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鸡汤”与“行为方法”,哪一个能改变自己?
一直以来我们都有一个观念:不为心灵鸡汤,只为感同身受。心灵鸡汤我们都知道是什么,但是什么是感同身受呢?很多人一方面难以理解,另一方面难以做到,就是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感受对方的体验,这样更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共情,或者说产生思想的共鸣。心理咨询之所以能对人产生作用,首先要满足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消除或减弱初次沟通过程中的防御心理。
什么是心灵鸡汤?心灵鸡汤是一些带有精神或心理安慰作用、动机强化作用、励志作用的文章或书籍,对一些受过挫折或正在遭受挫折,及精神和内心比较消极的人,起到一定正面影响作用的内容。
这么来看,心灵鸡汤并非没有任何卵用,而是对一部分人有用,但也并不是适合任何人来”喝“。就像人生病了要吃药,明明是血压高,却因为不懂而乱吃,吃了感冒药,吃了一段时间还是没有得到好转,就认为是药不好!
昨天晚上我讲了”如何改变自己思维方式“的内容,有位学员听完课以后和我说:“我听完以后没什么感觉,就像心灵鸡汤一样,我更希望学到具体的方法,心灵鸡汤我已经看的够多了!”
相信有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想法:不要告诉我什么大道理,道理我都懂,你需要告诉我具体的方法,告诉我怎么做就行了。
意思就是说,我不自信,内心总是感到焦虑、自卑、自我否定、社交恐惧,你需要告诉我每天怎么做能够让我更自信就行了,而不需要讲大道理。
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属于“行为论”,比如一个人学习完驾照一段时间出去开车,总是出碰撞事故,就非常生气的找教他学习驾驶技术的教练,你得教会我如何不撞车的技术,告诉我怎么做就行了,不要跟我讲理论。经常发生交通事故可能是因为驾驶过程中的速度太快,需要降低上路行驶时的速度,可是对方会觉得这是理论。
我们都知道,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太多机械行为代替人员而快速、高效的完成复杂的工作。有人看到别人的行为效率很高,而自己的行为效率却很低,就认为是行为(即怎么做)导致效率低下。可是要搞清楚的一点是:是行为本事提高的效率,还是行为背后的思维(思想)提高了效率?
假如现在在百度上搜索“社交恐惧该怎么办?“相信能出来几百条教你摆脱社交恐惧的方法!可是,面对这几百条甚至上千条信息,而且其中有不少还相互冲突矛盾,你该如何选择?该如何去做?往往就会不知所措。
我是想说的是:不去探寻问题形成的原因,只看到表面的现象就去解决问题,往往解决不了问题。
就像上面那位学员的问题,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她该怎么做,而是不断的提问题,来让她自己思考,只要她能思考明白,就会获得成就感,就愿意继续学习。
我问她:”什么是心灵鸡汤?“想了解她有着什么样的认知方式。
她回答:”就是只讲一些大道理!“【认为自己”懂“了大道理 ,所以不愿再只听大道理,这也是很多人共有的想法】
”那您 期望的改变是怎样的?“我进一步了解她的内心想法。
”就是每天该干什么,可以渐渐培养自信心。“她回答了自己的想法。
我进一步引导:“您认为自己的行为(焦虑、自卑、紧张感)是自动产生的吗?或者说是生下来就有的吗?”
我得到非常肯定的回答:不是。
“那是如何产生的?”
“想的太多了,对自己产生怀疑了,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了。”开始往思维上靠近了。
这个时候我觉得可以切入主题:”想法是不是来自于大脑?”
她再一次肯定的回答:是的。
“想法是不是由于大脑里的思维方式导致的?”到这里已经告诉她为什么我要讲改变思维方式就能改变自己的行为。
她回答:是的,所以要改变思维方式。
整个过程过我没有告诉她该怎么做,而最后她自己想明白要如何来做,及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样人就会获得成就感,最主要的是:不是被强迫接受改变,而是自己主动改变思维而导致行为上的变化的,使自己改变的动力就更强。
所以说,不论是单纯的“心灵鸡汤”,或者是单纯的行为、方法,都无法真正使一个人得到改变,只要先了解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产生了什么样的问题,是由什么原因产生的,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