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水散文】第八十三期|回望古村:西汉农家炊烟香
你曾经是一整个时代,事实上你永远是,那段生命历程永远属于你,为你发光,但我不再怀有难抑的热情、倾注我所有梦想地,想去征服你。——贾彬彬
回望古村:西汉农家炊烟香
文|李大葆
20世纪50年代中期,这个叫三道壕的地方,有一把锃亮的铁锹插向黝黑的土地。以往,它的主人总是漫不经心地在这里取土,太子河的滚滚流水把上游含有大量砂砾的泥土裹挟到脚下,挖土的人将其烧制成上好的砖瓦。这天,往日可以顺利切开地表的铁锹却受到了梗阻,松软的泥土忽然间坚硬得难以掘进。顿时,制砖工人的心跳加快,表情肃然,异样的感觉让他们生出异样的茫然。
奇迹出现了。铁锹碰响了陶器,一串混沌的声音灌进了耳鼓。于是,中国的传媒把这串声音制成了振聋发聩的新闻。
还是那片旷野,太子河在它的身后哗哗长流。昨天的制砖工地,一夜之间变成了神秘的考古现场。围观的人把各自的臆想传播开去,沸沸扬扬。考古的过程,实际上历来都充满了诗意,即使不是庞培城址的发掘、半坡公社的清理,就连随便某一处人类远古遗迹的隐隐现现,都会令人长久地痴迷和激动。1955年从初夏到中秋,正是因了那一串混沌声音的启悟,平平常常的田野开始神气又神圣起来,兴奋一直荡漾在发掘现场,企望伴随着考察工作的各个环节。文物一件件重见天光,人们前一天的猜想、假设,很快会在后一天的实证中得到肯定、否定或是否定之否定。考古工作者与泥土搏战,铁铲和扫帚一寸一寸地在地下追逐,远古人类的遗物无处藏身。这是迷失和清醒的悖论。也许正是藉此为路标,现代的人们才一步步赶回久违的“老家”,一个蓬勃如巨大树冠的民族才得以寻到它赖以发展的深远且细微的根系。
宗宗件件,被称为文物的那些东西,在时间漫长的考验下,变得珍贵无比。它们在熟透了的黑土里默不作声,象满腹经伦的老者把咚咚作响的语言密藏于心,守口如瓶。结论终于在谨慎而又艰辛的清理中形成。这是一处规模较大且十分完整的西汉时期的村落遗址,它的出土实属国内罕见。整个遗址面积约2平方公里。在已经清理的一万多平方米的现场上,分布着6座房址,7座窑址,11眼水井,2段全长约190米的石铺大道。这是一片古人的空间。日历纷纷扬扬地飘落,堆积成历史的大山。悠悠古村就是这山中的一块化石,它的每一个棱角、每一条纹理,都是耐读的信息。它的本身是一种期待,它之所以历经漫长的岁月依然与现代的人们毗邻而居,就是期待着颖慧的人,随缘的人去读它,读懂它……
两千多年前,农民的起义造就了西汉。握锄挥镰的手举起武器,就赢得了成功,农民出身的刘邦为他的父老兄弟露了脸。但是,战争把力用过了头,“百姓骚动,海内摇荡”;“天下之心,未有所定”。长期的战火兵灾,致使西汉初期生产萎缩,经济萧条,民众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国力衰微得到了连皇帝的御车也找不到四匹纯色的马,大臣们只能驾着牛车出行的地步。
辽东百姓处身于这样的社会背景,其经济之拮据,其生活之艰辛,完全可以想象。当然,农民从无过高奢望,他们朴实得犹如脚下的泥土。他们祖祖辈辈顾恋着的是庄稼和牲畜。如果不是残酷的剥削和沉重的压迫,他们不会举兵造反。此时此刻,农夫重拾耒,女工再上机,就是他们的希望。
幸好,做了皇帝的刘邦骨子里依然是个农民,他看重的是农业和土地。一时间,像其它地方一样,三道壕附近的荒田变成了公田,充军的农民解甲归来,流浪外地的游子转头返乡,开始他们“无内外之徭,得息痛于田亩”的新生活。
从减少税赋到免除税赋,汉初七十余年把“与民休息”的政策落到实处。在辽阳博物馆,桔色的阳光透过窗子,为三道壕古村的模型轻轻抹上了一层暖意。我看到了西汉帝国“富民”政策成功的效果,枯涩的文字解说,在我的脑海中不再是抽象的了,富足和繁荣已经显现了它清晰的轮廓。古人以土墙、木柱、草帘、瓦片结构成各自的住房,再让土窖、水井、厕所、以及畜圈环列四周。他们养牲畜、造车辆、烧砖瓦、种粮菜,在属于他们的安宁的岁月里息歇、创造、繁衍,然后无怨地为新一代的出生让出时间和空间,而悄然死去。朝廷实践着“不滋扰,不生事”的许诺,任河水在河床上自由地流淌,任鸟雀在屋檐下随意地起落。古村安祥得犹如产后的母亲,连每一缕鼻息都抒发着对生活的满足,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户户家家都去做着自己的事情。庄稼在田野里悄悄地生长,柴烟在灶膛里静静地飘散,惬意把古村的日子胀得鼓鼓的。
朝廷的“无为而冶”,塑造了西汉帝国的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史载:其时,一个中产之家,大都拥有五顷田、五匹马、二头牛、三辆车、三个佣工、一处住宅,总值15万钱;一个自耕农民,也能拥有五十亩地、二头牛、一处住宅,总值1.3万钱。到了武帝初年,似乎出现了一个更为繁荣的局面。《史记·平准书》曰:
司马迁说的是,自汉武帝即位之后的一个时期内,国家无大事,除非遇到水旱灾害,老百姓家给人足,天下的粮食堆得满满的,少府仓库还有许多布帛等货财。京城积聚的钱币千千万万,以致穿钱的绳子朽烂了,无法计数。太仓中的粮食大囤小囤如兵阵相连,有的露积在外,以至腐烂不能食用。住在普通街巷中的百姓也有马匹,田野中的马匹更是成群,以至乘年轻母马的人受排斥不许参加聚会。居住里巷的普通人也吃膏粱肥肉,为吏胥的老死不改任,做官的以官职为姓氏名号。因此,人人知道自爱,把犯法看得很重,崇尚行义,厌弃做耻辱的事情。
这真是一个令后代子孙引以为自豪的时代。每每读到此处,我都热血喷涌,振奋不己。同时产生了莫名的渴望,尽管太史公已经描写得详细备至,可是,我觉得他老人家还是吝啬了一些。三道壕古村,能否满足我的奢望?荣荣茂茂地活过了整整一个西汉,饮彼时之日精,啜彼时之月华,你一定能把煌煌帝国的故事对我说得更多!
个体经营,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并非西汉社会的本质意义。我们这个喜欢大一统的民族,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会产生各有特色的聚拢民众的法则。
汉高祖“与民休息”的思想,不是我们所理解的那种“休闲”。休闲,这个词汇多少含有歹意,似乎在怂恿人们懒惰,无所事事,摒弃奋斗,过一种缺少生机的生活。刘邦不要“休闲”,他下令那些逃亡山泽躲避战争的人不得继续隐居,必须回归本地郡县,安置在一定的区域,恢复其田地和住宅,为的是国家能在更多的人的休养生息中得以发展。出此目的,当年三道壕这个村落安置了多少流民散户呢?当然这是个意趣非常的问题,但我不得而知。
严密的户籍制度,是西汉帝国控制人民的方法。地处襄平城近郊的三道壕村,在朝廷开展的“名县爵里”运动中首当其冲。出土的遗址表明,每户农家都是住房三间,宅院的门都是向南或偏东设置,院落之间都是15至30米的距离。如此井井有条,惊人的相似,足见是人们有意规划而为之。无形的制度在管理着人们。可以想见,官员们走街串巷,把“编户”工作做得细致入微。他们所到之处,家家户户的狗被惊扰得汪汪大叫,引出越聚越多的小儿接踵笑闹。登记簿上条款分明,每户户主、家庭成员、均按姓名、性别、年龄、身高、面色、爵位、田产、牲畜、奴婢、车辆、人口、财产总值等一一填写,不能有隐瞒和虚漏。秋高八月,高粱在田野里举着火把,等待骄阳的点燃。此刻,是县邑举行“案户比民”的时候,把登记的簿页汇编成册,送交郡府。待到年冬,郡守再遣派计吏,把各县户籍和其它簿册一同呈献皇帝。三道壕古村就是以如此的形式和其它的村落一起,接受着帝王的检阅。握在高层统治者手中的那些计簿,是国家征收税赋徭役、检核田亩、清查人口、迁移住址、考课官吏的依据。别再说三道壕村与京都山重水复,它丝丝缕缕的歌哭,都与西汉帝国的悲悲喜喜相连。
包括大大小小的砖瓦陶片,在古村遗址出土的近20万件的文物中,铁制农具有148件。我曾一遍又一遍地凝视过它们,它们身上的斑斑锈迹,是沧桑的时间老人留下的刻痕。这是劳动者的圣器。劳动永远令人歌颂。
息兵罢役之时,西汉帝王提出“方今之务,在于力农”的主张,册命农学家赵过出任搜粟都尉,出台一系列发展农业的重大举措。汉武帝时,先进的农具和耕作技术受到极力的推崇,全国各郡都曾派出地方农官和乡里老农到京城进修。汉成帝时,汜胜之总结的农业经验得以成书,把节候、辨土、施肥、选种、下种、御旱等洋洋十八篇农事要点广告于天下。
聪慧求新的三道壕古人,及时引进了铁铧铁犁,又很快掌握了“耦耕”等先进之法。他们用两条牛挽两副犁,一人在前面牵牛,两人在后面扶犁,由此二牛三人组成一个作业小组,清脆的鞭声响在早春的大地,叫天子鸟在人前犁后飞绕,可破土深达15厘米的铁铧犁第一次亲吻着古老的黑土地。使用“耦耕法”的农民,一天可耕地三亩左右,古村迎来了小丰产的曙光。新型的播种工具耧车也在三道壕得到应用。新机初试,几乎是全村出动,人们围观着这个皇家推荐的灵动的物件。这种有三只脚的耧车,安装着盛种子的斗,斗通于两足,两足中空,摇动时种子便由斗经过两足下落至土壤之中。它下种均匀,深度一致,且使开沟、播种、覆土等工序一次完成。如此一人一牛,一天能下种一顷,何不叫人乐哉!
人类的智慧令一切动物咋舌,他们总能创造出一些新奇的东西,保护、完善、发展着自己。摆脱了落后的生产方式,一幅乐耕图实实在在地出现于北中国。《淮南子》上说,在赵过的新技术推广之前,农夫一人用来耕种,一天不过十亩;一年所收的谷物,不超四十石。而今,象三道壕农民这样掌握了先进的工具和技术,即使遇上灾害,收获也可满足充饥。三道壕古人不会把生命的含义理解得过于繁复,粮食是他们的希望所在。轻徭薄役,风调雨顺,他们会乐不可支。太子河左岸茂盛的田畴上,喝牛的声音从汉子们的喉咙里发出,他们抹去额头含着尘土的汗水,不觉时光已近中午;他们把目光投向自己的村落,炊烟正在家家户户的屋顶袅袅腾空;他们知道,再过一会儿,送饭的妇人就会来到田头。那些大大小小的灰色的细泥陶罐里高梁米饭在喷香,陶盆中有蔫了的用酱腌渍过的黄瓜,它们都是自家去年的产品……西汉帝国的农业也许就是以这样的具象和细节,成就了其富国强兵的经济基础。
三道壕的古人,一刻也不曾怠慢生活,他们丰富的遗物就是证明。我在出土的农具中点数着起土用的铁铧、铁镘、铁铲、铁锸,锄田用的铁锄、铁锹,收获用的铁镰;在出土的工具中点数着铁锛、铁斧、铁凿、钻头、片刀;在出土的其它用具中点数铁锥、铁链、铁钉,等等,等等。做着这项工作的时候,我不厌其烦,反而在心中泛起一片深深的敬意。这些器物上印满了先人的指纹,浸透了他们的汗水,这是他们留给后人的名片。他们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个迎面而来的日子。他们曾数着五铢钱或半两钱作买作卖,他们曾挥舞榔头焗补过铁锅,他们曾转动陶砻碾磨谷物;他们知道王莽篡位、襄平易名,因而在红陶圆底锅的口外划出“昌平”的字样;他们知道岁月中会埋着黑色的日历,但依然要用时氅的铁带钩、铜指环、玉石珠、琉璃耳环等点缀美丽的心情……他们的这些活动就发生在昨天,或前天。
悠久的岁月和现代的建筑,淹没了古村。对古村的发掘,考古工作者提供给我们的仅是小小的一块。我们可以肯定,在今人的脚下,三道壕村还深藏着许许多多古人的遗物。它们有待进一步的发掘,通过进一步发掘、清理及保护,我们的古城辽阳会赢得更大的荣誉。
那日,我在太子河大坝上登高回望,古村在蓝烟紫雾中时隐时现。我隐约感觉,在斑驳的窑址上,虎背熊腰的汉子们重又把炉火点燃。那是规模不小的砖瓦陶器的产房。这些古窑大都卧于地下,方形,前设窑门火膛,中置窑床,后竖烟囱,各道机关均有作用。柴烟扭曲如临盆的阵痛,1800多块土坯接近成熟。从方窑中诞生的各类砖瓦、陶器,源源不断装上车辆。于是,我又看那载重量极大的马车或牛车,正欢快地上路。那条大路由居住址北侧向两方铺展,路基由卵石、黄土相叠堆积至三四层,路宽达7米,可使现代的大汽车两辆并行。富不富,看修路。这种眼光来自古人。大车走在这条世界罕见的村路,驭马的是汉子,押车的是村姑。车轮轧轧碾过,一日又一日的行进着的历史,在石铺大道上留了自己的辙痕。蓝烟紫雾时卷时舒,我的眸子忽而明晰忽而遮迷,有一片喧响又分明作用于我的耳鼓。其中有汲水的声音,我知道那是些陶管井和木杆井,汲水的人小心翼翼地操作,因而那水花翻涌成一支脆响的小曲;其中也有家禽的鸣叫,那些鸡们总爱立在牲畜圈栏的顶上,趾高气扬,因司晨因产蛋而睥睨笨得可以的猪们;其中还有伍长狠哧哧的叱骂,不知谁触怒了他,这只经管五户人家的小吏,无论如何不敢让我接近,于是我便不再听下去了……
但我相信,古村的人们不论流落到哪里,都会用自己的双手继续他们的创造。他们懂得男欢女爱,这力量让子孙绵绵不尽。也许我就是他们的子孙之一,那个在20世纪50年代用铁锹挖出了新闻的制砖工人也是……
REVIEW
李大葆佳作
李大葆|【衍水散文】第七十五期|秦开拒胡:燕国首开辽东
李大葆|【衍水散文】第八十期|衍水精神:古今同传太子名
(责任编辑:韩英 排版:王志胜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李大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副会长,高级编辑。近年致力于辽阳地方史研究,并以辽东乡土资料为素材进行非虚构与写作。以《沧桑辽阳》《诗歌辽阳》《辽城诗魂》《辽阳五十弦》为总题的系列散文、随笔,见诸于《沈阳日报》《辽海散文》《辽阳日报》《中国地名》《鸭绿江》月刊等,部分篇章入选《中国散文诗90年》《辽宁诗典》等权威版本。以努尔哈赤为原型的长篇散文诗《远钟》获全国满族文学奖。出版《“王尔烈寿屏”解读》《努尔哈赤辽阳纪事》《弦歌辽阳》等学术著作,及其他散文集多部。整理完成《清内务府辽阳高佳氏年谱》学术资料100余万字。
顾问: 富福安 宋宗兴 全德泮 马清涵
巴进 韩纪良 蒋丽英 郝良岳
主编:郭升良
执行主编:王志胜
副主编:韩英(多木) 夏红霞
组稿编辑:(小说、散文)
韩英(多木) 夏红霞
小酒窝 于海波 苏珊
(诗歌) 李猛 唐仁鸿
推送编辑:王勇,王志胜
阅评编辑:张继红 刘珍 肖玉婷
朗诵编辑:王爽,苏迪,崔笑迎
后期制作:王志胜,小酒窝
各位喜爱文学的朋友们:
《衍水文学》公众号创刊一年多来,得到了广大热心读者的青睐。平台现已成为辽阳市文联刊物《太子河》的重要选稿平台之一。微刊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以多媒体的方式,推送精品散文,介绍名家经典,挖掘新人新作,力争办成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一流新媒体。
为提高办刊水平,诚邀各界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助力,欢迎踊跃投稿。
稿件要求原创,必须是首次在本平台发表,内容健康,积极向上,宣传正能量。字数一般控制在3000字以内,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每位作者随稿要提交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一份,注明本人工作单位、年龄、住址、联系方式等。并附近照一张。
稿件一经采用,经编辑制作,以文字+图片及音频等形式,在《衍水文学》公众号上发表。改版后,打赏金额不满10元的无稿酬,打赏金额满10元的,50%归作者,余下做为平台运营经费。优秀文章推荐到《太子河》纸媒发表。
严禁一稿多投,投稿一个月未接到录用通知,可另行处理。
来搞一律以电子邮件方式发至微刊编委会邮箱:yanshuiwenxue@163.com
一个辽阳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舞台,一个传播辽阳正能量的舞台,欢迎关注转发投稿。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如有转载请告知。
衍水文学展示辽海人民的风采。
▼ 点击阅读原文,阅读「衍水文学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