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场的十点半——江南烟雨姑苏城(上)
近日本是寻常季候,既无假日亦无节庆,我等凡尘中人自然当是按部就班,每日往返于公司与家的两点一线之间,消耗着那本就不剩些许的青春热血,无论丽日风雨,不敢废离,虽淹没于芸芸众生之间,那些相似的脸,相似的表情,是否悸动着相同的心境,不得而知,也无从得知。
上天总是比较调皮,非要给这黑白灰的画板上点缀些明晃晃的色斑。这不,全运会来了。当然对于下楼取快递(还是坐电梯)都算做剧烈运动的本人来说,运动会着实跟我拐八十个杆子都打不着,更遑论积极参与热烈讨论了。
但偏偏世事总是如此诡吊,就在那个在普通不过的下午,具体哪天已是记不真切,公司毫无征兆的下发了一条通知,说是为了全力配合全运会,公司决定停产两个星期,明日起工厂部门全体放假。看了看百度地图上的标识,公司与运动会主场馆那50多公里的距离,想想也还真的很有必要。
全运会我是不甚感兴趣的,毕竟早已过了看场球赛就闹事的年纪,但如此之长的的假期如何发配却又是一件颇有些费心的事情了。思来想去,似乎没有什么比出一次远门更能打发时间了。出远门嘛,说的文艺一点,就是背起行囊,说走就走的旅行,说的雅致一点,就是诗和远方的召唤,说的悲惨一点,就是尘嚣之外的放逐,说的猥琐一点,就是肉体上的逃离。
也许是一直以来浸淫在“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东南形胜,三吴都会”、“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一类描绘江南景致如何美好,人文如何繁盛的诗句中,自上世纪起便对江南地区充满了向往与希冀,一有闲暇便总是想要踏足游历一番。
当然,苏州城也并非是第一次接触了。第一次要追溯到差不多十年前了,记得是去参加一位大学同学的婚礼,因同学家并不在苏州市区,故对于古老的姑苏城的印象不过是火车站的匆匆一瞥,并未来得及有太多的触碰,便已是踏上归途。第二次则是在两年之后,算是第一次自主的出门旅行,当时尚显稚嫩的我果断的选择了抱团出游,所以可以说是旅行社让我第一次领略到了江南风光,虽然只在苏州停留了半日,但好歹觉得也算不虚此行了,当然这个中的虚实直到多年以后方才有所了解,故而如今又觉得有些啼笑皆非了,后面我还会提到这次旅行,但事隔多年,想想不过是莞尔一笑罢了。
难得拜全运会所赐,不得努力工作以报效祖国,故只得放浪形骸,遨游九霄之外了。由于这一次玩耍的时间相对久些,且由于是纯粹的自由之行,自由自在,故各个游玩景点的时间安排也就全无顾忌,显得非常的散乱,如果按照时间轴的顺序来叙述的话,不免连篇累牍,使看者觉得厌烦,甚至有弃之如敝履的危险也未可知。所以,我这里只将姑苏城中几处代表性景点做些大体粗略的介绍。我想,欲窥其全豹,还需身临其境,用脚步去丈量,用内心去感受吧。
天津之于苏州的距离可谓不远不近,故而交通的选择也就更加多样化了一点,当然许多年前动辄要20几个小时的绿皮火车是断然不会考虑的,那简直是噩梦般的存在。在其他的出行方式中,相较于飞机,我更倾向于高铁,虽然价格大抵相当,且花费的时长也几乎是飞机的两倍有余,但对于途中风景的执念还是让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高铁。当然,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苏州没有机场!
到达苏州已是将近傍晚,在苏州北站顺利的坐上地铁,几经换乘,终于来到了我在人民路上提前预订好的酒店。虽然如今并非旅游高峰时节,酒店还是很充裕的,但一想到曾经那险些露宿街头的经历,总会不自觉战栗一下,故而无论去到哪里,只要过夜的话,总要提前把酒店订好,似乎这样才稍显安心些吧。
办理好了入住手续,还未来得及上楼,便被一位十分热情的小哥拦住了去路。小哥满面笑容的介绍说他是某某旅行社的,在他这里买景点门票可以半价,这样的诱惑力怕是圣贤也不可能不动心的,于是我便列出了一些我准备前往的景点,准备询个价钱,熟料小哥话锋一转,指着门首一张看上去颇为崭新的旅游海报,侃侃说道:这是我们推出了苏州精品一日游,包括拙政园、运河游船,貌似还有什么虎丘塔云云。参加这个团就可以享受半价门票优惠。由于觉得这样的行程真心十分的急促,对于喜欢慢行品景的我来说,也就没有了任何吸引力。最终在我不停的婉拒之下,小哥带着一张丧门神的脸悻悻然离开了。
翌日清晨,苏州的天气十分的阴沉,在满目的白墙灰瓦的清新中略显有些压抑,但丝毫没有影响一颗游玩的心情。才出酒店大门,立马便围上来几名彪形大汉,以至于顿时使我怀疑起苏州的治安来,好在这又是我的多虑了,他们不过是等活儿的三轮车夫,最终在满耳的拙政园两块一位的嘈杂声中,艰难的突了围。并非是我不舍得那两块钱的车钱,实在是酒店距离拙政园真心近的很,而我本也打算一边走,一边观察风土民情,当然最重要的是想品尝一下当地有什么特有的早餐。
苏州的老城区几乎没有什么高楼,纵横交错的水道将城区分割成大大小小的沿河弄巷。唐代晚期一个叫杜荀鹤的人在诗中写过”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一千多年之后,格局大抵依旧如此,看得出当地政府在老城的保护方面还是很尽力的。小桥流水人家,站在某座小桥上,沿河而望,笔直的河道并不宽阔,两边的房屋依次而立,白墙灰瓦,小情流水赋予了它们诗意般的色彩,打开窗,即是潺潺水声,静静的聆听着,心也仿佛安静了下来,整个世界似乎一片清宁。
我站在桥上看风景,风景中的一切都是极美的,只是不知风景中的人们是否也有同样的心境。对于住了三十年胡同平房的我来说,狭小而逼仄的房屋,潮湿阴冷的环境,门前坑洼不平的小路,以及那些在半空中纠结缠绕着的各种电线,儿时的记忆此时竟与眼前的景色重叠,个中滋味,怕是真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苏州名副其实的是一座园林之城,有名有姓的著名园林更是数不胜数,我能记住的就有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网师园等等。这里要插播一下我数年前跟团游的那次经历了,当时我们在苏州停留了半日,去到了一个叫做定园的”古典园林“,记得里面有刘伯温墓,还有一座香火极旺的花神庙。当时由于年少无知,并没有觉得哪里异样,但今次从当地人口中方知,那定园不过是一个现代的仿古建筑,说白了就是一个假园林,而那所谓的刘伯温墓也并没有得到任何专家学者的考证,至于那座花神庙嘛,呵呵,你们懂的。。。
所以,这一次无论如何都要自己掌控行程,不受任何他人或机构的蛊惑。因为园林众多,全部游览过来几乎不切实际,故思来想去还是选择两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吧。没错,就是和北京颐和园以及承德避暑山庄同列中国四大园林的拙政园和留园了。
苏州的园林风格大体近似,都属于那种典型的江南庭院,一花一木,一亭一廊,一湖一石,皆被赋予了美学上能所想象到的最大价值。也许是苏州的园林确实是甲天下,近年来全国各地在修建公园或者院落的过程中,多多少少都会借鉴一些苏州元素,也因为此,初入苏州园林,乍一看去,总觉得似曾相识,却是少了些传说中的惊艳。不过,也只有真正到过这里,身在园中,心在境里,才能确实的体会到那些山寨作品所不能够带给你的冲击和震撼。
无论是拙政园还是留园,门面似乎都比较小巧,不似北方园子那般高大宏伟,气势恢宏,一面粉壁,一道月门,似乎一位温婉的少女在低着头羞涩的迎接着人们的到来。待转过身来,却发现别有洞天。不同于北方传统的对称式的审美,景色的设置并不十分规则,绿草如茵中一条条蜿蜒如龙的石板小路交错着通往不同的景致,走不多时,一座小亭便现出在眼前,一般的亭都是极小的,往往隐匿在那些茂密的花丛中,非待柳暗花明,方始得见。形状各异的太湖石绝对是园林中的瑰宝所在,堆砌而成的各种假山非但不显得突兀和出离,反而更加衬托着花木的清丽秀美和葱郁盎然,同样的,花木楼阁也显衬着山石的奇巧和剔透。有假山的地方必定临着一汪池水,如镜的湖面任凭四面微风吹拂,总形不成很大的涟漪,硕大如伞盖般的荷叶几乎铺满了水面,影影绰绰间几条五颜六色的锦鲤鱼穿梭其间,一动一静,相得益彰。
不同于北方宫廷居所建筑格局的主次分明,在苏州园林中你似乎很难找到主厅堂的位置,即便是看了名牌上的介绍,方知自己所处的乃是主人之正堂,却也没有感觉出更多的威严,望之不过水榭山石之间的一方小筑,带给人们更多的是清凉和惬意。记得北方的院落,哪怕是紫禁城,避暑山庄,也都是前屋后院的设置,花园往往是独立于居所的存在,这一点在苏州园林中被彻底打破,各式各样的堂屋楼阁零星的散落在园子的各个角落,或掩映在花木之中,或依靠在山石之下,或独立于湖面之上,它们之间,或廊,或桥,或径,相互独立却又紧密的连接着,虽不似北方的方方正正,井然有序,然如同漫天星海,璀璨绚烂,更多了几许自由和浪漫的气息。
苏州园林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借景,主要体现在景观层次的设置上。从那些亭阁轩榭中一扇扇或中空,或镂空,或雕花的各形各式的窗前望去,不远处穿湖而过的桥廊,角落里看似突兀而出的枝叶,爬满了粉墙的花蔓,以及那刚刚好在整个视线黄金位置的奇美的太湖石峭立其间,这时的窗就是一个完美的画框,人在窗前,画在窗中,想必纵使唐寅,仇英之辈妙笔生花,也难以想象出如此绚妙的景致吧。
我无意去记住那些具体的山石亭阁的名字,游览的过程中也多少有些转向,我想苏州园林,景致在细节上,而格局在整体中。我亦无能力去评价拙政园和留园哪个更好,因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各自的感受和答案。只不过在我看来,拙政园名气更盛,更多的应该是人文上的厚重感吧,毕竟拙政一词蕴含着更多的处世哲学和人生境界,对于自古以来儒学立世的中国人来说,这无疑更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为古今仁人志士所倾慕。更因为它的第一位设计者是大名鼎鼎的画家、书法家文征明,且于近代更有挽救昆曲这一百戏之祖的因缘所在,所以在文化属性上较之其他园林更显夺目。
单纯就园林本身而言,我则更喜欢留园。当然并不是因为它的门票比拙政园便宜得多(留园门票55元,拙政园90元)。相比于拙政园,留园的面积要小许多,但也因此更加的小巧精致。拙政园美是美矣,但整个景致略微显得有些散乱,似乎不容易抓到某些美点。这一点留园就要好得多,走在园中,当真是一步一景,处处有景,偶尔一转身,一回首,不同的角度,景致又有了不一趟的气质和美感,行走于其中,真的有种如在画中游的感觉。当然,留园在人文的层次上也并不逊于拙政园。留园之所以叫留园,是因为他的第二任主人叫刘恕,在粤匪之乱中园子惨遭毁弃。而后一任主人盛康重新修复了园林,并仿照随园之例取谐音,将园子命名为”留园“,直至如今。当然,你要是问盛康是谁,压根不认识这个人,那么熟悉晚清史或者洋务运动史的人对他的儿子一定不会陌生,没错,他儿子名叫盛宣怀。
说完了园林,还不得不说的就是苏州的寺庙。提起苏州的寺庙,估计小学文化的人都可以张口即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正因为张继这首脍炙千年的诗篇,所以寒山寺我是定然要前往的。从人民路酒店门口的公交站乘公交车,不多时便可到达。与全国大多数佛家寺庙无异,古色古香中氤氲着香火缭绕,与默默的祈祷声中聆听着梵音袅袅。寺院的黄色外墙似乎给庙宇增加了些许的神秘与厚重,走进寺庙,格局也与大多数寺院基本无差,唯一不同的便是每个角落,每个殿宇,甚至于大雄宝殿的后山供奉,无不浸染着寒山与拾得两位高僧的传说故事,尤其是主殿后面的寒拾殿,更是直接将二位高僧附会成了和合二仙,虽然无论从各个方面来讲都过于牵强,但百姓大众的美好愿望总是会在这个时候具现在某些宗教的仪轨之上,来承载着人们对于明日的憧憬和希冀。而也因为张继这篇不朽的名作,寒山寺的钟楼也就被赋予了更多的浪漫主义色彩。当然,你想去敲钟吗,自然是要钱的。当看守钟楼的保安向你伸出手掌的时候,想必对于夜半钟声,孤枕无眠的凄凉和哀叹已经随着古运河的浊水流淌到千里之外了。
寒山寺原本名为妙利普明塔院,据说始建于那”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南朝乱世,而那座宝塔也依旧耸立在寺庙的后院,不生不灭,不悲不喜,历经着千劫的风霜,普照着一方热土。只是很遗憾,此时的宝塔正在整修,故而无缘登塔远眺,想必这也是一种无缘的因缘吧,一切随缘,也就随它去吧。
寒山寺里的碑廊还是有几分看头的,碑文的内容大抵相同,皆是各朝各代的名家书写的张继的那首绝唱,想必若是张继同志能活在今时今日的话,版权费怕是已经可以拿到上福布斯了。那些碑帖风格各异,笔笔生风,当然最著名的还是俞樾俞曲园的那块,就连寒山寺外新建的巨大钟楼旁边那块硕大的诗碑都是将这通碑放大数倍而制成,足见其艺术的魅力。当然,凡事都不会十分完美,碑廊中其中一块已经破损的十分严重,甚至于已经看不出一个字形的残碑,据说是文徵明的手笔,不能不说是一个大大的遗憾,我们也只能从模糊隐约的笔画中去感受大师的气场,就算是不枉此行了。
说句实在话,寒山寺的门票20块,已然算是比较良心的了,起码古色古香的宗教氛围尚存。不过与之捆绑销售的还有一处叫做枫桥景区的景点,25块,倒也能够接受,看时间尚早,便也就进去游览了一番。自然那是不出意外的叫人失望的,那处处的景点无一不透着崭新的人造气息,兴许是并非旅游旺日,那些仿古的店铺似乎很是萧条,不过独自徜徉在景区里的小路,伴随着篱笆外古运河道上不断驶过的大型货轮,似乎也可以遥想其当年运河两岸的繁华似锦。但这个景区最大的收获却是一桩关于张继那首名篇的公案,诗中”江枫渔火对愁眠“,我一直理解的是枫桥之畔,诗人一怀愁思,望着江边的点点渔火,难以入眠。而在景区的介绍中,我却得知所谓”江枫“,实则指的是两座桥,一座大家众所周知,叫枫桥,而另一座,则叫做江村桥,同样在古运河之上,在不远处与枫桥遥遥相望,所谓”江枫渔火对愁眠“,当是江村桥畔和枫桥畔的渔船之上,星火相映,相对无眠。至于两种说法孰是孰非,我却并不十分在意,因为无论真相如何都不会对这首诗的境界和情感影响丝毫,这首诗依旧是一颗明珠,永久的镶嵌在姑苏城外的悠悠古刹和夜半时分的船家灯火。
——————————————————————————————————
墨香冉冉,琴声袅袅,弹指间已是一番天地;
一纸香书,一份情怀,感动的是内心的波澜;
一品清茗,一首小诗,阅尽的是岁月的浮华;
童蒙弘文馆,心的起点,书的徜徉,梦的摇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