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迷信?一张方子,治好舌苔发黑,你看过再作评论吧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基础理论》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前不久,有人跟我说,文老师,你就别再为中医摇旗呐喊了。

只要是接受过正规教育的人,都知道,中医基本等于迷信。中医的不少理论,看不见,摸不着,怎么说都有理,一切都是似是而非,不过自圆其说而已。

对这样的说法,我不想刻意反驳。

我只想用生动的案例,来证明中医理论的现实意义。

比如说吧,中医理论中有一个概念,就是肾藏有肾阳。肾阳,是一身阳气之本。

这个事儿,的确看不见摸不着。肾阳长啥样?它是怎么在肾里装着的?谁都没见过。

但是,事实证明,这个说法是对的。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姓杨,当时年纪是40岁。

大概在一年前,他由于左肾囊肿,所以就手术切除了。

术后,此人身体恢复良好,几乎和常人无异。

但是后来,他发现,自己的舌苔不知道为什么,开始发黑。看上去,仿佛泼洒了一层淡淡的墨汁,漱口、刷牙、擦拭,都不能将其去掉。

此人后来就去看中医。有的认为,这是体内有热,有的认为,这是体内有湿浊,有的认为,应该去化痰。

但是,这些思路都尝试过,根本不见效。

非但如此,患者黑色舌苔反倒还加重了。

怎么办?他继续求医。这一次,转机来了。

医家发现,患者脉象沉细,两腿发凉,平时虽然口渴,但是不想喝很多水,腰部常常有酸痛之感,吃饭不香。

医家联想到患者一侧肾脏切除的病史,很快就整理出思路,并书方一首。但见:

制附片6克,肉桂3克,茯苓10克,山药10克,山萸肉10克,生地和熟地各15克。

所有这些,水煎服。制附片要先煎。

这个方子,患者服用三剂,黑色舌苔基本消失了。接下来,再用3剂,黑苔完全消失,其他症候也有改善。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其中的医家,是江苏泰县的一位杏林前辈。

好,现在我给你说说这其中的道理。

你跟住我的思路,看完就彻底明白了。

开篇时我说了,中医理论中,肾藏肾阳。肾阳,是一身阳气之本。

此人,之前做过手术,切除了一个肾脏。

如此一来,会不会肾阳受损呢?

我跟你说,还真就是这么回事。

他脉象沉细,那是阳气不能鼓舞脉道所致。阳气不足,腰膝失养,所以他两腿发凉。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所以胃纳不佳,他吃不下饭。阳气不能蒸腾体内的津液和水分,所以身体无法吸收利用它们,故而患者口渴。但是由于他体内又不缺水分,所以喝水还喝不下。

更关键的是,津液无法在肾阳的蒸腾下,上输于舌,所以舌面失养,它的舌苔就变黑了。

当然,他舌苔变黑,还可以作另外一种解释,这就是,肾阳不足,阴寒太盛,舌面失养。这种理解,可能更符合中医诊断学的一般认知。因为现在的中医诊断学教材,基本认为,舌苔发黑可能的原因之一,就是体内阴寒太盛。

总而言之,这个患者的舌苔发黑,和肾阳不足有关系。而导致他肾阳不足的,和手术切除一侧肾脏,有关系。毕竟,他是在术后才逐渐出现这个问题的。

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看懂当时医家用的配伍了——无非是着意补肾阳而已。

制附片6克,肉桂3克,茯苓10克,山药10克,山萸肉10克,生地和熟地各15克。

这里头,山萸肉、生地和熟地,滋补肾精。肾精,是化生肾阳的原材料。制附片、肉桂可以温补肾阳。山药、茯苓,健脾,助运化。

这就是基本的思路和意图。我觉得我已经解释清楚了。

怎么样?你看到了吧?这就是中医利用“肾藏元阳”的理论,来治疗舌苔色黑的实例。它从侧面证明了,中医藏象理论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以及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这么一看,中医理论,是不是迷信呢?应该不是。

其实,说句老实话,中医理论中的确有糟粕。但是我觉得,这是一门医学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西医从出现 到现在,难道没有哪些理论和认识,是错误的吗?肯定有。关键在于,一门成熟的学科,可以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纠偏、改正。

中医,恰恰是这么一门善于自新的学问。可以说,到目前为止,中医理论中的精华,已经尽可能地传承了下来,而其中的糟粕,也逐渐被遗弃在历史长河里。我们有理由去相信中医,信仰中医。因为被保留下来的中医理论,都是通过临床实践,得到不止千百次验证的东西。

好了。关于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吧。希望这篇文字,能加深您对中医的理解,改变部分人对中医的偏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