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读书——2017年12月课堂片羽(1)

你逃过学吗?有过逃学的想法吗?我小学逃过,中学逃过,大学更不用说了哈哈~~请看《从文自传》,人家是逃学专业的呢~~

还告诉你一个秘密:读《从文自传》,才能很好地理解《湘行散记》。

你逃过学吗

点评孩子们的作文,如果素材平平,完全可以从立意着手琢磨新角度。比如点点同学选择帮助乞讨女孩,从想离开她到帮助她,仅仅一句歌声,转得太快,矛盾冲突不明显。且前面部分对街道和谐场面的描写与商场乞讨女孩的描写心理距离略显遥远,未能很好地利用素材体现矛盾冲突。

矛盾冲突有什么用呢?

几个激情澎湃看完《从文自传》的孩子,你们为什么喜欢看?喜欢看哪些部分呢?

喜欢看他逃学到外面去玩。

很刺激很向往对不对?为什么?

因为大人不允许逃学,逃学违背主流价值,所以沈从文逃学充满新奇和冒险。

这是价值观的矛盾冲突。

好好的丐帮兄弟,原来也有那么些人想过废除现有帮主另起炉灶呢!

这是武侠小说里人性方面的矛盾冲突。

……

矛盾冲突的价值即在于此也,所以说:文学就是困难的克服。

相同的素材,不同的安排组合,给读者的心理感受完全可以做到不一样。

点点同学在离开与帮助之间,着墨激烈的思想斗争,才能增强可读性。

孩子们说很希望像沈从文一样,逃学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我说人家可是因为自己觉得学校的那点东西太简单,你们学校现在学的东西能满足你们的求知欲吗?

再问:他逃学出去都干了些什么?

是的,出去玩,不过出去玩的时候,他对外面的一切都好奇,看铁匠铺打铁,看人家打球,当然也和大人斗蟋蟀,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后来走出家门,面对外面光怪陆离的世界,他开始思考人生。

如果你们想去看外面的世界,从现在开始,模仿沈从文,把你们每天的所见所闻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来,再去跟爸爸妈妈谈,OK?

要做到这一点,请记住:艺术就是让熟悉变得陌生。

为什么喜欢去旅行,很多地方的风景跟我们每天看到的差不了多少啊,因为你认为那个地方是新的。

所以,从现在开始,让周围的世界变得陌生吧!

有孩子说对那个和沈从文斗蟋蟀的大人很有趣。

我给孩子们讲述了那天在伍家岭立交桥下看到的一幕——一个举止如小孩般天真无邪的成人。

你知道标题党吗

(此节无人拍照片喔~~)

作者为什么以“我们看海去”做为标题呢?

因为作者背诵了这首诗。

背诵了这首诗就要拟这个标题吗?既然有关于这首诗,那么就要看看这首诗出现的前前后后都说了些啥?

哦!“哪个是骗子,哪个是贼子,我分也不分不清。就像……”

“我就分不清天空和大海……”

知道啦!知道啦!因为她分不清好人还是坏人……

那我们看看整篇课文是如何体现这个标题寓意的?

孩子们开始找与看海或者与好人坏人相关的描写,一共8处。接着我们一个一个分析,关于标题问题的答案渐渐明晰起来。

分析到最后,妈妈要英子以后写一本关于好人坏人的书。

“不!”“我”反抗妈妈,我要写的是:“我们看海去。”

再精彩不过的点题!

在“我”眼中,那个贼是好人还是坏人呢?

意味深长……

要求孩子们给“兰姨娘”每一节拟小标题,最后一节瀚允拟了“兰姨娘离开”。

我们重点分析这一节爸爸的反应,首先是惊讶,接着不舍,然后难过,最后无奈。

当妈妈说爸爸很吃惊时,爸爸来了一句:“惊么该!”

要孩子们找找前面是不是还有这样的情景。果然是的。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用爸爸这句“惊么该”作为小标题呢?

“驴打滚儿”这样的标题有什么样的寓意呢?

起初孩子们认为是由于宋妈的丈夫黄板儿牙最后一次牵着驴来,那只驴在院子里打滚,把爸爸种的玉簪花踩倒了两三棵。

也有孩子马上反应过来,宋妈买了三个“驴打滚儿”,两个给“我”吃,一个包在手绢里。而这时候,她们是去找宋妈的丫头的。

嗯,这就有了,高潮也在这里,很明显,宋妈对孩子的牵挂是篇章的主线。

另外,黄板牙儿每次来都牵着驴,你们不是说黄板牙儿很无用吗,还要宋妈赚钱给他用?那么作者为什么安排黄板牙儿牵着驴应该有所领悟了吧?

……

“喂!喂!

这儿是高加索山区”

这是在跟谁“喂!喂!”啊?

跟没有在这里的人们报告高加索山区的冬天情况。

如果换一种语气,如“高加索山区的冬天”,你们觉得哪个更好?

当然是第一种。

为什么呢?

第一种有感情!更生动!

嗯,像这样的写法,《森林报》中太多了,看看这篇——祝你钩钩不落空!

把一般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换成了第二人称,亲切又带劲!

用标题抓住读者的内心,成为标题党,离作文成功又进了一步哈哈~

你这样介绍过秋冬季节吗

(此节无人拍照片喔~~)

讲真,国外的很多科普读物,当然还有我们现在读的《森林报》,可读性不是一般地强。

本来枯燥无味的动植物和自然环境描写,维比安基却让我们像读童话,读小说,趣味盎然。

你看看,首先乌鸦“呱呱”地飞来准备吃晚饭——那具马尸。

忽然林子里有叹气声。

乌鸦飞走了。原来一只雕鸮来了,落在马尸上。

雕鸮是什么吃相呢:嘴巴撕着肉,耳朵抖呀抖,白眼皮眨巴眨巴,但马上又飞走了。原来一只狐狸来到马尸前。

咔擦咔擦,狐狸没来得及吃饱,也莫名其妙地跑了,原来一只狼来了。

狼竖起浑身的毛,准备大干一场,结果一声怪叫,吓得狼跌了个屁股蹲儿(润锴表演了这个动作,很到位哈哈)。

原来熊来了。

……接下来,熊吃饱了,走了;

狼来了,吃饱了,走了;

狐狸来了,吃饱了,走了;

雕鸮来了,吃饱了,走了;

乌鸦来了,吃饱了,走了。

这时,天快亮了。

啊!自然界真奇妙,读万卷书,才能行万里路,我真想去俄罗斯看秋冬!

希望孩子们也跟我一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