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雕刻师,手工折扇与机制折扇的区别等专业折扇知识
长久以来,三、五十元一把的扇子占据了折扇的主要市场,旅游区,小商品市场,地摊,以及电视剧里,继而渗透到千家万户。然而机器制作的折扇毕竟是机制的,与手工制作的折扇区别很大,今天就谈谈两者主要差别。
纯手工玉竹折扇
一、选材
机制折扇:机制折扇选用的当年砍来的竹子,是毛竹就可以,成批从山上砍下,几个工人把成捆竹子一路拖下山去。劈成臂搁大小的板子,直接晾干后就拿出来制作了。从取材到半成品,算上运输,顶多一周。如此粗糙处理的竹子上有色差和伤痕是肯定的,这又有什么难,染个更深的颜色,不仅什么都看不出来,而且还更好卖。为了避免开裂,大骨索性都做得厚些,可是小骨都是竹肉部分做的,难免开裂,根本一点都不耐用,还得小心别被倒刺扎了手。
手工折扇:手工精品玉竹折扇的苛刻选材,制扇师傅都会亲自到竹子产地,再聘请细心有经验的竹农,选取竹龄合适的竹子,砍下来掐头去尾,小心翼翼的用肩膀扛下扇,竹子决不能在地上拖。下山劈成大料后小心蒸煮,悉心晾晒,之后拿回家在专门仓库存放三到五年(名家王健的竹子都是存放八年以上),安心等待竹子稳定下来。之后再一块块挑选不生霉、不开裂、无色差、无损伤的好料。到那时候会发现,能用的料子还不到十分之一。只有经得住时间、阳光、梅雨、寒暑考验的竹片才会被师傅拿来做扇子。这些幸存下来制成折扇的,存世100年也没问题。
机制
二、制作方法
机制折扇:机制折扇这边,工人师傅将扇坯固定在雕刻机上,通电开始工作,几分钟的时间扇子的大型就被制作出来了,扇头部分只需要在砂带机上打磨三五下就由方变圆,分检的时候若有实在看不过去的毛糙,用粗砂纸将有毛刺的地方快速粗暴地打磨一下就行。
小骨也是用机器快速劈下来的,每片误差1mm以内就算合格。最后用机器打上铜钉,每一把都是一个力度。一把扇子从下料到成品,不在十分钟内完成,就算误工啦!所以当你拿到成品扇的时候,说它工艺粗糙,那是侮辱了“粗糙”这个词。
手工折扇:如何手工制作扇子扇骨?一把体面的文人扇,原材料陈化的拿三五年不算,手最快的师傅也要高强度工作一周,才能完成。首先,为了确保大骨上每根细小的竹纤维都丝丝分明,师傅要极其细致地刮去青皮,染色是绝对禁止的,所以有伤就算败笔,就卖不上价钱。去皮之后,制扇师傅就开始经历面壁一样的构思,通过精确的计算和仔细地勾画,确定下形制。然后凭借手和刀的配合,由粗到细将形状修到最准确的地步。
做小骨也不能马虎,每片小骨都是带着青的,确保韧性和光泽度,厚度误差在10丝以内,注意单位,1丝=0.01mm。接下来的打磨工序,与其说是跟竹子较劲,不如说是跟自己较劲,从800目一直用到2000目的砂纸,直到每一片竹子都呈现均匀统一的镜面光为止。
三、设计
机制折扇:机制扇根本谈不上设计,统一图样,统一生产。不是千篇一律的问题,而是由于简化工艺,牺牲工序,让所有机制扇天生一副侉样。笨重,肥胖,呆板,因为哪怕稍微好看一点,都意味着成本的溢出。
手工折扇:手工制作扇子的方法设计尤为重要,每一把文人扇,以现在的市场价格而言,可以说大多是不计工本地在制作。折扇本身结构极简,这也是让我着迷的原因之一。而在极简的结构上玩出花样,玩出高杆,玩出个人风格,就尤为不容易了。
制扇艺人们在每一根线条的美感,每一道工序的完美程度,每一处的结构比例的精巧程度,每一个装饰方法的运用,乃至于握感,打开合上的手感,等等细节上玩命角逐。每一个成功的制扇艺人,在每一把成功的文人折扇上耗费的脑细胞,都很惊人。
专业折扇知识书籍推荐
有很多朋友问我折扇的知识,有在微信上咨询我的,有来厂里当面咨询的,我都是知无不答,但随着爱扇人越来越多,问的人也越来越多,由于时间缘故不能尽其所答,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书,一本专业的介绍折扇的书——《怀袖雅物:苏州折扇》,里面有文玩竹扇新手入门知识,作者是苏扇文化的弘扬者、著名设计师赵羽老师。
全册共有五卷:
第一卷“通释”,总体性阐述苏州折扇的起源发展、工艺技术等,旨在对苏州折扇的历史沿革作全面的鸟瞰式的梳理。
第二卷“扇骨”,从材质、造型、装饰等角度,对苏州折扇之扇骨的制作工艺,作全面的考察与记录,其中包括对扇骨制作工具、工序进行了整理与梳理,亦对扇骨制作工艺当代传承人进行了相关的记录。
第三卷“扇刻”,精心遴选明清至今近400件扇刻精品,按竹刻工艺的不同,分门别类地进行介绍与品鉴,不仅阐述其精细的雕刻工序,亦突出其工艺特色。
第四卷“扇面”,在记录扇面制作工艺的同时,对苏州折扇之独有的“花式扇面”、“文人扇面”、“状元扇面”进行了翔实的著录与考释。
第五卷“苏州竹人录?文抄”,收集、整理历代苏州折扇制作艺人之相关资料,同时选录部分历代题咏苏州折扇的诗词歌赋等,为更深入研究苏州折扇提供最基础的文献资料。
《苏州折扇——怀袖雅物》图文并茂,几乎所有作品图片都是实物拍摄。第二、三卷将实物图片按原尺寸呈示,第四卷根据篇幅内容略作缩小或部分放大,在详细介绍制扇过程时尽量表现真实、自然的风物,集知识性、欣赏性、收藏性于一体。
宣纸扇子扇面的六大特点
历代文人书画家的创作离不开宣纸,宣纸扇面的种类有很多,现在所指的宣纸,是指以青檀树皮为主要原料,以沙田稻草为主要配料,并主要以手工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书画用纸。它的特点是:韧而能润,光而不滑。薄者能坚,厚者能赋,色白如霜,久不变色,折而不伤,耐腐难蛀,而被用作扇面上。.
一、柔韧性
生宣扇面纸质的柔韧性是十分突出的,将生宣捏在手中,手感很柔软,用毛笔在生宣纸面上书写,能够体验柔韧十足的感受。将生宣揉成一团后再经过熨烫,依旧可恢复平展如初的原貌。在生宣上创作作品,作品完成后,待墨迹干燥后,即使将写好的作品任意团揉,经过装裱处理后,用生宣创作的书画作品依旧呈现平平展展的视觉效果。
二、湿染性、吸墨性
当水滴在宣纸扇面上,落在纸面上的水滴逐渐向四周扩散的就是生宣扇面,而水滴落在纸面上没有立即扩散或不再扩散开的就是熟宣,生宣具有较强的湿染性,不同的生宣纸显现的湿染性程度也有差异,这种湿染性运用在国画表现中可以增强韵味和层次感,做成清丽雅致的宣纸团扇扇面画,运用到书法创作上,可以利用水墨落入纸内产生的四下流溢特性将水墨转入向内渗透,这样,留在纸张表面的墨迹渗透到纸张的内部使得书写的字体饱满而刚柔并济,作品装裱后,水墨线条会透露出圆润立体的视觉冲击力。
三、艰涩性
在书画创作领域,生宣扇面的使用书写具有的艰涩性特性,很多人人为此望而却步,这样就形成很多人难于在中国书画领域有所陈旧的局面。生宣扇面书写具有的艰涩性体现在笔墨挥洒上,笔墨在生宣纸扇面上的表现之所以很难酣畅淋漓地流动,是因为生宣具有较强的涩性,由于这种涩性造成用笔和用墨都变得举步维艰。正因为这种特性我们一旦超越了生宣书写的涩性,书写者便能体会到这种涩性下的书写产生的充实感和强烈的笔触感觉,也正因为其具有的书写难度才使得书法艺术的魅力大放异彩。
四、轻灵性
宣纸扇面这种纸张拿在手中或张挂在支架下,悬空着的宣纸被风吹动,轻而薄的宣纸就会飘拂起来,正是具有这种轻而薄的特性,可以进行悬空书写,悬空书写就是在悬空挂着的生宣上进行书写(绘画)创作,这种悬空书写也可说成为轻灵派书写,在纸张悬空状态下书写,由于受力对象的生宣纸无法固定下来,毛笔不能尽力着力在飘拂的纸面上,于是,如何在轻而薄的生宣纸扇面上写出沉着痛快的作品来,就成为轻灵派书写的“绝妙”之地。
五、持久性
关于生宣扇面书写具有的持久性问题,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宣纸与其他纸张比较,其质量的优质性是十分突出的,优质的宣纸可以几十年不变色,不脆化,放久的宣纸如同陈年老酒更具有较好的书写效果。由于宣纸具有持久的保质特点,有利于保存和收藏。从另外一面说,生宣扇面纸的书写因为存在很大的难度,为此,书写者只有持之以恒地训练才能在生宣上大展拳脚。生宣纸给书写者设置了“耐心”尺度,于是成为培养耐心的手段所在。
六、胶着性
在生宣扇面纸上书写虽然有难度,但是当你能够手到擒来地掌握好书写,等你入木三分地将字体写入宣纸内,待墨迹晾干后,把晾干字迹后的生宣纸泡在清水里,即使泡上半天,着墨的生宣纸也不会发生跑墨现象,即墨汁不会因为水的浸泡而发生墨汁化开的问题,这种现象就是宣纸扇面具有胶着性性能的表现所在。生宣纸正是具备了胶着性使得书画装裱后更显艺术美感。生宣纸具有的胶着性与前面说到的吸墨性有相关的内在关系,这种胶着性前提在于生宣纸具有较强的吸墨性,即使你用干燥了的写过字的生宣纸擦手,手上也不会沾染上墨迹。
古代折扇收藏的讲究
一、成品折扇收藏
成品折扇的收藏有两种不同的目的:一种是纯粹的收藏如同收藏书画印章瓷器,平时宝藏,闲时拿出欣赏把玩;另一种是欣赏兼实用。折扇不但可以轻扇慢摇,清风徐来令人心旷神怡;还可以表明志趣,当作生活的道具。且不说明清的文人雅士少不了折扇,民国时期玩扇之风也极盛。
收藏扇子首选成扇收藏,而书画扇的收藏是成品折扇收藏中的注流。当代书画扇中,只有名家书画扇才有市场价值。在已逝世的当代书画家中,可列入的名家较多像陆俨少、黄宾虹、张大千、唐云等大名家的成品折扇可以说是藏家梦寐以求的珍品,所以价位很高。在依然在世的书画家,像程十发和启功一辈的在世名家,他们的作品,被看成和与陆俨少、张大千等扇作不相上下。
晚清民国时期的书画扇,占各大拍卖行成品折扇拍品的大部分。晚清民国扇画名家既多,去今不远,符合“真精新”的成品折扇亦多,故大多藏家藏品也以此为多。
明代成品折扇是绝无仅有之物。出现数目最多的一次是1994苏富比在台北举行的张学良先生的收藏在这次拍卖会上,推出明代成品折扇的数目也不到十把。所以,明代成品折扇无论品相好坏、名头大小,作品精粗,都可视作一流藏品。
二、扇面收藏
折扇扇面收藏,主要是指扇面书画的收藏。书画扇用旧之后,可以折下装裱成或册页或条幅,欣赏收藏与一般书画相近,可归类于书画小品。
大多数折扇的尺寸,高20厘米不足,长50厘米不足,按一般书画的算法,约有一方尺。可是,收藏界传统上一向有“扇面一尺算二尺”之说。所以,尽管面积相仿,一张扇面常经普通一开册页作价要多一倍以上(其他条件相同时)。或许这是扇面比较容易被视作一件独立的藏品的原因吧。
同一作者相仿水准的扇面与成品折扇的价格有明显差异,前者低而后者高。但是,越是小名家,其扇面与成品折扇的价格之差愈大;越是大名家,其价格之差愈小。
另外,扇面书画在民间私下流通成交的价格,大大地低于在大拍卖行的成交价。这种价位的差距,明显大于其他品种的书画在民间与拍卖行的价格之差。
扇面的收藏当然也是以旧裱为好,册页是最易保存的形式,所以整册的扇面书画可列为藏家第一着眼点。散装的册页稍次。条幅卷起打开,对扇面损伤较大,故少见完好的条幅。以前条幅常一条裱三张或两张扇面,折扇团扇可以合裱,愈见变化而有趣。
空白旧扇面也可入藏。心情好时可用以自作书画,或请名家挥毫。由于保存好的旧扇面性糯,在上面写字作画容易得心应手。
三、扇骨收藏
收藏古代折扇要点是“真、精、新”。
真,是对扇子年代的考证和作者的确认,要分清扇骨的年代。扇子的鉴定,需从艺术和工艺两个方面来考察,扇骨,要从质地着手,竹、木、牙、角、漆等。然后从工艺上分出时代特征,如雕琢、镌刻、髹漆等。作为刚涉足收藏行列的爱好者,要借助资深的文物鉴定家的眼力,多向行家请教。明四家的扇面,大都收藏在各大博物馆中,偶见于拍卖场,很难定真伪。
精,是指精品、代表作,是书画家一生创作的精华所在,是收藏者的主要目标,书画精品的价格一般较高。最后是新。
所谓新,就是品相要好,外观完整,质地完好。新是相对而言的,至少要保存完善,如稍有破损,不失整体风采、能复原,仍可考虑收藏,但要考虑修复的费用。
四、主题集扇
以某一主题为扇子收藏目标的做法,叫“主题集扇”。不管藏家实力大小,都很适宜采用。这种方法有利于使用有限的资金,提高藏品的水准,提高收藏的兴趣。
扇子有两面,通常是一书一画。一书一画加在一起,又可产生一种集扇主题。A加B不仅仅是A和B,多出来的是A与B的关系,1+1=3。例如,书家与画家的关系可以是师徒、父子、兄弟、夫妻,等等。李钟(吴昌硕弟子)李鈵兄弟,以及陈曾寿(清代翰林)陈曾则兄弟所作之扇,这是兄弟扇之二例。高时丰与高其迈作的父子扇,马公愚与徐绮琴的师徒扇。罗瘿公与罗惇□既是兄弟,又同为康有为弟子,故他们俩合作之扇,可称“兄弟同门扇”。若不着眼于主题,则它们仅仅是一般被人称作“小名头”之作。所以,主题集扇常有化平淡为神奇的作用,可以提高藏品的价值。
五、扇具收藏
真正的藏扇家必定会讲求扇具的精良。用清代的缂丝扇袋或紫檀扇盒、扇橱存放自己心爱的清代成品折扇当然更令人称心惬意。一般而言,绣品讲究品相,盒橱注意工料。织绣品易损难以保存修复,所以品相第一,否则收不胜收。再说,藏扇家收扇袋是为了藏扇,并非收藏织绣品。清代扇袋如今尚易得,价格虽在攀升,但还有机会在各地工艺品旧货市场收到较为便宜者。绣品扇袋除品相而外,但求图案色彩不俗。万一遇到缂丝扇袋,则价格贵些也可收,因缂丝扇袋是扇袋中的至精至善之物。
扇盒扇橱最理想者,料为老红木、鸡翅、紫檀等优质品种,工是老工,即能与名扇相映得彰。此等盒橱,价格不菲,寻访不易。不得已而求其次,则任何尺寸合适于放置扇子的盒橱都可以用。清代的提携式书箱,放扇正合适,价格不算太贵,本身也有收藏价值。这种书箱一般分成三或四层,可以置成品折扇40余把。还有,请人用马粪纸裱绫绢定做扇盒,也颇实惠,此法特别适宜于收藏当代名家书画扇者。
收藏扇子——看古人是怎么做的!
《竹叶亭杂记》中记载:昔日顺天府尹莫清友“有扇癖。不论冬夏,居则几上、架上、榻上、座上无非扇也。”据闻此人善画兰,亦好吃,家中善于烹制一种叫做“莫家捶鸡”的名菜。每每设席宴客,席中有能画者,“必属之画扇,画竟即题诗。且一题再题,多至十数题,无不叠韵,俱细书于扇头。”可谓是集扇成痴。
扇子本是怀袖雅物,可供人随时观摩鉴赏,在繁丽精巧的工艺之外,扇子还与书画结缘,成为人们赏画鉴墨的凭寄。先贤当中历来不乏识扇、赏扇的藏家,尤其是明代以后,有好扇者将藏扇的心得诉诸于文字,辑录为专书,令藏扇、鉴扇之风广布于世。在这些扇痴之中,有爱扇骨者,是欣赏其竹材的自然天趣;有爱扇艺者,赞服其制作的妙穷毫厘与穷工极巧;爱扇面者则专好品味扇中的笔调墨韵。前文提到的那位莫知府,便是扇面文墨的忠实拥趸了。
由于扇子的材质易腐,唐宋之前鲜有留传,如今只能凭着好扇者的文字追迹觅踪。
1、汉献帝赐曹操尚方竹扇,曹操珍而藏之,其子曹植作《九华扇赋》,不仅形容了扇子的状貌与制作过程,也对扇中的绮纨之姿、徐转风情做了一番描述,成为扇中风雅史的发端。晋人陆机作《羽扇赋》、郭清作《竹扇铭》、孙康作《团扇铭》,为汉晋时期扇子的材质、形制与工艺留下了基本的知识。在南朝梁庾肩吾的《团扇铭》中,团扇被形容为“裁筠比雾,裂素轻蝉,片月内掩,重规外圆。”为人们想象团扇风姿、感受南朝风物,提供了丰富的凭借。
2、创行两税法的宰相杨炎,是唐代颇为知名的藏扇家。玄宗时有画家冯绍正,擅画鹰鹘鸡雉,尽其形态,毛彩俱妙,人皆争相藏之。虽然冯画难得,杨炎却集齐了冯绍正画鹰的团扇十二柄,配为专题,以搏众赏。画中的群鹰被杜甫誉为“殊姿各独立,清绝心有向,疾禁千里马,气敌万人将。”可见唐代画扇已成为绘画的一种常见体裁。宋代的中国进入了风雅时代,文人题扇藏扇已经成为一时风尚。在此风之下,藏扇的行为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不藏成扇,只收藏扇面中的书画艺术,这和我们之前介绍的收藏扇子首选成扇收藏不同,由于扇面的形制小巧,时人将其装裱于图轴或册页中,称为扇图,以便于观赏与庋藏。一些著名的宋代扇画如《秉烛夜游图》《胆瓶秋卉图》《市担婴戏图》等,都是以册页的形式留存至今的。这种形式中的扇面已经脱离了实用的范畴,纯粹为了鉴赏收藏而创作,使扇面作为绘画的一种新体裁而发扬光大。
3、万历年间,嘉兴府秀水县的汪爱荆,曾以100幅元代以前的团扇,裱成一座画屏,名为“屏山”,立于书房。宋元时期的团扇,尤其是书画扇面,在明代文人的玩物鉴藏当中备受青睐,人竞尚之。明代的制扇工艺渐精,品类日夥,一些文人与制扇名手合作,以书画为其生色,使扇子的工艺与笔墨二美兼具,推动了藏扇之风大兴。无论缙绅仕宦还是布衣寒士,无不苦心搜求,秘藏宝扇,虽然价格高昂,也在所不惜。权倾嘉靖一朝的严嵩父子被抄家之后,抄没家物中各类扇子共计有17600余柄,可见当时觅扇藏扇之风的炽盛。
古人藏扇,最重扇面书画,其小巧玲珑的形制特色,具有独特的欣赏趣味与装饰魅力。团扇书画几乎没有成扇传世,都被装裱成卷轴或册页,或裱为镜心悬于室内,顿时可令雅室生辉。扇面以旧裱为佳,重新揭面装裱则需十分留心,勿伤品相。册页不需卷展,不伤绢面,是最适合的保存形式。折扇的收藏与保养需要注意什么?主要要留意扇骨的开合是否灵便,铆钉是否松紧适度,尤其是扇骨的质料,薄脆开裂或不匀称,皆不可取。扇骨的用材也是收藏价值中关键的一点。民国时期的收藏怪杰钱化佛,集扇600余柄,用材有棕竹、湘妃竹、梅鹿竹、凤眼竹、桃丝竹、紫檀木、鸡翅木、象牙、玳瑁等,每柄扇子都配有一扇囊藏护,或缂丝,或织绒,无不软缎针巧,极富情趣。
扇子的保存宜收置在阴凉干燥处,折扇可用扇箍将其套紧,装入扇囊或扇匣中置藏,扇面则与一般的书画收藏方法相同,平时留心防压、防潮、防蛀、防尘、保养得宜。扇子的材质易损,存放不易,经常地取放展示也容易伤害品相。如果建设公益性的博物馆、展览馆等专业储扇之所,则为公德之举,一来便于展示鉴藏,二来可集中研究互考,对中国扇文化或有恢拓守道之功。
竹编扇的制作工艺及过程
你还记得母亲手里的蒲扇吗,有一种用植物叶子制成的一种圆圆的扇子叫蒲扇,这扇子不但轻巧灵便,防暑降温,还能遮阴挡阳,驱赶蚊虫,特别是停电的夏季,这扇子可以解决您的燃眉之急,那么这样的竹编扇子是怎么制作的呢?
总也是从棕树上采摘的,要刚长出却还未展开的新叶子才行。棕树生长在亚热带,只有天气炎热时才出新叶,一个月出一片,一棵树一年间也就六七片,而编一把扇子却需要两片叶子。粽叶破成细丝,轻挑选熏蒸、浸泡后手工编织就成蒲扇。其编法与藤编相似纹理之间相隔均称,疏而不漏。扇炳独特编织设计紧致牢固,更使扇子呈现心形,易于抓取和起风。
竹编扇的制作过程:
1、挑,挑选还未张开的棕榈树叶芯作为原材料,叶芯纤维少,蒸煮后韧性强。
2、煮,煮过的叶芯强度高,易塑性棕榈树叶芯经过清洗后蒸煮。
3、晒,三天暴晒,三晚夜露。反复浇水后,棕榈叶芯会变白。
4、裁,粗细一致的细条,晒好的叶芯裁成。
5、编,裁好的叶芯由工艺最精湛的师傅进行编织,一把精品蒲扇就成型了。
6、修,产品质量和工艺的要求严格才出好竹扇,编织好的蒲扇需要仔细检查修缮细节,方能出售。
竹编扇体现出中华民族古典竹文化和传播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风尚竹理念,受到广大消费者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