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水古浮桥【南行记】

贡水古浮桥【南行记】

赣州古浮桥,学名叫惠民桥。浮桥长约400米,连接贡江的两端,由100多只小舟板并束之以缆绳相连而成,始建于宋乾道年间(1163—1173),已有800多年历史。

整座浮桥分为33组,用缆绳把它们连接起来,然后用钢缆、铁锚固定在江面之上。过去赣江水运繁忙的时候,每天早上9:00和下午4:00都要开启一次,让船只通过。

         2018年3月21日,赣州东津桥被列入第六批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年,客家先民溯赣江而上,冲破十八滩的阻隔,就是在此弃舟登岸,定居于赣南大地,成为客家人,然后再迁徙到闽西和粤东。因此,纪念坛选址于此意义不言而喻。纪念坛半径12.5米,基座借鉴北京地坛的建筑形式,寓意客家人的根在中原。地坛这一建筑形式,旧时在地方州县为社稷坛。客家的传统社会,系典型的农耕社会,借用这一形式,体现了客家人以农为本的特色。基座分为三层,象征着客家民系形成的三个阶段,即形成于赣南,发展于闽西,成熟于粤东。基座的五级踏步则象征着客家人五次大迁徙。

在纪念坛的第三层基座上,安放一只高达5米的三足大铜鼎,象征客家人以一种成熟的文化形态,扎根在赣、闽、粤三省相毗邻的大地之上。在纪念坛上安置铜鼎,一则有定鼎这意;二则铜鼎三足,寓意客家人的大本营立足于赣闽粤三省;三则铜鼎为古代祭祀重器,并有插置香烛的实用功能,同时还可将纪念文字铭铸在鼎身上。纪念坛平面上被均分为三个面,分别代表赣南、闽西、粤东,寓意三地在历史上对客家文化的贡献不分伯仲,在当今客家社会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有关资料取自网络                              摄影于2021年1月

(0)

相关推荐

  • 客家人迁徙了上千年,却语言不变人才辈出,其向心力为何这么强?

    客家人的说法是客寄他乡,前辈的不易,要珍惜自己的文化和族辈,把自己的文化传承下去.客家文化是古中国文化相对保留较好的,但缺少文字,都是通过家族,一代传一代,也可能受到当地土族文化的改造,但还是保留较为 ...

  • 赣州古浮桥,已经在贡江上横亘了800多年

    赣州古浮桥,学名叫惠民桥.浮桥长约400米,连接贡江的两端,由100多只小舟板并束之以缆绳相连而成,始建于宋乾道年间(1163-1173),已有800多年历史. 整座浮桥分为33组,用缆绳把它们连接起 ...

  • 云南行记:昆明访古下篇——闹市之中古意浓

    官渡古镇 来官渡古镇之前,并没有做太多功课.因为来这里的目的很明确:去看妙湛寺金刚塔,去品尝眼镜粑粑,最后穿过古镇去不远处的云南省博物馆. 除了得到预料之中的满足外,没想到,在这里还有意外的惊喜. 提 ...

  • 野 水:吃肉记

    吃肉记 文|野水 这几年每逢春节,妻子都要做几个蒸碗.大肉片子或者方块肉,红辣椒葱姜蒜各类大料提味,放在不上釉的土碗里蒸熟,放进冰箱,等待年上的客人或者全家人吃.其实,这都是做给我的,家里的两个小资产 ...

  • 119李商隐七律《水斋》读记

    李商隐七律<水斋>读记 (小河西) 水斋 多病欣依有道邦,南塘宴起想秋江. 卷帘飞燕还拂水,开户暗虫犹打窗. 更阅前题已披卷,仍斟昨夜未开缸. 谁人为报故交道,莫惜鲤鱼时一双. 唐开成四年 ...

  • 古风水古法《造葬风水》还原先民民俗风水文化

    古风水古法《造葬风水》还原先民民俗风水文化

  • 南行记(八)温汤周边:南惹村——相遇所有的美好

    与水口村和樟树庙相比,#南惹村#要远一些,按导航走22公里. 从温汤镇出发,走通向#宜春#市区的明月大道5公里后,转入531省道.江西的省道非常值得称赞,黑亮.平坦.细腻的路面,配上黄色和白色的行道线 ...

  • F16杜甫五律《过南邻朱山人水亭》读记

    杜甫五律<过南邻朱山人水亭>读记 (小河西) 过南邻朱山人水亭 相近竹参差,相过人不知. 幽花欹满树,小水细通池. 归客村非远,残樽席更移. 看君多道气,从此数追随. 杜甫草堂南侧有一邻居 ...

  • 江南行记,重温在姑苏的旧时光

    作者/ 衣宽不悔为伊憔悴米希雅 苏州园林多达60多处,有拙政园.留园.怡园.网师园,从表及里,精致如一,无论是富甲申士的大型私家园林,还是平民百姓的住宅小院. 最喜欢沈三白书中所记的沧浪亭.那是沈三白 ...

  • 走进太行山深处苇水古石村

         山西省长治石城镇苇水古村坐落在太行山深处,它紧邻河北及河南三省交界处,该村四面环山,依势而建,是一个有上千年历史的古石村落,由于它深居太行山深处很少被外界人知道.该村的民宅建筑绝大部分采用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