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山二塔福州富 七巷三坊民居鸣
在中国,除了藏族同胞大都有名无姓外,其他各族人都有姓有名。
《中华姓氏大典》记载的4820个汉族姓氏,其中有1834个姓氏起源于河南。
“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福建人祖宗都在中原。朱熹在现江西、宋慈在河北、郑成功河南、柳永山东……
“门内一条虫,门外一条龙。”一个是指闽字,是一个宠字。到南洋、台湾后经年累月后,便是富商巨贾,显耀在外。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福州人说土话。”因是保留许多中原古音和古代用语。闽南语,据传起源于黄河、洛水流域,那鸟音“南蛮鴃舌”我是一句也听不来的。
“筚路桃弧展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福建方言原是河洛话。泉州那边还有洛阳桥、洛阳路、洛阳街……
“七溜八溜不及福州。”福州眼里福州最好;福州人行南走北,谋生存靠着三把刀:厨师菜刀、裁缝剪刀和理发剃刀。
佛跳墙是福州一道传统名菜,为八大菜系中的闽菜。
福州名人故居只少有林则徐、严复、沈葆祯、林觉民和冰心宅院;
在我等侪心目中有名望英才俊彦:林徽因、林旭、林觉民、陈景润等等;
在此,我将陈振龙、陈经纶这二位福州人单独拎出来说说。明未时,中原大地百姓食不果腹,饥饿限止了人口增长,这对平民父子作了件惠及万民、救苦救难之事,为苍生带来了充饥食物---山芋。山芋原产美洲,1492年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将其带回西班牙,再辗转至菲律宾栽种。1593年5月陈振龙父子不顾西班牙禁令将薯藤绞入吸水绳中,由吕宋渡海带回福州培植成功,由此华厦大地人口有了飞快的增长。陈振龙被为甘薯之父,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人。吴川人林怀兰和虎门人陈益均可享此美誉,他们各自引种,互不关联。
树根长在树杆上是榕树。城中有福山而得名福州,又多生榕树别称榕城,福州人有“三山藏,三山现,三山看不见”的俗谚。“三山现”是于山、乌山、屏山。查阅“三山藏”和“三山看不见”,说是原作者谢肇淛也没有分出来。马三立单口相声——“逗你玩。”
福州有二绝:左有旗山,右有鼓山。
旗山,山势逶迤,翠林招展,怪石嶙峋、洞穴幽静;鼓山,千年古道、长亭崖刻、山秀林媚、禅林圣地。短时巡游,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下面的行脚弃旗山而亲鼓山。
福州马尾船政局是我国近代海军摇篮军舰制造基地。沈葆祯是首任船政大臣,他的死传得怪异诡谲,扑朔迷离,但他是林则徐的外甥兼女婿却是实事。本打算过去转转,由于距市区有近20千米,为能在其它留有宽裕的时间,权衡之后放弃了。
看历史要思考,这好理解!而旅游亦需要思考——不知是谁说的!但我知道男人的心是跟着脚步走的。苏轼好友王巩女婢宇文柔奴曾说:此心安处是我家。
鼓山
4月20,早7:00自福州站乘地铁1号在南门兜转2号线鼓山口出。
鼓山有石似鼓、逢遇大风雨,噼嘭有音响,而出声名。景区以涌泉寺为重点,密布着大小160多个可观览清游山水场子。
鼓山以林山峰石、古刹摩崖、天风海涛、峡谷溪泉为特色的清凉世界。分布:鼓山、鼓岭鳝溪、凤池白云洞和磨溪区五大游览区。在下行脚游涉的只是鼓山景区。
鼓山古道从廨院到涌泉寺古道,始建于1233年,全程3.5公里,有石阶1500多级。途经“七亭七里路。”第一至第七亭:东际亭、石门亭、乘云亭、半山亭、茶亭、松关亭、更衣亭,约每里一亭。当年,时任省长的习在工作之余常登山健身。
“地出灵泉润海表,天生石鼓镇闽中。”本主自鼓山西门四柱三门混凝土牌坊后“下院”起步,穿“闽山第一”(朱熹墨)五脊鹊尾顶门亭-----“东际亭”,走几步是“祝圣万年山”碑亭,一座六垂花柱高翘角彩绘四柱亭,角鱼、悬鱼木挂件也别于其它凉亭风貌。稍作逗留打量,接着,迈着轻松的步子沿着并不陡峭的古道,向上蟠曲而行。
鼓山古径现多为不规则石块按形就势铺筑,洋灰溜缝,宽约两米余,应是近年政府便民所为。由于踏坡平缓,山道两侧密林荫郁,实为民众闲暇锻炼、康养、消食、散淡的好天地。
“云程发轫”是题刻在山坡斜面上的清代福州知府李拔励志之书。一语二关,登山和事业,千里之程始于足下之意。过了这片石刻,踏上几级石阶,迎面左面是座修筑时间不长的六角攒尖顶“佛荫亭。”如今的“观瀑亭”就是原“石门亭。”几天无雨,这片垂水想必没有咆哮之势,没得看。接续朝前,“乘云亭”说是周遭怪石错杂,常有云雾迷漫缥缈,故得此名,而我站立其中却是风淡云轻,山光日丽。
走过“乘云亭”已是上昼九时,阳光透过枝叶,将温情洒落在山间道头,气温明显上升,体中已有汗水,脚步比先前有些迟缓了。
承继跨过“天风吹梦”等数十块摩崖和“小鼓石”,相仍,就临近了那座朱红漆面、八柱三开歇山顶亭屋,因有两块上尖下方如玉中珪璋又名“合珪亭(半山亭)。”行人至此,眼前亭顶榕须婆娑、枝叶扶苏,一阵凉意油然心起。
大汗淋漓,腿脚疲乏。赓续向上,来至第五座“茶亭”跟前。茶亭昔为闽王王审知御用茶园,今改为祀奉观音大士的“圆通庵。”“欲罢不能”石刻激励下,站在了“眺望台”边,稍作喘息,继步来在“十八景公园”门前。
据说十八景公园,峰高谷深、洞幽石奇,刻石游龙,天工人造物景,由人创意出达摩十八景。为时间计,只能弃离,沿续向主题“涌泉寺”奔去。
后续的山道是山腰间横向的路,平坦而宽直,在“勿息半途”、“高山仰止”、“一笔龙”、“天地正气”“忠孝廉节”、“心静意空”等崖刻伴同下,相识了“万寿塔”形意、就在“更衣亭”下拴马石上系好“假马”,立脚享受清风凉意了。于轻快的步履和和悦心境中顺步逾越了第七座“松关亭”,举目前视就是“涌泉寺”了。
涌泉寺
涌泉寺 沿海数省,好佛信香,对外客来访却索要“人事。”菩萨只好香火,好钱的是俗人。花上40青蚨,便步入了千年古刹。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我是默颂禅宗要义移步来到这块闽地第一法门的。
涌泉寺分两块,一是涌泉寺,二是灵源深处。“净地何须扫,空门不用关。”涌泉寺山门有抱对有些意境,我自“鼓石名山”牌坊起,擦过“驻锡亭”进“无尽石门”、“万福来朝”和“海天砥柱”牌坊,走在一条“S”形红墙巷道。甬道两侧置放着丈许高的“十八罗汉塔。”
高大蓬勃浓荫的香樟下,从“廻龙阁”、“岁寒寮”和“放生池”中过身,我从侧门走进“灵源深处”谷中谷。在“灵源洞”、“灵源亭”边上却未寻到“龙头泉”,信步过“国师岩”、“仁知石门”、“江风山月”、“望云遥祝”岩刻,止步于内中置放朱熹自画像青石雕的“水云亭”,再返回拜访“涌泉寺。”
“灵源深处”是条自“灵源洞”始,经地壳运动雨水冲刷而形成宽深各为3、10米的谷罅,且沟壁怪石嵯峨,而局部石块却面部平整。故此,自宋以来,好文喜墨者蜂至,游览观光,开笔搜句,摩石刻文,集多成群,名声鹊起,誉为东南碑林,计有200多段,其中蔡襄的“忘归石”、施无长的“喝水岩”和朱熹“寿”名声最响。
“进山不见寺,进寺不见山。”涌泉寺是禅宗重要法脉,闽刹之冠,全国重点庙寺。悬于山门上“涌泉寺”泥金匾额是康熙书。天王殿前院墙下有一口一米见方的水池,有石碑镂泐“罗汉泉”三字。因此泉水涌出曾救活了唐时灵峤禅师,涌泉寺得名于此。寺中有殿堂25座,明清风貌,依山而筑,层层梯建;寺庙南偏西向,主体中轴对称,由行廊连接各大主殿。
涌泉寺有陶塔、雕版、血经“三宝”和铁树、铁锅、铁丝木“三铁”,用俗人说法都价值连城。两尊陶土釉面宋塔,高7米、八角九层,上塑佛像1038尊,国中稀有之物;藏经阁有佛经雕版万块;有历代高僧剌指抄写的血经书657册;在方丈室边有棵铁树,据说是闽王王审知等所植,照此算来已有1200年;大雄宝殿中有一铁丝木供桌遇火不燃、入水不濡、遇阴则潮;铁锅口径1.67米深0.8米,可放水1吨煮5包大米,供千人信用。
敬赏寺庙、朝山随喜,当是信士行客稀少、时值晨夕最佳。尔时,万赖俱寂、和光柔美;聆听,梵铃馨声,诵经呗唱;目视,香雾幡幢,法相庄严;众生,合十双掌、改过迁善。或当轻步徐来,或盘坐入定,心凝形释,去念弃虑,虚极静笃,五蕴皆空。“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可我还是一颗浮躁的心,眼里是尘世的物形美丑,意中仍旧油盐酱醋,口里匝巴的是酸甜苦辣。真仍,孺子不可教也!
匆匆是感受,细细是考究。涌泉寺我也仅仅随外回廊一圈,也怕一身汗气俗味扰动了佛殿的清静和肃穆,澄怀味象,虔诚远观。当为,沐浴法雨,既而,知味而退。除陶塔外其它“二宝”和“三铁”我还是从网络中见识到的。
11:30人乏脚酸,汗漉漉。一直担心下山步途,好在几经打听,寺南有景区下山车。
10元再返回鼓山景区西门地铁口,二号线复在南门兜下,找寻乌塔公园石塔寺、林则徐故居和三街七巷。
福州市内有三山两塔,我仅涉足转悠了乌山公园中石塔和石塔寺。尽管于山、屏山和白塔定光塔相距乌山石塔相近(当时没搞清),也只能是“有空再来看你!”
于乌山我也仅参观巡看了石塔或称乌塔、崇妙保圣坚牢塔和石塔寺。
石塔和石塔寺
石塔和石塔寺,石塔因石发黑别名乌塔,原为唐时“净光塔。”塔八角七层,通高35米,每层塔壁均有浮雕佛像,共46尊,每层叠涩出檐,可登。一层东面佛龛边有“1957年重修”和“礼塔、绕塔功德”牌。塔墀东南墙的一碑亭。
石塔寺大殿供奉的是地藏菩萨,旁边墙壁四周是金壁辉煌的千尊佛像。后院上殿楣上两个字“法窯”(窯=窑)(佛寺之意)。这后院确是个善境妙处,四合院结构,坐北向南,东西走廊,四角立盘龙石柱,门窗槅板均木为原色,倒座是“园通”厅,法窯殿外墙做成博古架形式,莳花养鱼,静谧而温润,涵濡又幽雅,闹市的园林、敛性的心斋。
乌山公园向西,只少还有邓拓故居、第一山、天篁岭、乌山历史风景中关帝庙和独木成林等景区。
乌山公园左近是福州著名的“冠亚美食街”,于是随意找了家小铺面,骨头汤加菜蛋炒饭,味美食料足,补充好了能量。下站和下下站林则徐公祠和三街七巷。
林则徐公祠
林则徐公祠 距离乌山公园也就几百米,在一名自称性好外游的当地老伯详细指点下,一直一折便就走到鼓楼区澳门路16号——“林则徐纪念馆”赭红色两石拱门高墙下。
林则徐祠有多个称号,面积3000平,整体呈江南园林风格。御碑亭为方形,内陈列3座御赐石碑,成品字形,亭前院中有四门铸铁炮、一口老井和一棵高大榕树;树德堂正中是林则徐塑像;树德堂的西面为南北花厅,厅的西面的两层曲尺楼原为林家子弟读书的地方;竹柏轩为一古式双层楼阁。
本主曾于2017年11月造访过东莞的“林则徐销烟池旧址”和“虎门威远炮台”遗址。现今站在林公祠中思绪千百,却又困于表达。林公应介于顽固派和洋务派之间,是能够既看清朝廷腐朽颓败、难以为继,又能分辨出洋务派急功近利,难堪大任,是“争眼看世界”的明眼人,不愧为“中兴宗衮”、“左岸伟人”。
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 是福州住宅的缩影,紧贴着林则徐公祠,过“澳门桥”便是。坊巷以南北向的南后街为轴线,坊在西,巷为东的格局,占地约40顷。
三坊为三条街道:衣锦坊取王益祥致仕衣锦还乡之意:文儒坊因宋儒祭酒郑穆居住于此得名和光禄坊是念怀宋代光禄卿程师孟而取名。
七巷者即:杨桥巷、郎官巷、宫巷此巷有林则徐后代住宅、塔巷内中有育王塔院、黄巷是南迁黄姓多居于此并建黄楼、安民巷说是黄巢入闽巾安民贴有关、吉庇巷。
三坊七巷发轫于晋形成于唐,至明清达鼎盛。街衢巷陌,比屋连甍,乌墙黛瓦,风貌基本延继。千年过往,在此居住名人有四百多位。有衣锦坊水榭戏台、欧阳氏民居;文儒坊陈氏民居;杨桥巷17号林觉民故居、后是冰心故居、再后是林徽因父亲林长民故居;郞官巷严复故居、二梅书屋;黄巷小黄楼;官巷26号沈葆桢故居、林氏民居等等。
此下,三坊七巷只剩下二坊五巷。街头巷尾眼下还保留有许多明清时代建筑的古老宅院,独具风雅,古色古香。也增其旧制,修旧如旧,井里交通,沿街的摊铺门面,人烟市肆,服饰奶茶,艺廊小吃,有了浓浓的烟火气和更浓的商业味。
现今的三坊七巷整齐规制,排列有序,开朗明阔,形同以南后街为脊的鱼骨屋梁。出林公祠我自南朝北倘佯在南后街上,在如此密匝的街衢中,我只能是沿主街左顾右盼,观看浏览是相依的门面及其题匾,时而随大流人群涉足某个里弄。
从吉庇巷光禄坊与南后口向北开始,顺次看过“顺鑫典当行”、“严复墨翰馆”、步入“泔液镜”旧址(丰井营巷)、临面官巷牌坊门、注目“文儒坊”白色高大的拱门、透过“安民巷”石牌坊能窥见到不深的巷道,现观清水墙面的“博览院”门前明代两只石狮,形像别样而奇异;“沐心阁”从其门对判得是一尼庵,站在在那低矮的石质门框前,本主只可见到门厅宛如照壁一尊玉观音像;再挪动几步有一窄窄的长巷,深入其中是一处“都市禅院”所在。禅院小微,却骨骼清奇,庄严恬淡。“衣锦坊”是座青砖拱形巷门,“水榭戏台”在躲在巷弄之中;几乎是没停脚,转身来在“黄巷”那双柱石质牌坊前,其中为一眼难得望穿的巷道。“七巷三坊记旧游,晚凉声唱卖花柔。紫菱丹荔黄皮果,一路香风引酒楼。”南后街中有一堵白墙,墙前植竹,有旧时先生为客操笔鱼雁雕塑,墙面有一圆形水墨上加实物的立体画,闹市中的清雅化境,遣性陶情。黄巷北面隔壁是“塔巷”,巷门牌坊门楼上的那座七层窣堵波,小巧而灵秀,成了无言的标示。“国师苑”是在两扇有着闽南建筑特色“几字形”马鞍墙(风火墙)里边,至于为么称“国师苑”没去细究;最后一个巷道是“郎官巷”,深入其中见有“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拜访了曾任过安庆师范学堂校长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故居”,福建人会馆---祭祀林默娘“天后宫”,“福州建宁公馆”等等诸多旧址新宅。“郎官巷”对面、南后街北门牌坊西面是林觉民、冰心和林徽音相继居住的故宅——“林觉民冰心故居”。林谢故居面对杨桥路,杨桥上有座“双抛桥”,传说这里曾发生过邱郎与何小驵的凄美爱情故事。我没去找那座桥和桥边的连理树(榕树),倒是看到在“挹清亭”和街中一排南北向二层黑色木质吊楼。这排楼长约几十米,一层无墙,东西面设美人靠供游客歇脚,二层为浅浮雕隔板做栏板,游客要居上眺望街景。
马不停蹄,稍作歇息,便乘1号线赶到福州站,速将忙乱中购买的福州南站到泉州的票改为福州站始发。G 2045,16:36——17:53。
晚住泉州锦江连锁(开元寺边)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