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匈奴真和韩国一些人有关系?这位韩国前总统曾来山东认祖
这个匈奴王不但信佛还尊儒,让匈奴孩子学习汉语,彻底了融入汉族
1.卢庄村
卢泰愚,朝鲜族,出生于韩国大邱,第6任韩国总统。据说,他的姓氏来自于唐代中国的归化姓氏——交河卢氏。
交河在今中国新疆吐鲁番,交河故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得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也是我国保存两千多年最完整的都市遗迹,唐西域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最早就设在交河故城。在后来的史书里,这个地方大多数时候被称为高昌,为唐时西域一个由汉人建立起的佛教政权,亦为古代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至今,高昌作为地名,仍是隶属于吐鲁番市的一个区。
汉通西域之前,这里生活着古老的车师民族,文明程度较高,有城邦、种五谷,据传,其国人属印欧人种,操焉耆─龟兹语。《汉书·西域传》将其与楼兰并提,《史记》记载,汉武帝时期,赵破奴率领属国骑兵700多人不但虏获楼兰王,还攻灭了姑师国。
此后,汉代至南北朝时期活跃于中国西北的少数民族卢水胡,在这一带地有分布。这个民族族源复杂,既有匈奴、月氏的成分,又在民族演进中吸收了羯族、氐羌乃至汉族等部族,因而兼具白种人和黄种人的特征。
卢水胡核心成分被认为是源自商代的卢方,是以今甘肃平凉崆峒山为根据地的部落方国。分为三大部:泾渭流域的安定卢水胡,河西走廊的临松卢水胡和河湟谷地的湟中卢水胡。平凉是卢水胡的发源地,因其境内有卢水(又名泸水)向东南流入泾河,自古便是羌戎杂居的半农半牧地带。
秦人,曾是为商朝戍边西陲的勇士,征服西戎部落后,他们大多数留在故地,而跟随他们征战西戎部落的一分部卢人则被迁移到了今山东济南一带。如此,周代中原地区便有了一个以我们今天说的少数民族部落迁徙而得的名称——卢国,成为今天卢姓的一个重要来源。
2000年,卢泰愚偕夫人、女儿来到山东省长清卢庄村(济南),这个卢氏先祖最初落户的地方,在那里祭扫了卢王墓,并植下了纪念树。卢泰愚的祖先据说是唐末中原卢氏族人渡海迁往朝鲜的一个分支,始祖卢恕曾任高丽王朝将军,但及至卢泰愚,已成为普通农民家庭。
2. 骆驼城
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唐。位于张掖市高台县骆驼城乡永胜村西3公里处。坐北向南,平面呈长方形,面积29.92万平方米。城垣为黄土夯筑,墙基宽6米,残高7米。分为南、北两城。
这里曾是1600年前沮渠蒙逊建立北凉国的发祥地。
沮渠蒙逊,我们今天的史料里给他的民族成分是匈奴,其本人为供奉基本与汉高祖刘邦在一个时间段里统一中国北方的匈奴冒顿单于。但沮渠蒙逊或多或少有些错认祖宗的意思,而史料们的表述多少有些有些不严谨甚至不准确。
从东汉开始,没有被迁徙继续留在原地的卢水胡作为雇佣军曾多次出征西域和匈奴,镇压各地起义,是汉代河西士兵的重要来源。他们骁勇善战,作为雇佣军活跃于东汉至南北朝长达四、五百年的历史中,最辉煌的时期是以北凉的建立为标志的。
沮渠蒙逊(368年-433年),临松卢水(今甘肃张掖)人,即卢水胡人。但要用匈奴族这一概念说明他的民族成分显然是不合适的,匈奴对其治下的其他少数民族而言,应该是一个政权的名称。
敬香拜祖,卢泰愚也许没有想到,他祖上的卢水胡人会与骆驼城、沮渠蒙逊以及北凉国有关千丝万缕的关联。
3.天梯山
2018年,首都师范大学考古系教授宁强武威市天梯山石窟寺考察时,发现一尊约5米多高的站立佛像。佛像双腿并立,右臂斜下垂,左臂抬起(已残),身体两侧有袈裟长袖残痕。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佛像的乳房突出,明显是成年妇女的形体特征。
据古文献记载,沮渠蒙逊迁都威武后,曾在天梯山山崖“为母造丈六石像”,宁强认为,天梯山石窟寺发现的这尊佛像与古代文献相吻合,且带有明显女性身体特征,正是北凉王沮渠蒙逊为其母祈福所造的“丈六石像”。
沮渠蒙逊一生不但崇佛,还特别推崇孝道,他还是一位尊师重教的国王。公元417年,他在武威“起游林堂于内苑,图列古圣贤之像”,不但常宴群臣于堂,还经常在堂内与群臣谈论儒家经传。不但颁布《求贤令》,在全北凉境内招贤纳士,还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创办学校。
沮渠蒙逊的这些举措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就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一时北凉境内人才济济,文化出现了繁荣景象。而在学校尊儒的读书声里,卢水胡这群生活在祖国西北的族群在活跃了四、五百年之后于南北朝时期渐渐融入了汉族之中,与之同时改用汉姓并学汉语及经书的还有河西走廊的氐、羌、氐、羯等民族。
历史上所谓的匈奴人就这样在读书声里更加亲近了汉人,如此,河西走廊这个狭长的地带也成了一个中国民族融合的走廊。(文/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