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大埔】三河坝火种照亮老区振兴路

■ 作者:董柳 危健峰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青山郁郁的三河坝上,一座高15米、宽4米的烈士纪念碑静静地伫立在笔枝尾山山顶。

四方形的碑身上,由朱德元帅亲笔题写的15个正楷鎏金大字——“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至今熠熠生辉。

92年前,中国革命史上一场承前启后的战役在这里打响。开国上将萧克曾评价:“没有三河坝战役,便没有井冈山会师。”

历史照亮未来。如今,苏区精神、红色基因成为新时代推动梅州老区苏区高质量发展的红色引擎。三河坝战役留下了不怕牺牲、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为新时代大埔注入敢于担当的干事创业新活力。

▲航拍大埔三河坝战役纪念园

红色记忆口述

——没有三河坝战役,便没有井冈山会师

三河坝位于梅州市大埔县西部,因梅江、汀江、梅潭河在此交汇而得名,“得此控闽赣,失此失潮汕”。

1927年,南昌起义后,八一起义军撤出南昌,一路南征。进入福建长汀后,周恩来召开军事会议,对入粤作出叶挺、贺龙部到潮汕、海陆丰建立工农政权,朱德率第十一军第二十五师及第九军军官教育团驻大埔县三河坝,阻击尾追之敌,掩护主力南下的分兵决策。

广东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理事、苏区精神(广东)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梅州市大埔县委党史研究室副研究员余敏致力于研究三河坝战役。他向记者讲述了这场对中国革命史有着重要影响的战役——

面对追兵,1927年10月1日,朱德和第二十五师师长周士第、党代表李硕勋指挥约3000人的起义军打响了一场阻击战。战斗惨烈,午后,朱德召集全师军官讲话并作了坚守阵地的部署,号召大家“一定要坚守三河坝牵制敌人兵力,为我军主力进军潮汕创造有利条件”。

起义军血战三昼夜,弹尽援绝,处于敌人的三面包围中。为了保存力量,指挥部决定退出战斗,于3日晚撤离三河坝。

10月4日,为掩护部队转移,七十五团第三营在营长蔡晴川的指挥下,坚守笔枝尾山山顶阵地,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弹药打完了他们就同敌人肉搏,最后全营战士壮烈牺牲。

“次第掩护,逐步撤退”的办法让起义军摆脱了敌人,取道百侯、饶平准备到潮汕与主力会合。

6日早晨,叶挺、贺龙主力在潮汕失利的消息传来。极端险恶的处境下,朱德以务实精神,作出了正确的战略决策,决定“穿山西进,直奔湘南”,最终在1928年4月登上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

穿越92年风雨,三河坝战役留下的精神不朽。余敏说:“不怕牺牲、勇于担当的革命精神,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都能在这场战役中看到。”

烈士饶龙光曾是大埔县党组织负责人。他的侄孙饶超然告诉记者,三河坝战役中,叔公组织当地农军积极配合起义军一起作战,组织群众筹集粮食积极支援前线。通过这场战役,共产党人的形象在当地百姓心坎上树立起来了。

▲三河坝战役起义军指挥部旧址(翻拍)

红色基因传承

——入选国字号红色景区 参观者两成是青少年

硝烟散去,精神永续。

走进三河坝战役纪念园,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颗颗锈迹斑斑的弹壳,向参观者诉说着92年前那场战役的惨烈。

墙上“誓死杀敌”的标语再现着烈士们视死如归的气概。余敏介绍,1963年建立“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时,从山头挖出的烈士骸骨装了满满四大水缸,不少战士牺牲时手里还紧握着枪。

大埔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甘海洋说,为了更好地传承革命精神,三河坝战役纪念园先后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扩建和提升改造。纪念园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红色旅游示范基地等。

为了保护革命遗址、活化利用红色资源,大埔县先后对三河坝战役的战壕、朱德演讲旧址等进行修缮,实景还原起义军进入大埔的过程及战斗场景;对被誉为“中央苏区生命线”的中央红色交通线大埔中站有关旧址,战争年代红色古驿道、战备物资供给处、战地医院、水井、古城墙等进行了保护和修缮;同时依托红色资源,在红色题材影视中注入大埔元素,如《建军大业》《三河坝战役》均曾在此取景。

纪念园管理处负责人介绍,纪念园去年参观人数突破100万人次,预计今年还会增长。每年的参观者中,青少年约占五分之一,尤其是清明时节,不少来自周边福建省以及广东潮汕地区的学生来此凭吊先烈。

一代代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革命先辈周伯明的后裔周世祥,生于大埔、长于大埔,从小受到革命精神熏陶。学成后,他回到三河镇汇城村,以一名党员和村干部的身份投身到家乡的振兴发展大潮中。

红乡新貌变迁

——大埔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蜜柚“微信群” 与村民致富路

走进青山环抱、绿水环绕的大埔县城,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

这个昔日的中央苏区县,如今正走在大力弘扬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保护传承发展红色文化资源,用苏区精神推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上。在擦亮红色旅游品牌,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路子上,大埔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张耀林是大埔县三河镇汇城村村民。今年54岁的他,自初中毕业后就开始种植蜜柚,从事这一行业已30多年,逐渐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经验和技术。

2015年,他建立了三河坝柚之香家庭农场,通过批发和电商扩大销路,并申请了“甜柚来”商标,逐渐走向产业化。“近年来每年蜜柚产量有60万斤左右,去年收入有60多万元。”刚从田间回来、戴着草帽的张耀林笑着告诉记者。

“先富起来”的张耀林还是一名有着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在他的带动下,同镇乃至周边镇里的不少村民都走上了种植蜜柚的致富路。

为此,张耀林和妻子还组建了一个52人的“蜜柚交流群”,把当地种植蜜柚的村民都拉进了微信群。村民们如有种植技术、销售等方面的疑问,他都会毫无保留地予以解答和帮助。

2019年5月,广东省推动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工作现场会在大埔县召开,研究部署推动全省老区苏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振兴发展。当前,大埔县秉承先辈留下的革命精神,奋发向前,勇于担当,着力打好老区苏区和“世界长寿乡”两张牌,打造“生态康养文旅融合之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