话,就不会胡乱花钱了,也许,这个假期也能节省好几百。花钱的规则,其实从来没有人教过我们,就算是接受过一些教导,不过是“钱要花在刀刃上”,“该花的花,不该花的不花”。可是,这“刀刃”不好判断呀,而且,到什么地步该花,哪种情况不该花,没有一个界限,没有举例,这样讳莫如深的话不好理解呀。我们更喜欢直白说明的,原谅这些死板不知变通的人,有时候头脑迟钝如花岗岩一般,无法理解相视一笑的会意、点到为止的含蓄和无法说明全靠自己揣度的分寸。

当然,悔恨也没有什么用处,极力让东西一直有使用价值,才是消费的最高境界。
 
       大概因为最近买买买,妈妈看着我的衣服问:是不是新买了裤子?没有,那是我大嫂买给我的,估计将近十年了。那条卡其色的夏季薄款长裤,已经穿到布料松弛,而缝纫时的线无法做到同步松弛,以至于两片布料缝纫交接处要紧绷些,叠放时非常不平,看上去要么是该淘汰的变型衣服,要么是最时尚少年穿的最新款。叠放时难看,穿上后一点也看不出来,裤子的好处是舒服,非常舒服,属于将衣服穿到濒临扔掉之前的极度舒服达到不受任何束缚的境界。一向不太喜欢买买买,但是这个假期似乎放肆了些,总是收快递,还去店里去了两次。工资的确比以前涨了,但是是否涨过了物价?我们从没计算过通货膨胀,我们的日子到底是什么样子,有时候自己也说不清楚。

规划好消费,就是合适的理财了。在开源不如意的情况下,只能减少消费来节流。

不是月光族,也不是剁手党,偶尔会冲动,如果有这句尚方宝剑般的“不买,会死吗”?估计会杜绝很多不必要的消费。当然,不会每个人都照着书本去生活,这样的死板未免太极端了,怎么说呢,还是那句让人揣度半天也无法定夺的真理:“该花的花,不该花的不花”,“钱要花在刀刃上”。

有时不得不说,太便捷的购买方式,的确也非常容易被消费到无痕。可,话说到家,还是自己定力不够,理性不够,怎么不知不觉,就挥霍起来了呢?约束自己,更理性的对待日常开支,学着理财,争取主动去改变只依靠死工资的思维,寻找可开的“源”,而不是被事情推着、逼着改变,那样就晚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