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山海情》的力量
导读
连日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策划组织指导,正午阳光出品的“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电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剧目《山海情》,在浙江卫视、北京卫视、东方卫视、东南卫视、宁夏卫视“五星”黄金档开播,深圳卫视黄金档跟播,并于腾讯视频、优酷、爱奇艺三家网络平台播出。该剧真挚真情真实展现脱贫攻坚伟大事业震撼人心的力量,才播出8集,已在2021主旋律剧集大年开年之际搅动收视热潮。
《山海情》讲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宁夏西海固的移民们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号召下,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攻坚克难,通过劳动创造价值、通过奋斗创造幸福,将黄沙弥漫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该剧以个体命运折射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用温情而细腻的笔触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朴素追求串起个人成长与困惑、观念碰撞与利益平衡、命运与抉择、信仰与情感,成功带领观众“进入”剧中,共情扶贫攻坚中的艰苦卓绝和人间真情。该剧风格真挚、朴实、接地气,做到了将宏大主题、精神传递与浓郁风土人情的无缝融合,在荧幕上绘制出扶贫路上鲜活生动的时代图谱,以鲜明的创作特色和倾注匠心的艺术表达“破壁”主旋律剧。我们总结《山海情》有这样几个艺术特色。
第一,冲破扶贫剧“套路”,真实还原艰辛辉煌扶贫路鲜活人物形象
“土气”“霸气”的基层干部。近年来特别是2020年以来,扶贫剧在电视荧屏唱响时代主旋律,其中很多感人至深的艺术精品,但也还存在某些同质化问题,比如基层扶贫干部们基本都是高风亮节、身先士卒,对于乡亲们的刻画也趋于脸谱化。看多了观众就产生了“审美疲劳”,对主旋律内容创作产生疑虑。而《山海情》却舍得付出一份比山高、比海阔的情义礼赞这些勇敢走出贫困的人们,带领观众感受他们内心深处的波涛汹涌,感受他们带给世界的温暖。有专家评价说,该剧“没有领导讲话、没有微服私访,干部也不是程序化的‘干部样’,这个扶贫剧有点儿反套路的诚意!” 比如电视剧一开场,就以反套路的方式“生猛”开篇。海吉县吊庄移民办公室里,脾气火爆的杨县长(闫妮饰)正因为一批移民从玉泉营逃回涌泉村的事情,大声训斥着办事“不利”的张树成主任。再加上镜头中人物黑红的脸庞、蓝灰的装扮、朴素的发型、简洁近乎萧条的办公室、外景里暴土扬尘的风沙等高度还原年代感和地域性的细节,让观众直呼大有身临其境之感。杨县长与以往扶贫剧中“如沐春风”式的干部形象形成的强烈反差,“震”到了不少观众,第一时间就让观众嗅到了“不一样”的味道。该剧在开篇就把基调立稳了:此扶贫剧非彼扶贫剧。凛冽的力量感一开头就已经让人放不下。
全剧飚方言和高浓度“金句”输出。“方言”使用也是《山海情》的重要人设之一。“五星”同播中,宁夏卫视、东南卫视及跟播的深圳卫视播放了西北和福建方言原声版,浙江卫视、北京卫视、东方卫视播放普通话配音版,腾讯视频、优酷、爱奇艺三个网络视频则同时上线了两个版。“西北话一出,马上就有内味儿了。”很多看过原声版的观众对剧中主演们的西北方言称赞有加,“不知道的还以为所有演员都是当地人呢”。语言上的选择让《山海情》更接地气,更快地走进观众心里,“全程方言演出,感觉自己不是在看戏,恍惚间我就是涌泉村村民”。当然,普通话配音版本的存在,也让观众感受到了该剧贴近更广阔的人群,适配更多观看场景的努力。
该剧演员们基本都是用西北方言和福建方言进行表演,这不是为了搞笑猎奇,而是创作团队为了更真实还原扶贫工作的艰辛而进行的一个“走心”创作。他们在创作初期调研走访过程中,捕捉到一个90年代福建对口帮扶宁夏的有趣细节:福建人来以后听不懂当地话,当地人听不懂福建话,所以他们一开始首先要过语言关。当他们去了西海固以后,觉得当地干部群众的性格、喜怒哀乐更适合用方言表达。考虑到剧情需要,再加上方言的运用能展现浓郁又深厚的地域文化,丰富人物形象,帮助观众入戏,所以《山海情》坚持用了方言,也启用了大量西北籍演员。导演孔笙自豪地说,“大家有机会有时间一定看一看方言版,它是原滋原味的,是接了我们的心、接了我们地气的一个版本!”
随着快节奏且笑泪并存的剧情发展,高浓度的西北“金句”也从个性鲜明、张力十足的人物口中频频输出,让这部扶贫剧有了更浓的“扶志”“扶智”意味。就像网友们分享的,剧中“‘天天谈未来,未来可不就是还没来嘛!那不就是一个梦嘛!’” “‘未来就是还没有来么,啥时候能来,谁又能知道呢!’这些话一针见血,戳痛我了!”“贫穷真的限制了人们的想象力!”“‘有奔头就不算苦,没奔头才是真的苦。’老支书这句话是要和我们看剧的干饭人共勉的!”深刻的台词不一定要“文绉绉”,要戳到心里才让人忘不掉。《山海情》做到了。
第二,自带史诗加成,深情致敬脱贫攻坚征程中的奋进者
打造“塞上江南”,是剧中扶贫干部给当地群众描绘的一个美丽的梦。可面对当地极度贫瘠、严重缺水、四季飞沙走石的土地,要真正成为“塞上江南”,还要靠勤劳的双手、坚定的毅力、智慧的大脑以及一颗颗激情澎湃的心去创造!
剧中主人公马得福(黄轩 饰)就是“塞上江南”之梦的打造者。这位从农校刚刚毕业的年轻人分配的第一项工作任务就是追回家乡涌泉村里“逃跑”的吊庄户。“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蚊子都能把人给吃了”“饿得直吐酸水”……村民们这些拒绝移民搬迁的理由真实存在,让观众感受到这项工作的艰难,直呼“心疼”年轻的马得福。“我真的要向这些兢兢业业的基层扶贫干部致敬”,马得福的扮演者黄轩感慨说。从苦口婆心劝返吊庄户、帮助村民完成“吊庄移民”工作,到蹲守供电所软磨硬泡给移民村通电,到不得已冲进会场争取给移民村干涸的麦田浇水,再到东西协作扶贫政策出台后,鼓励村里姑娘到福建务工、带领村民们学习种植蘑菇……为了早日兑现那句“塞上江南”的承诺,马得福的道路走得艰难而坚定。他永远面对一个又一个困难,永远在为别人解决问题,什么事都得管,什么苦都得往自己的肚子里咽,平和沉静的外表下不断散发出巨大的能量,带领着人们打造属于自己的“塞上江南”。
这样纯粹、坚韧、一心扑在脱贫致富工作上的人物形象,正是史诗般的脱贫攻坚大决战中很多基层扶贫干部的缩影,值得所有人为之鼓掌,向他们致敬。《山海情》自带史诗加成,并做到了尊重人物,尊重真实历史,是一曲讴歌时代、讴歌奋进者的壮阔乐章。
第三,“硬核”内容“软着陆”,在细微处中展现艺术功力
宏大的脱贫攻坚和对口支援主题,如何铺陈叙事?《山海情》选择“用细节讲故事”,让“硬核”内容实现“软着陆”。
巧用冲突。冲突是钓住观众的钩子。《山海情》第一幕就埋下一个戏剧冲突:涌泉村一夜之间从政府安排的移民地点玉泉营跑回来七户人家。大学刚毕业的马得福被借调到吊庄站帮忙,他的任务就是把村里的人追回去。跑回来的人七嘴八舌:“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大风三六九,小风天天有。”“把咱这伙人,吊到那去干啥去了,就是给蚊子改善伙食去了。”顺口的方言,生动的表情,这冲突就显得颇接地气。紧接着,编剧又安排了几个戏剧冲突:麦苗、马得宝等一群年轻人离家出走外出谋生,李水花(热依扎 饰)婆家上门逼婚,村部里代理村主任马喊水(张嘉益 饰)跟村民、村民跟逼婚者吵成一团,马喊水用大喇叭喊小儿子马得宝回来,整个场面闹闹哄哄,情节活了起来。
释放温情。剧情细节除了充分展现西北人民的粗犷与豪情,也将更多的细腻与柔情呈现给了观众。比如李水花身上展现的刚柔并济的女性力量,看似个性顽劣的马得宝为了给父亲和哥哥分忧,独自闯荡新疆寻找表弟尕娃,等等,都很能打动观众。这是剧中“烟火气”的关键,更是现实生活中真实扶贫工作里不可或缺的部分。《山海情》正是通过深挖角色和生活的多面性,更多维、更接地气地讲述这片戈壁上宏大而温情的脱贫攻坚故事。
表演看不到“表演”。《山海情》是全明星阵容出演,但观众们评论说,“演员都像从土里长出来的一样!”“看《山海情》真的会给人一种震撼感,而这种震撼感来自电视剧的用心和演员表演的用心!”“演员精湛的表演已看不到‘表演’”,他们与剧情融为一体。几乎所有的剧中人物脸上都带着“高原红”,无论穿制服或者布衣,每个人都灰头土脸,面部带着明显的风沙灼伤,让人可以自然联想到西北的漫天黄沙,非常真实地还原了西海固的真实情况。
闫妮就是彻头彻尾的西北女县长,她为百姓的生活劳心劳力,整个人灰扑扑、风火火;福建来的扶贫办领导吴月娟(姚晨 饰)、挂职副县长陈金山(郭京飞 饰)戴着眼镜、操着福建普通话讲话,斯文而笃定,为西海固人民辛勤办事,造型毫无违和感。观众认为他们就该是这个模样,之前大家熟悉的角色形象都是浮云!
演过很多清俊小生的黄轩,一举手一投足就是马得福,留着小平头,黑红的脸,淳朴的乡音,眼睛里写着几分激情,看了都让人嗓子发干的画面中,我们时常看到马得福眼里的一汪清泉,他骑着辆自行车东奔西走为移民办事……这是他第一次演农村基层干部,不扎根生活没有这种传神。热依扎扮演的水花,拉车、走路的架势,就是一个西北漂亮村姑。张嘉益扮演的村里“人精”代理村主任马喊水,戴着皱巴巴一顶蓝帽子,憨憨的,眯着眼睛,嘴里叼着一片干树叶子嚼着,重大事情不轻易表态,但又在村情亲情上有担当,“贼贼”的样子,土帅土帅!各个角色都演活了。
第四,戏外之“戏”也精彩:创作团队深扎“干沙滩” 体验扶贫攻坚艰苦历程
电视剧对时代大背景的真实还原,演员们精彩无痕的角色演绎,除了创作团队自身的艺术功底,也离不开他们深扎戈壁滩大半年的熬炼与成长。
克服重大困难,努力完成重大任务。《山海情》创作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制片人侯鸿亮回忆说,“要做一部‘平民视角、国家叙事、国际表达’的作品,这是我们做影视人的理想,能真的实现拍出这样一部作品,我们一开始没有想到。”创作团队面临重重困难,特别是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阻碍了剧本的创作、下沉式采访筹备及进棚搭景等前期筹备工作的进度。“整个过程感觉就像是在跑步,所有人一直在和时间赛跑。”导演孔笙形容。尽管如此,主创团队依旧高标准、严要求地保证了“正午品质”。剧中,为了脱贫致富,以马得福为代表的全体扶贫干部和闽宁村新移民一起“关关难过关关过”;剧外,全体主创成员为了故事的最好呈现,在自然环境极度恶劣的西北大地上完成了从无到有的突破。“拍摄现场最初的时候,甚至连棵让演职人员可以纳凉的树都没有。”黄轩记得。
“从地窝子到土坯房,既是闽宁村的成绩,也是《山海情》主创团队的突破。”这是演职员们的共同心声。经历了《山海情》艰苦创作历程,体会了当地干部群众的苦与难、奋斗与幸福,大家都感受到自身思想经受的洗礼和演技取得的突破。他们表示,“在这样的地方要重新建立一个家园,还要建成现在的塞上江南,是不可思议的。真的觉得他们(扶贫干部)非常不容易,他们是希望、是光,能带领这么多人脱贫致富,由衷地向他们致敬。” 李大有的扮演者尤勇智说,“我拍了30年戏,觉得今年的夏天真的很幸福”。白校长的扮演者祖峰感慨,“多年没拍过那么过瘾的戏了”。热依扎坦言,“我学会要永远带着笑容去面对前方生活的不确定性。”
葆有匠心、静水深流,才能不断筑就文艺创新的高峰,为当代中国书写壮美的史诗。用情用心用功打造、充满感动与力量的《山海情》,打动你了吗?
(作者单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
监 制:杨明品
轮值主编:朱新梅
后期编辑:姜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