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这种人,才是人生暴富的“捷径”

前两年,有次跟朋友吃饭, 他说如今的生活,开始变得安逸了,有房有车,孩子也有了,这种所谓“人生赢家”的状态, 却并没有给他长久的价值感,反而让他感觉一望到底,无趣乏味。

对我在工作之余的写作、阅读、绘画, 他在称赞之外也有很多不解:“年纪也不小了,还折腾这些,值得吗?”

其实每个人的世界都千差万别,在他眼里,我现在的生活太不安分,太不主流;但在我看来,他世界里的“折腾”,于我而言却甘之如饴,因为我很清楚,我是在做一些“成为我自己”的事情。

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说,所有的事,都能归结到下面这三个亘古不变的问题上:

  • 我是谁?

  • 从哪儿来?

  • 要到哪儿去?

而“我是谁?”是这三个问题中的关键之关键。

在2000年前,古希腊人在阿波罗神庙的门柱上刻下了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以此作为神谕。

认识自己的目的,其实就是去回答好“我是谁?”这个问题,由此我们才能找到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意义和价值,并最终成为我们自己。

人生的终极目标,就是成为你自己。

只有当你清楚地认识了自己,然后去做那些“成为你自己”的事情,你才能够真正活出内心渴望的状态,从而收获人生的富足和自由。

1

成为你自己:

不靠运气致富的人生之路

“成为你自己”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词,只不过在这个时代,我们大部分人都在做着“成为其他人”的事情,因为我们已经过习惯了那种随大流的生活。

上学的时候,我们想要成为别人家的小孩;上班的时候,我们想要成为领导那样的人;人到中年,我们又开始羡慕起那些功成名就的企业家,自由人。

从小开始,好好学习,考个好小学好中学,然后,考个好大学,然后,找个好工作,然后,努力赚钱,再找一个对的人,结婚生子,然后,让自己的小孩,继续上个好小学,好中学,好大学,然后继续找好工作,继续努力赚钱。

诚然,这样的生活并不是不好,而是这样的生活是一种大多数人理想化了的人生套路,如果你生搬硬套地往自己身上放,你不见得能够获得同样的理想化结果。

就拿找个好工作来说吧,大多数人眼里定义的好工作就是赚钱多,能够供得起大房子,付得了每年旅游的费用,还能够过上主流媒体宣传的美好生活。

可是,这样的好工作是不是真的适合你,是不是你能够够得上,就算够得上,是不是很艰辛,你愿不愿意牺牲陪伴家人的时间?这些问题都因人而异,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可也正因为每个人的性格,境遇,价值观不同,所以,不见得主流的人生套路,对每个人都适用。

有太多人,获得了大家眼里的好工作,却常常郁郁寡欢,甚至因为劳累而身体垮掉甚至影响家庭。

似乎我们很少有空静下来问问自己,“我到底想要什么?我内心真正渴望的是什么?”

因为我们都挤在成为其他人的路上,所以我们的内心开始焦虑,迷茫,冲突不断。

Naval Ravikant是一名非常成功的硅谷投资人,他是印度裔移民,20多年来一直在美国硅谷创业和投资,他最著名的投资项目有两个,一个是Twitter,一个是Uber。

他在文章《如何不靠运气致富》中提到,一个人只有拥有了独到技能,才能真正地富足。

所谓的独到技能,就像下面这些:

  • 销售技巧,擅于与人交谈且抓住痛点

  • 音乐天赋,有能力演奏任何乐器

  • 痴迷的个性:你能潜心研究事物并且迅速记住

  • 玩过许多游戏,深入理解博弈论

  • 等等等等…...

独到技能算是一种古怪的组合,它包含了你独特的DNA特性,你独特的成长环境以及你对这种环境的反应,它几乎是根植于你的个性和身份之中。

没有人可以教授你独到技能,但是你可以去发现它,然后去刻意练习自己的独到技能。

所以,你需要去思考,在你的童年或者少年时代,有什么事情是你可以轻而易举做到的?那些你自己并不认为是技能技巧,但是你周围的人却注意到你做得很棒的事情。

Naval还说:

“在成为你自己这件事情上,没人能同你竞争。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找寻谁最需要你和什么最需要你。”

当你所做的事情是“你是谁”的延伸,那么就没有人可以与你在这一件事情上竞争。

《巨人的工具》这本书里有专门采访过一个人,名叫斯科特·亚当斯,他是呆伯特系列漫画的作者。

亚当斯写博客,画漫画还出书,特别高产,而且自成体系,他的呆伯特系列漫画已经被翻译成25种语言在65个国家的两千多份报纸上转载。

在获得这些成就之前,他混迹于银行和通信公司,是所以千千万万的打工人中的一员。

但是,当他选择成为他自己,他就愿意一边工作一边业余画画和写作,因为画画和写作是他的独到技能,始终打着他个人独特的烙印。

虽然每天早上4点就得起来画画,晚上还要更新博客,当时这些给他的物质回报也非常少,但是他依然乐此不疲。

所以,当他跳出了“成为其他人”的困局,找到了“成为自己”的路时,收获人生的富足也就是顺其自然的事情。

2

活出自我:

构建属于你的身份系统

大部分目标的达成,往往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你是在这个过程中一步一步接近目标,一步一步构建出你想得到的结果,这是一个持续变化的渐进式历程,而非一个静态结果的即时呈现。

就像亚当斯最终功成名就,来自于他给自己构建了一个独属于他的身份系统。

他画画和写作,不是为了完成一个什么具体的“目标”,而是为了达成他对自己的一个身份定位。

人生状态的改变,往往涉及到三个层面:

  • 结果层面(Have something)

这一层面的改变是自己想得到什么结果,比如想减肥,想出书,想得冠军,大部分目标都是这个层面的改变。

  • 过程层面:(Do something)

这一层面的改变是自己要做什么,比如换一种写作的方式,执行你的健身计划,开始学习一门英语课程,这一层往往是习惯和系统的改变。

  • 身份层面:(Be something)

最深层次的改变是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比如改变你的价值观,改变你的自我认知或者处世原则,这一层往往是你的内在信念的变化。

想要成为其他人的人,往往都是想要从结果层面去改变,先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想得到什么样的结果上,然后才去关注自己要做一些什么事情,这是一种由外向内的改变,往往很难触及到身份层面的改变,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很难真正实现目标和自我价值的根源。

因为身份背后有着根深蒂固的信念,如果你的行为和内在信念是冲突的,那你就很难保持那些可以引发改变的行动。

比如,你想有很多钱,但你内心潜在的身份定位是一个花钱的人而不是一个赚钱的人,那你更可能继续想着去购物去消费,成为月光族,而不是去创造价值,积累财富。

真正能让你持续做出改变的,是先从身份层面的改变出发,去了解自己,找到内在真实的渴求,从而明确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

这种身份系统的重新构建,其实就是“成为你自己”——

经过对自我的认知和思考,你想清楚了自己到底是谁,有什么样的特质和优势,然后借由这些特质和优势,你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很多人的问题在于,总是围着“Have something”和“Do something”这两个层面打转,却从来没有在“Be something”这个关键层面上下功夫。

这就是在我的新书《心智突围》里提到的「Be - Do - Have」心智模式,所以,在考虑「要什么」和「怎么做」之前,你得要先知道「自己是谁」。

  • 你的目标不是要读很多书(结果),而是成为一个爱读书的人(身份),如此你才会愿意在工作之余安静地拿起书来读(过程)。

  • 你的目标不是要去跑马拉松(结果),而是成为一个爱运动的人(身份),如此你才会给自己制定一份循序渐进的跑步计划,积极执行(过程)。

  • 你的目标不是要写很多文章(结果),而是成为一个作家(身份),如此你才会持续地输入,思考,不断地进行创作(过程)。

所有这些身份系统,都来自于你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而更本质的来说,源于你最终想成为你自己。

新的身份会让你做出改变,而一再重复的行为又会不断强化和塑造与其相关的身份。

比如,你想成为一个作家,所以你会持续地写作,而你一直写作,也是在强化你是一个作家的身份。

想要从身份层面进行改变,你可以参考以下两个步骤:

1. 确定你想成为哪种类型的人

你可以找到你想要得到的东西,然后去挖掘出什么样的人会拥有这些东西。

2. 通过小的成功来证明你能成为那样的人

你的行为会强化你的身份,而你的身份又会进一步驱动你的行为,身份和行为之间就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最终会形成一个正循环。

人的内在定位准了,需求改变了,行动自然也就变了。而这样的行动,因为有了持续的内在刚需作驱动,所以才会变得自律而长久。

3

追寻使命:

成为自己的同时,兼顾利他主义

当你明确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并且能够给自己定位一个身份系统活出自我的时候,接下来,你就来到了“成为你自己”的下一个阶段——感受使命的召唤。

电影《比利 · 林恩的中场战事》里, 有句非常经典的台词——

“Find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 ”(找到那些比你自身更宏大的存在)。

电影中的比利,投身于一场不知道对错的战争,然后挣扎着寻找战争的意义,却一无所获。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宏大的事情,比如爱,比如恨。

但是随着年龄的渐长,我们逐渐意识到另一种更极致的宏大—虚无。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比自我更加宏大的存在,才能摆脱生命的迷茫和困惑,有觉知地生活。

一位已经七十多岁的老人,在知道很多小孩上不起学的现实之后,开始蹬三轮车攒钱,过着节俭的生活,甚至还把自己几十年的养老钱拿出来,建立了一个教育奖励基金会。

一个失去女儿的父亲,感觉生活没有希望,甚至想要自暴自弃。但在父亲节这一天,他突然感到女儿想让他去做点什么,于是他振作起来,决心像对待女儿一样对待自己所有的学生,最后他成了大学里最受欢迎的教授。

他们就像是受到了使命的召唤,找到了比自身存在更宏大的愿景,不仅实现了自我的价值,还最终超越了自我。我们总是需要找到一些别的什么东西,来为生活背书。

人的一个高级需求就是自我实现。那些获得了稳定安逸生活的已经非常优秀的人,现在依然努力、依然勇于接受新的挑战,就是为了实现自我,甚至超越自我。

只是为了眼前的琐事而工作、学习没有多大意思,我们得有一个更大更远的愿景, 找到人生的使命。

那什么是人生使命呢?

马克思曾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

成为你自己,就是从“你想做什么”到“你能做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你成为了你自己,这其中涉及的是你内在的需要和渴求。

而使命,则是让“成为你自己”这件事情跟外界发生联系,让他人也从你个人的“成为你自己”这件事情上获益。

所以使命就是“我想做”,“我能做”以及“他人需求”三者之间的结合。

当我们能够在成为自己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兼顾他人的需求,秉持利他主义来为他人提供价值,那你人生实现富足的概率会非常大。

因为一个人能为他人提供的价值越大,他本身的价值就越大。

就像失去女儿的父亲,当他决定像对女儿那样对待自己所有学生,并且身体力行的时候,他最终就能成为最受欢迎的老师。

而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一书中写道:“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 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 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

在你非常清楚自己“想做什么”并且“能做什么”的时候,请想一想,自己同时还能满足他人什么样的需求。

最后的话

人生的终极目标,就是成为你自己。

只有成为你自己,你才能真正在一件事情上取得长久的成功。

当你愿意去构建属于你的身份系统,活出自我,并且结合他人需求形成人生使命,感受使命的召唤,那收获人生的富足和自由就是一件确定性很高的事情。

之所以“成为你自己”是人生富足的一条捷径,就是因为当我们发自内心地去做一件“成为自己”的事情时,我们整个人就总是处于巅峰状态或者说心流体验。

在这样一种体验里,我们始终处于专注而愉悦的状态,进入忘我的境界,时间的流逝反而会觉得特别快。

而暮然回首,很多想要的人事物已然达成。

选择去成为你自己,需要一个人持续地向内看,持续地自省,持续地试错,当你的心智足够成熟的时候,很多好事情就变得水到渠成,自然而然了。

而正因为最终我们成为了自己,所以,我们所塑造的世界才是自由而富足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