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利益背后的风险你看不到?因为缺少这3种视角!
每天为你深度解读《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第23卷,汉纪十五
汉昭帝元凤元年(辛丑,公元前80年)
【原文】
桀欲从中下其事,弘羊当与诸大臣共执退光。书奏,帝不肯下。明旦,光闻之,止画室中不入。上问:“大将军安在?”左将军桀对曰:“以燕王告其罪,故不敢入。”有诏:“召大将军。”光入,免冠、顿首谢。上曰:“将军冠!朕知是书诈也,将军无罪。”
【译文】
上官桀本打算从朝廷中交给有关官员去查办,由桑弘羊与各大臣一起逮捕霍光,撤销其职。但上奏后,汉昭帝却扣留不发。第二天早晨,霍光入朝,听说此事后,停在画室中不敢贸然进殿。汉昭帝问:“大将军在什么地方?”左将军上官桀回答说:“因燕王控告大将军的罪行,所以他不敢进殿。”汉昭帝下诏:“召大将军进来。”霍光进殿后,脱下官帽,叩头请罪。汉昭帝说道:“将军请戴上帽子。朕知道这道奏章是假的,将军并没有罪。”
【解析】
这一段很长,能分析出来的东西不少,所以分成三天来分析。
昨天分析了,霍光和上官桀爆发矛盾是迟早的事。
这篇材料是上官桀设计想要把霍光给搞定。
通过发动对霍光弹劾,把霍光包装成一个大权臣,让汉昭帝下令把霍光给办了。
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提到,虽然汉武帝设置了4个辅政大臣,但是霍光权力最大。
汉昭帝虽然小,却也感觉到了霍光的威胁(金日磾之子金建封侯一事)。
现在上官桀递刀,汉昭帝是可以顺势收拾霍光的,然而他并没有。
上曰:“将军冠!朕知是书诈也,将军无罪。”
固然,汉昭帝聪明识破其中破绽是其一,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算此时霍光真有罪,汉昭帝也不能处置他。
1.平衡制衡
当年汉武帝让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为辅政大臣。
抛开他们在汉武帝心中的感观,立此4人,未尝没有相互制衡平衡的意思。
只不过,当金日磾一死,钳制霍光的人少了,大权向霍光集中。
而后面,因为上官桀把孙女嫁给汉昭帝作为皇后,加之盖长公主、桑弘羊与上官桀一家联手已经有了对抗霍光的本事。
这个时候朝堂的格局,从原来的多边平衡,转变为了两极分化。
及以霍光为首的一派,以及以上官桀等人为首的另一派。
这个格局两方平衡,没什么。
如果汉昭帝借机收拾霍光,这个平衡就会被打破。
此时的汉昭帝年幼尚未亲政,忠于他的势力尚未壮大。
对他而言,最需要的就是时间,维持目前平衡就是最好的状态。
2.表态的风险
天下政令皆由霍光而出,足见霍光之威、之势。
但是,在面对上官桀等人的弹劾,霍光的反应很有意思。
明旦,光闻之,止画室中不入。
光入,免冠、顿首谢。
完全没有那种飞扬跋扈、执掌权柄的权臣模样。
反而很谨慎、小心,姿态也放得极低。
这个其实有点反常。
这个态度在这里,表现出什么,明天深入分析霍光行为背后的可能,今天先卖个关子,留给尾巴。
霍光这个表现,在汉昭帝看来,就是摸不准。
既然摸不准,那么不表态是最稳妥的办法。
而不表态,并不是不说话,而是维持现状,转而安抚霍光,让局面维持在弹劾霍光之前。
3.残局控制
权力这个东西,没人愿意分享,都想牢牢地抓在手中。
看似汉武帝留了4个辅政来帮他,其实这4个人对于汉昭帝而言都是在分他的权。
一旦有机会汉昭帝也想把权力要回来,然后授予自己放心信得过的人。
这次上官桀发动搞霍光,如果抛开第一点和第二点来看,的确可以尝试收权甚至处置霍光。
但问题的核心不在于能不能弄倒霍光?能不能收回权力?
而在于,汉昭帝把霍光收拾了,就算霍光没留后手,剩下的朝堂格局,汉昭帝能不能控制得住?
霍光在,则辅政大臣有平衡。
霍光不在,辅政大臣只剩,上官桀和桑弘羊。
而这次弹劾霍光的出现,显然上官桀和桑弘羊已经合流。
且汉昭帝未成年,两人又有辅政名义,不理睬汉昭帝而完全把持朝政完全说得过去。
如果将霍光处置,则上官桀、桑弘羊独大,无人可制约。
况且,上官桀还有个无法无天狂悖不堪的儿子呢。
如果这样的人独掌大权,汉昭帝算是彻底完蛋了。
所以这次发生的霍光被弹劾,汉昭帝不但不能动霍光,反而还要安抚他,这样才能平衡朝政,确保等到汉昭帝顺利亲政。
【启发】
其实汉昭帝面临的局面和我们有的时候面对是一样的。
有些事情你想做,且有好处。
但是,你不能做,因为一旦做了,好处背后却会产生更大的风险。
人说目光短浅、鼠目寸光,未尝不是明面上的好处看得到,背后的坏处却无法感知。
其关键在于三点。
其一,视角维度
你不能光用自己的角度去看,还应该用全局甚至更高维的角度去看问题(这个很虚、很抽象)
很多时候,你自己好未必是真好。
反而,你自己稍微吃亏,但是相对于你而言全局保持良好,反而对你是最好的。(这个比较难理解)
其二,静止视角
事物必然处于发展状态,你不能光看当前、当下这事怎么样。
你还应该看,如果你做了这个决策产生变量之后,事物又会有什么样的发展。
因为有些事情的好坏并不是当下可见,而是基于你决策之后,不断累积发酵,最终显现的。
其三,时间变量
对于汉昭帝而言,当前状态不利于他,他就不动作,等就是了。
汉昭帝才十四岁,而霍光、上官桀大了他好几轮,实在不行熬死他们。
如果当下没办法、改变不了,那就顺其自然,方法可以找,但是别猴急乱动。
时间是最好的变量,拖着拖着新的变量会出现,机会也会浮现。
想想司马懿,想想论持久战,都是靠着时间扭转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