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听雨晚唐系列 安史之乱(二十二)仙人李泌
至德元载,公元756年十一月,朔方军在北方河套战场取得胜利后,返回首都,随即以郭子仪、李光弼为代表的朔方军拥军大佬们,通过皇帝的嫡系李泌提出了一个以游击战为主的持久战战略构思。
但是这个战略遭到了皇帝的坚决反对,皇帝提出了自己的正面拔钉子收复两京的战略主张。这两个战略完全的针锋相对,战略的选择牵涉到数以万计的人的生死,皇帝与朔方系之间开始迅速由蜜月期转变为尖锐对立。
李泌的后人曾经写了一本书叫《邺侯家传》,详细记录了李泌光辉而伟大的一生,里面就记载了此时帝国战略间的一段生死博弈。
上召光弼﹑子儀議征討計,二人有遷延之言。上大怒,作色叱之,二人皆仆地,不畢詞而罷。上告公曰:『二將自偏裨,一年,遇國家有難,朕又即位於此,遂至三公﹑將相;看已有驕色,商議征討,欲遷延;適來叱之,皆倒。方圖克復而將已驕,朕深憂之。朕今委先生戎事,府中議事,宜示以威令,使其知懼。』對曰:『陛下必欲使畏臣,二人未見廣平,伏望令王亦暫至府。二人至,時寒,臣與飲酒。二人必請謁王,臣因為酒令,約不起,王至,但談笑,共臣同慰安。酒散,乃諭其脩謁於元帥。則二人見元帥以帝子之尊俯從臣酒令,可以知陛下方寵任臣,軍中之令必行,他時或失律,能死生之也。』上稱善。又奏曰:『伏望言於廣平,知是聖意,欲李﹑郭之畏臣,非臣敢恃恩然也。』上曰:『廣平於卿,豈有形迹!』對曰:『帝子國儲,以陛下故親臣;臣何人,敢不懼!』明日,將曉,王亦至。及李﹑郭至,具軍容,脩敬,乃坐飲。二人因言未見元帥,乃使報王。王將至,執盞為令,並不得起。及王至,先公曰:『適有令,許二相公不起。』王曰:『寡人不敢。』遽就座飲。李﹑郭失色。談笑皆歡。先公云:『二人起謝。』廣平曰:『先生能為二相公如此,復何憂,寡人亦盡力。今者同心成宗社大計,以副聖意。』既出,李謂郭曰:『適來飲令,非行軍,意皆上旨也,欲令吾徒稟令耳。』
皇帝迁都凤翔后,在一次常委会议上讨论收复两京的事宜,但是遭到了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坚决抵制,皇帝和他们俩闹的极度的不愉快,皇帝气的当场拍桌子抖椅子,大声怒骂。回头皇帝和李泌密谈,说郭子仪李光弼这两人太不是东西,完全不听我的,怎么办?
李泌就为皇帝出了这么个主意,咱把您儿子广平王李俶召来首都,广平王虽然还没正式成为太子,但是他是天下兵马元帅,按照惯例肯定会成为太子,何况名义上也是郭子仪和李光弼的上司,郭、李两人肯定要到府上拜见。然后等郭、李二人来了,广平王故意先不露面,让李泌出来接待郭、李,和他们两个人喝酒,按照那个时候的酒桌文化,喝酒当然要行酒令,也就是立一些酒桌上的规矩。
李泌作为皇帝嫡系,在皇子广平王府上那就是主人,所以他理所当然成了令官,立今天的酒桌规矩,他规定今天咱哥几个这局,酒不喝完大家都必须坐着,不能起身。等酒喝到一半了,广平王突然现身酒席,郭李两个人看见上司加未来的太子来了,当然要起身拜见,李泌此时却严肃地说,我和两位将军在行酒令,我作为令官规定了大家不能起身,那就是天王老子来了也不能起身。广平王跟着就表示,李大人的酒令,我们绝不能违背啊,于是他也跟着坐下来入席,表示我们都把酒喝好了,酒不喝完都不许起身。于是郭、李两个人大惊失色,不敢不听命。
这个故事,来自李泌后人的记载,内容很详尽,扯淡的地方很多,但也含蓄的展现了上层建筑打交道的方式规矩。皇帝和郭子仪李光弼的矛盾,是关系死活的战略矛盾,现在双方已经闹僵了,既然正面谈谈崩了,那就只好借助酒桌的方式,让自己的儿子和嫡系继续和两人谈。
在酒桌上,即便是天下兵马元帅的皇子,也要听李泌的酒令,悄悄的衬出李泌的牛逼哄哄,来提点警告郭、李要服从文职官员李泌的统一指挥,而把自己的小弟(李泌和广平王)的位置极度拔高,自然也就拔高了大哥(皇帝)的权威。
当然,这酒局代表的只是一种沟通方式,只是给一个台阶,请郭子仪和李光弼自己选择是对抗还是服从,而郭、李是否愿意遵从皇帝,取决于当时各方之间的博弈结果,而绝不是这场酒局。
郭子仪和李光弼最后都以忠臣的形象修成了正果,尤其是郭子仪,更是历史上功高而不震主的将星典范,所以我们很难在正史上找到他俩和皇帝闹矛盾的太多记载。但是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蛛丝马迹中,感受到这段时间里,皇帝和朔方军拥军大佬们的斗争之激烈,远远超乎我们的想像,最简单的一个表现就是,一度战功赫赫,光芒四射的皇子建宁王李倓,突然间就被皇帝清理出局了。
按照传统史书的记载,建宁王被处死,完全是因为死太监李辅国和毒皇后张良娣两个小人进谗言,皇帝就莫名其妙的听信了谗言,杀害了忠心耿耿的建宁王:
李輔國本飛龍小兒,粗閑書計,給事太子宮,上委信之。輔國外恭謹寡言而內狡險,見張良娣有寵,陰附會之,與相表裡。建寧王倓數於上前詆訐二人罪惡,二人譖之於上曰:「倓恨不得為元帥,謀害廣平王。」上怒,賜倓死。
但是,如果我们不是把政治当童话看,就会明白,李辅国/张良娣与建宁王的关系,绝不是单纯的好人和坏人的关系,也不是单方面谁在进谗言的关系。之所以在史书上把建宁王的死,归结于他们的谗言,不过是因为事件的相关者最后大都以正面形象盖棺论定,只有李辅国和张良娣在后来被皇帝打倒搞臭了,只好所有屎盆子都往这俩身上扣了。
实际上,李辅国/张良娣与建宁王之间,一直在互相攻奸,甚至早就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時張良娣舉李輔國相表裡,皆惡泌。建寧王倓謂泌曰:「先生舉倓於上,得展臣子之效,無以報德,請為先生除害。」泌曰:「何也﹖」倓以良娣為言。泌曰:「此非人子所言,願王姑置之,勿以為先。」倓不從。
建宁王串联皇帝的亲信李泌,想要除掉李辅国、张良娣,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已经不是人臣该有的行为,这已经是满脸的乱臣贼子相了。
建宁王是皇帝的儿子,张良娣是皇帝的正妻,李辅国是皇帝最宠信的太监,他们是皇帝最倚仗的左膀右臂。西北朝廷组建不过半年,朝廷里的主要大佬,不是老皇帝派来的人,就是郭子仪、李光弼这样的拥军大佬,皇帝的位子还没坐稳,结果自己的儿子就一心要火并自己的老婆和亲信了。如果我们是皇帝,甚至别说是皇帝了,就是看到自己家里自己儿子和自己老婆、兄弟闹的鸡飞狗跳,恐怕也会忍不住要气的大发雷霆。
皇帝搭建的权力架构,实际上是吸取了帝国百年以来的各种教训,左思右想,反复考虑的。在他最初的设计里,他立长子广平王李俶为太子加三军总司令(天下兵马元帅),但是广平王主要呆在首都,并不亲赴前线,让另一个儿子建宁王李倓作为前敌总指挥,实际派到军中去指挥战斗。
上从容谓李泌曰:“广平为元帅逾年,今欲命建宁专征,又恐势分。立广平为太子,何如?”
这样的权力安排,无疑是很危险的。因为帝国的开国皇帝李渊就是这么安排的,他让太子李建成作为名义上的三军总司令,但是却把他更多留守后方,却让另一个儿子李世民作为前敌总指挥,更多的参与军队的实际事务。其最后的结果就是李世民火并了太子李建成,更一鼓作气把李渊变成了太上皇。
现在皇帝肃宗李亨,不可能不知道这段典故,他仍然忍不住采用和老祖宗一样的布局,当然不是他觉得自己比开国皇帝还要高明,而是因为他认为他有老祖宗所没有的后手——政委系统。
皇帝开帝国之先河,让亲信太监李辅国作为帝国的总参谋长(元帅府行军司马)
肃宗即位,擢(李辅国)为太子家令,判元帅府行军司马事,以心腹委之。仍赐名护国,四方奏事,御前符印军号,一以委之。
李辅国之所以能当上总参谋长,最大的原因在于在玄宗皇帝的努力下,此时的帝国已经在军中搭建起了一个强大的政委班子——太监监军系统。
这一二十年里,帝国的知名太监监军数不胜数,想当初,高仙芝、封常清弃地千里,老皇帝就是靠的太监监军边令诚在军中阵斩了这两个大将,又比如在陈涛斜之战中担任监军的邢延恩和鱼朝恩,作为皇帝的代言人,一旦强力发声,连主帅房琯也无可奈何,不得不从。还有后来作为朔方军监军的孙知古,郭子仪也不得不一直对其尊敬有加。
在皇帝的想法里,太子和强势亲王互相制衡,一旦他们之间有了火并的苗头,太监们组成的政委系统,足以迅速插入,阻挡他们的轻举妄动。这样一来,中央的权利,尤其是军权就成为了首都太子、前敌强势亲王与太监政委系统三足鼎立的局面,足以保持长久的稳定。
可现实的进程却大大出乎了皇帝的意料,三足鼎立齐心协力的局面没有出现,太子与强势皇子都一门心思的拉拢政府高级官员,要与太监政委们火并。
時張良娣舉李輔國相表裡,皆惡泌。建寧王倓謂泌曰:「先生舉倓於上,得展臣子之效,無以報德,請為先生除害。」泌曰:「何也﹖」倓以良娣為言。泌曰:「此非人子所言,願王姑置之,勿以為先。」倓不從。
……
于是广平王俶及李泌皆内惧。俶谋去辅国及良娣,泌曰:“不可,王不见建宁之祸乎?”
如果我们是皇帝,我们面对这样的局面,也会左右为难,很难选择。一边的广平王和建宁王都是皇帝的儿子,另一边的李辅国和张良娣是皇帝的亲信和老婆。从亲疏关系来说,似乎是儿子更为亲近。
可是儿子都是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他们和父亲之间,既可以是亲密的上阵父子兵,又可以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相比之下,亲信太监和缺乏背景的皇后,对皇帝的威胁也小得多。
尤其是眼下的时局很微妙,正是皇帝和郭子仪、李光弼为代表的拥军大佬,在军事战略上出现尖锐对立的时刻,那么皇子们的立场如何呢?史书虽然没有记载,但是我们很容易猜测到,他们只怕是站在拥军大佬这一边的,因为他们和李泌的关系非常的密切,而李泌则干脆直接当了拥军大佬的代言人,是持久战战略的提出者和坚决拥护者。
广平王和建宁王名义上是军队的主帅和前敌总指挥,如果他们也支持拥军大佬们的想法,那军队就成了铁板一块。如果到时候军头们忍无可忍,大喊李辅国、张良娣们太不是东西了,我们要清君侧,我们呼吁广平王、建宁王出来主持大局,皇帝该怎么办呢?
于是皇帝突然发难,杀死了建宁王李倓。皇帝杀建宁王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好比一把手和二把手有着根本的,你死我活的分歧,两边大吵大闹,谁也不妥协,于是一把手一怒之下,拿起自己手中的茶杯,砰的一声,狠狠地摔到了地上!
这样一来,双方反而有希望妥协了,为什么呢?因为一把手总不能和二把手扭成一团打起来吧,要能打起来也就不吵吵了,所以一把手愤怒的摔茶杯,茶杯是我自己的,我想摔就摔,我没有伤害到你,但是我表明了我的态度,那就是咱们还是这么吵吵下去,我们还就真只能打起来了。
所以,皇帝杀儿子,就和摔茶杯一个意思,表明自己的态度和底线,别的你要什么我都给你妥协,这个底线你绝不要幻想我有后退的可能,你自己选吧。之所以杀建宁王而不是广平王,大约也是因为广平王虽然是总司令,但是更多是挂名,建宁王才是前敌指挥,和拥军大佬们的牵涉也更深。
面对皇帝的果决凶狠,郭子仪、李光弼终于不敢继续坚持了,皇帝的战略对他们而言,固然是非常危险的,可是难道他们真能和皇帝翻脸吗?是,以朔方军现在的实力,足以威胁皇帝,足以清君侧,足以另立中央,其他的虾兵蟹将如王思礼、李嗣业之流,现在确实挡不住朔方军,可是之后呢?
郭子仪与李光弼所率领的朔方军,在西北朝廷中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可是帝国仍然手握着最大的一张牌——来自东南的支持,来自东南的巨额税收。跟皇帝对着干,把皇帝赶跑了立一个新皇帝,朔方还能是朔方吗?朔方失去了唐帝国这面旗帜,当起了乱臣贼子,那帝国的东南还会不会拥护他们呢?恐怕任谁也不敢对此有乐观的估计。
如果没有了东南的钱袋子支撑,就凭朔方军的五万部队,就想在西北另立中央,与全天下的几十万部队为敌,那可真是拿自己全家人的脑袋在开玩笑。
经过了激烈的斗争,皇帝的战略终于得到了执行,但在这次斗争中,李泌的表现无疑令皇帝大为尴尬。皇帝把李泌当成了他在政府这条线最信任的亲信,任何决策都会咨询他,结果李泌却站在了军头们的立场,提出并坚持对军头们有利的战略。
李泌一向号称“仙人”,我们现在终于可以看到他仙人般飘逸的真面目。李泌一会儿是朔方的代言人,替大佬们提出对他们有利的战略;一会又是皇帝的传声筒,代皇帝想办法压服拥军大佬;一会则成了皇帝的坚决捍卫者,拒绝和阻止皇子们火并李辅国、张良娣的图谋,真可谓长袖颇善舞,左右能逢源。
无论是皇帝、朔方军头还是皇子们甚至是李辅国张良娣,都需要李泌为他们传话,代他们沟通各方,而李泌对自己的定位和行事准则也异常清晰,那就是我谁都可以代表,也谁都不代表,我谁都不得罪,也谁都不屈从。我只根据眼下的局面,灵活的选择自己判断最合适的态度,做最合适的表态和决策,因此无论是哪一方,都离不开我。
李泌作为跟随肃宗几十年的老臣,肃宗倚之为最核心的嫡系,却保持自己的独立的行事准则,于是在革命胜利曙光到来的时候,李泌又归隐山林了。
俶曰:“窃为先生忧之。”泌曰:“泌与主上有约矣。俟平京师,则去还山,庶免于患。”
皇帝需要的李泌是坚定的革命战士,而不是一个左右摇摆、纵横开阖的老油条。
可是我们又很难说,李泌是失败的,因为那些意志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比如李辅国、张良娣,比如建宁王,他们的下场又如何呢,一个个身死名裂,含恨而终。而李泌本质上,是和郭子仪很类似的人物,他们都是那种典型的不倒翁,都曾经大权在握,也曾经失去一切,但最终都挥洒自如,笑傲江湖,在崇高的地位和威望中,含笑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