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记|游戏的童年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草丛边的秋千上,只有那蝴蝶停在上面。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
一首歌,一段情,一个时代。
我们是玩“老鹰捉小鸡”长大的一代,我们是吹着口哨长大的一代;我们是贫穷的一代,我们更是快乐的一代……回想我们的童年,我们自由生长, 我们野蛮疯狂,真正体味到童年的快乐无忧。
没有游戏的童年是痛苦的童年。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我们凭双手创造自己幸福的童年。而今,童年已在我们慢慢的长大中悄悄远去,记忆中那些童年的游戏却至今还能想起。
童年时光之所以这么让人难忘,游戏的存在功不可没。我们的童年,虽然缺吃少穿,但却不缺少欢乐;我们没有丰富的成品玩具,但阻挡不了我们自己动手制作。在我们童年的每一天,游戏伴着我们成长,无论春夏秋冬,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能从游戏中找到快乐。
我们童年的游戏,大多是在户外进行,更多的是集体游戏。既有休闲娱乐型的,又有物品竞技型的,更多的是运动竞技型、游戏对抗类型,有个人可以玩的打弹弓、滚铁环、做泥哨、打水漂、溜冰、打陀螺(团儿),有俩人能玩的分田地、打宝、翻花绳、藏刺儿、四顶五顶、拔老根、抓石子等,集体玩的就更多了,比如踢盒子、摸忽、抢窝、打饵、打瓦、钻城门、木头人(或叫冰棍化)、老鹰捉小鸡等等。
那时候,我们上学的书包里除了装着书本作业,少不了自己用废纸叠的宝啊,还有弹珠啊,弹弓啊啥的,简直就是一个百宝箱。下课十分钟,老师一走出教室,我们立马沸腾起来,拿出各种游戏玩具,有同桌玩的,有集体玩的,教室内外一片欢腾,同学们争得面红耳赤,玩得热火朝天,直到上课铃响,依然意犹未尽。因此,老师也经常没收我们的游戏玩具,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们的玩具从来不会缺少。
抗拐是经常在学校课间玩的,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抗拐活动能增加热量,让我们更加抗寒。那时的棉袄棉裤都是母亲亲手缝制的,因为抗拐,我们很多男生的棉裤裤脚就经常被自己撕裂,洁白的棉絮裸露在外,呼呼哒哒,回家少不了母亲的一顿数落。
而多人参加的集体游戏更多的是在放学后,或者周末,寒暑假的时候,不管什么游戏,玩起来就会乐不思家,直到到了饭点,家人响起嘹亮悠长的“回家吃饭”的吆喝声。
而拔老根等游戏则是秋冬季节玩的。下课后,我们就满地找树叶,特别是韧性较大的杨树叶子,撕掉叶片,留下叶筋,攒成一小捆,用线绳扎了放到书包里,随时随地抽出来跟伙伴们玩。有时候,为了增加叶筋韧性,我们还挑选几根粗大的叶筋掖在鞋子里,沤一沤,更加韧性,可以“百战不败”,我们称为“老纲”。
打宝是男孩子最经常玩的物品对抗类游戏。每个男孩子都会有一堆的宝贝。我们用完的作业本,到处搜寻的烟盒都被我们叠成宝。最好的纸是牛皮纸,又厚又韧,叠起来的宝很沉,不好被打翻。有时候我们还会在大宝里套小宝,增加游戏的对抗性。打宝不仅仅需要力气,更需要技巧。我们一般有两种技巧,一是正面打,我们叫做“对”,一般来说,两个人的宝大小差不多的时候,或者主动方的宝大、对方的宝小而厚的时候,这个方法很奏效,一下子就能打过来。还有一个方法就是从侧面打,我们叫做“扇”。这种方法用于对方的宝很薄很轻,自己的宝大而厚的时候。不管怎么说,又厚又大的宝胜算率最大。
童年已远,时代已变。虽然现在是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被视为掌上明珠的孩子们应有尽有,不乏各种新奇的、高科技的玩具。但除了坏了就扔,喜新厌旧,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与我们小时候相比是差远了。而今,电脑、手机的普及,各类电玩的兴起,加上独生子女增多,公共活动场地较少,孩子们更多的是独自在家面对电脑和手机,缺少了集体的相处和娱乐,孩子的集体观念、合作意识、竞争意识、规则意识等都缺乏培养,这些被称为“祖国花朵”的孩子,我们再也看不到他们应有的童真和童趣,他们的欢乐过早的被家长和社会“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功利所截杀,他们的童年被各类“学习班”“兴趣班”填满,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