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乡村婚宴
青藏线上的军人具有“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和特别能战斗”的三个特别精神。关注“青藏线老兵之家”分享我们曾经在军营中工作、学习、生活的一些回忆和我们今天与明天的成长经历。。。
乡村婚宴
文/侯发山
婚宴是乡村最为盛大的节日,即便是传统节日过年也相差甚远。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乡下人家举办婚宴,就是家里条件再不济,操办婚宴是绝不含糊的。婚宴是展示家庭实力的最佳时机,可能这家人一辈子就办这一场事,因此,就是砸锅卖铁倾其所有,甚至是借了一屁股的债,也要把婚宴办得排排场场、红红火火,不能让人小瞧了。
谁家有喜事办婚宴,头一天就开始忙碌起来。当主家的鞭炮、喇叭一响,全村的男女老幼不约而同,就陆陆续续地赶来了,有智出智,有力出力。村里有威望的长辈理所当然地是整个婚宴的“总管”,他会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安排合适的工作:“库管”,要两个老成持重、有责任心的人看管兼发放主家办事用的所有东西,大到待客用的蔬菜、烟酒,小到记账用的笔墨纸砚;“厨下”,一般是八个厨师,两个做凉菜,其余四个炒热菜;“掌盘”,就是端盘的,这需要年轻力壮、腿脚勤快的小伙子;“看桌”,负责发放筷子、饮品和端菜(即从掌盘的手里接过菜往桌子上放),等到客人离席后,再把桌子收拾干净,干这一行的一般都是村里年轻漂亮的小媳妇;“礼桌”,负责收取礼钱和礼品,这项任务都是由村里的教师或是村里在外工作的,即有头面的人来完成,一般都是四个人,一个人收钱,一个人收物,一个记账,一个人跑腿,把收来的礼品送到库房;其他还有“放炮”、“洗碗”、“烧水”、“勤杂”、“唢呐”(管理唢呐队的人,并不是吹唢呐的)等等,分工相当详细。每一组还有一个组长,当面吩咐还不算,要写在一张红纸上,粘贴在院子的醒目位置,以便相互监督、提醒。这张红纸叫“执事单”。若是帮忙的人来得晚,“总管”会依照往日婚宴上的安排,把他写到适当的组里。等到他们来后,会主动去看“执事单”,然后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上了“执事单”的人会感到很荣耀,没上“执事单”的会感到没面子,就央求“总管”给派个活儿。“总管”一般都会给个面子,根据其能力大小,安排个差事。
“执事单”安排的活路要等到第二天才正式执行,头一天的事虽然多,但往往都是一次性的,干罢就结束了。中年人一般去杀猪,烧水、腿毛、开膛破肚。20多岁的年轻人布置新房,摆放家具,贴喜字,挂彩灯。30多的壮年人,挨家挨户把全村人家的桌椅搬到主家。为了宴毕归还不出差错,还拿来粉笔在桌子下面、椅子后背歪歪斜斜地注明各户主的姓名。妇女们择菜洗菜。负责礼桌的几个人要写对联、贴对联,等等。最忙活的要数厨师们,因为来帮忙的人当天还要吃饭。他们支起炉灶后,用柴火把火点起来,待到灶火红通通地燃烧起来,搁上锅倒进油就开始了,一边使力地挥动大铲炒菜,一边用披在肩上的毛巾擦拭脸上的汗……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则在一边指指点点,当参谋。至于小孩子们,像是没了约束的羊群,在人群里四下乱跑。
第二天一大早,在不时炸起的鞭炮声和喜庆的《百鸟朝凤》的唢呐声中,人们就三三两两地来了,除了本村的人外,还有主家的亲戚朋友。被列在“执事单”的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有条不紊,忙而不乱。每个人在干活当中,都想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示出来。宴席开始前的拜天地仪式也是一个重头戏。新郎新娘介绍恋爱经过,表演节目……这期间,几乎当天参加婚宴的人都围了过来,厨师也会待菜炖上后,把火关小一些,前来看热闹,跟娘们儿一起品评新娘的长相。
婚宴的高潮是在开席喝酒时。男人们难得这么有闲,难得聚在一起,一边喝一边吃,一边说着家事农活、乡村逸事,看到那些有点姿色的妇女,就或荤或素地调侃。那些被调侃的妇女也不是省油的灯,说出的话让男人们哑口无言,无法还嘴。遇上有你喜欢的菜肴,如红烧肉,如炖豆腐,厨师就会自作主张再给端上一碗。村里有因不便行走而没有参加宴席的人,主家就会让他们的家人给捎上一些饭菜。多年不见的亲戚遇到这类喜事肯定要来的,坐在一起张家长李家短地说着积攒了多年的闲话,相互打探各自的家庭情况,很是亲热;有关系不睦的乡邻或是朋友,遇到主家的大喜事,也会前来道喜。当然,主家也会尽释前嫌,像是什么事没发生似的。
通常情况下,乡村的婚宴会选择在腊月里,也只有这时候庄稼人才会闲下来,在外打工的才会从城里返回来,有了人气,才能真正地热闹起来。这样的热闹让主家忙得不亦乐乎,是真正的乐在其中的那种忙,因为这样的忙,会在邻里互助的氛围中得到消解。这样的热闹会消融生活中的磕磕绊绊,让人的心底变得明亮清澈起来;这样的热闹拉近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关系也因此变得更加紧密;这样的热闹让忙碌一年的人们消停下来,自自在在地乐和乐和……乡村婚宴之所以让人怀念和向往,不仅仅是地方菜的乡土味儿,还有那种难得的喜庆、和谐。
————————————————
编辑:青藏线老兵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