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气”的认知与应用

​一、关于“气”的功能作用

一般来说,人们对“气”的认知,通常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来进行。一是对气场的功用认知,比如在人群密集、狭小的空间或者图书馆、博物馆等这类空间中,相信多数人都会有闷、燥、晕的感觉,这种感觉便是“气团缠身”或“阳气虚浮”的现象。这种外界杂乱的“气场”挤压,以及自身心意识无法扩张等,都会导致人体气场的动荡和虚浮。这种内气不实而外气动荡的现象会导致身体尤其是外部皮肤燥热,细心的人说不定还能察觉到“麻、痒、胀”等感受,这便是外界的“场”对身体“场”的作用。第二种情况,是对不同的心理状态来说的。不同的心理状态,会产生不同的“气场”。所谓“心静自然凉”,相信有不少人都真实体验过。比如,你在炎热盛夏(36℃及以上)的房间,在没有空调等降温条件下,心无旁骛地工作,但体感上却并不觉得十分燥热,而且也没有不适之感。这就是心念收束,这时的“气场”便稳定内敛。反之,要是这时候没事玩着游戏,心神都放在外面(游戏里),身体很快会由于燥热变得虚浮难受,眩晕的人体验会更明显。

二、关于“气”的流派划分

在人类社会构建之初,古人从自然规律中找到了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一些基本规律和方式方法。早期的气功,主要是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因此,人们十分注重养生祛病,随着社会体制逐步完善,宗教信仰出现后,气功与宗教信仰相结合,得到了有效的传播和发展。按照来源来看,气功分为“道、儒、释、医、武道”等几个维度。

道家所推崇的功法:主张“守一”,专事一处。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达到全身形体与精神高度集中统一,保持身体的平和稳定状态。

儒家所推崇的功法:主张“守中”,追求中和平衡以稳定全身及身体与自然环境及社会关系的协调。

释家所推崇的功法:又称佛家功,主张“明心见性”。以坐禅和意念等实践活动为主来体现气的功用。

医家(中医)所推崇的功法:注重精气神的调节,主张阴阳平衡,内脏的协调,精神与形体的集中统一。目的在于临床治疗,祛邪疗疾等。

武家(指武术流派)所推崇的功法:代表型的是武道各宗各派的气功功法。比如,硬气功,童子功等。

另外,按照功法功能作用来讲,有的还可分为性功(修精神意识力)、命功(修气息)、性命双修功。按照身体体态动静分为动功、静功等等。武术气功流派虽然众多,但本质上都不会脱离呼吸方法、真气运行(周天、中脉功法)、精神力的修炼等。这涉及到人体的四大生命要素:道家称“气、精、炁、神”,佛家讲“地、水、火、风”。

三、关于人类的四大生命要素:气、精、炁、神(地、水、火、风)

无论在自然界或是在中医里,人体的生命(包括动植物)活动,都离不开这四大要素。这四大要素中的气又分为先天气和后天气,先天气又被古人称为“炁”,这其中后天气又可分为营卫气和宗气。“精”,构成身体的基础,是营养身体,使之成长的物质。包括精、血、津、液等。“神”,广义上包括五脏,神、魂、魄、意、志、思、虑、智等内容,主管人的心理意识活动。比如,道家真气的修行遵照:炼气化精、炼精化炁、炼炁还神、炼神还虚四大步骤。具体来讲是,炼气化精:人体从外界获得的气的一般途径有两种,一是通过食用五谷后化生的营卫气(营气行于血脉,营养全身、卫气行于脉外、肤表处,具有保卫作用),二是通过导引吐纳将清气(空气中的氧)吸入体内,清气与五谷精微化生的营卫气在胸中积聚为宗气,部分宗气循环任脉下行至下丹田,作用于水谷精微,生成后天之精。炼精化炁:后天之精结合先天之精在丹田通过心意的(心为武火、意为文火)炼化之后便为真气(先天气,炁),部分真气借三焦之道,通达全身,推动五脏六腑及其他组织器官的活动。炼炁还神:炼精化炁产生真气后,部分真气上循督脉,通三关,气归入神达到气神合炼的目的。达到这个境界便有精神清明、精力充沛之功效,精神对于五脏、情绪、形体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炼神还虚:持无为之法,入大定功夫,内观定照,乳哺温养,炼就纯阳之神,则精神饱满,容光焕发。

认知了这些,通过在实际的生活中去发掘应用,慢慢的就感觉身体发生了变化,达到化无所化的境地就习惯成自然了。

(2021.08.12于成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