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威将军张子明的出生年月与籍贯
贾玉民
秦腔戏曲中有一出极为著名的剧目,叫《张子明表八杰》,或称《表八杰》,说的是元代末年,太祖朱元璋率军转战江西,与陈友谅争夺地盘。得知其前线将领赵德胜和军师朱文正(朱元璋的侄子)在夺得南昌城后被陈友谅军反包围,遂指派部将张子明前往南昌安定军心,并承诺尽快增援。张子明途中不幸被陈友谅军抓获。陈友谅劝其投降,张子明佯装同意,但声称必须在见到军师朱文正后投降,陈友谅默许之。于是将张子明带到南昌城下,张看见站在城头的军师朱文正,大声喊道:主上(朱元璋)命令大家坚守城池,援军很快就会到的!说完触墙而死。
清张廷玉撰《明史》,在《列传》中对张子明上述史迹有过两处更为详尽的官方记载,其细节表述与戏曲情节虽有一定出入,但基本脉络仍是大致吻合的。原文如下:
张子明者,领兵千户也。洪都围久,内外隔绝,朱文正遣子明告急于应天。以东湖小渔舟从水关潜出,夜行昼止,半月始得达。太祖问友谅兵势。对曰:兵虽盛,战斗死者不少。今江水日涸,贼巨舰将不利。援至可破也。太祖谓子明:归语而帅:坚守一月,吾自取之。还至湖口,为友谅所获。令诱城中降,子明佯诺。至城下,大呼:我张大舍。已见主上,令诸公坚守,救且至!贼怒,攒槊杀之。
张子明,明太祖后冀统军元帅赵德胜部将,才略雄迈,智力过人,临敌骁勇,所向皆捷。友谅大举兵围南昌,德胜率部数千背城而战,射杀其将,敌大沮。明日复合,环城数匝,朱文正遣子明告急于应天。子明从东湖小渔舟由水关潜出,夜行昼止,半月始得达。太祖闻报,令张子明即刻动身返回洪都:归语而帅,坚守半月,吾自取之。子明奉旨还至湖口,为友谅所获,令诱城中降,子明佯诺,至城下,大呼:我张大舍已见主上,令诸公坚守,救且至。贼怒,攒槊杀之。
《明史》为清代官方正史,张廷玉(1672—1755)是雍正(1722—1735)时代地位极为显赫的宫廷要员和御用学者,作为《明史》主撰,其掌握的史料,应该是比较可信的:1.张子明是后翼统军元帅赵德胜的部将,其军中职衔是卫所千户,级别相当于今天的营职军官;2.张子明死于1363年(元至正二十三年),其悲壮事迹当时即为人所传扬;3.张子明死后被朱元璋下旨追封为忠节候,其明威将军的荣誉职衔也是死后被追加的,级别大约不低于正四品。4.《明史·列传》对张子明的出生年月和籍贯未做任何文字交代。而且,查阅其他相关史料,这个问题在所有官方文献中都语焉不详。
那么张子明的出生年月和籍贯,有没有可能被搞清、被破解、被重新认定呢?
先说张子明的出生年月。
《明史·列传》明确记载,张子明是明代后翼统军元帅赵德胜的部将之一。赵德胜是安徽凤阳人,初任元朝义兵将领,后投降朱元璋,因战功卓著被擢升为后翼统军元帅。依据元明军职世袭制度,张子明一开始也当在元朝义兵中任军职,后随赵德胜一起投降朱元璋。但他与赵德胜之间在军阶上有较大差异,年龄上也应该有一定距离,或至少不会比赵德胜年龄更大。我们知道,赵德胜是1325年(元泰定二年)生人,1354年 (元至正十三年)率军投降朱元璋时年仅29岁。1360年 (元至正二十年)升任后翼统军元帅时35岁。1363年 (元至正二十三年)6月在南昌(时称洪都)保卫战中被敌弓弩射杀时39岁。而张子明比赵德胜还要早牺牲两个多月,其殉难时年龄应该不会大于39岁。假如我们按他俩在军阶上相差四级来推断其年龄也相差四岁,那么张子明的出生年月应该不会早于1329年(元天历二年),1363年 (元至正二十三年)4月牺牲时年龄尚不足35岁。
再说张子明的籍贯。
20世纪70年代末,曾有地域文化学者张忠先生在其家乡甘肃成县红川镇进行文物遗存走访时,意外发现一通镌刻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五月的青石墓碑,上镌有明封明威将军始祖张公神道碑等字样及下款。当地张氏家族后裔解释说,此碑原安放在镇中一座过街楼上,那是张氏家族于清末民初兴建的一处专门用来供奉将军神道碑的建筑,人称爷殿楼。后因社会动乱,爷殿楼年久失修逐渐倒塌,石碑就被埋在废墟泥土中无人问津了。张忠先生仔细看完神道碑文后,将其抄录一份回家查阅文献资料悉心研究推敲,认为有明一代被皇家追封为明威将军谥号的军人,除张子明外再无第二者。那么,甘肃成县红川镇,应该就是明威将军张子明的祖籍地。张忠先生的这个推断,我认为极富学术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