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晚唐系列 安史之乱(五)暗流涌动的朝廷

安禄山发动的叛乱给帝国的政治中枢带来了巨大的地震。尤其是当叛军三下五除二横扫了河南战场的时候。

对于皇帝来说,一个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铺天盖地的攻击向杨国忠涌来。

以后世的史书记载,以一般人的理解,杨国忠不就是一个奸佞小人嘛,这么一个小人,你皇帝把他咔嚓掉不就得了,实在无需着急上火。

可是,这不过是掌握了话语权的后世历史记载者,有意无意的模糊很多关键信息,把政治当童话来写罢了。杨国忠到底是不是奸佞小人,我们也许没法知道答案了,但是有一点是很明确的,说杨国忠是皇帝的嫡系中的嫡系,亲信中的亲信,再说直白点,杨国忠就是皇帝的一个化身罢了,皇帝宠信杨国忠,是因为杨国忠完全执行的是皇帝的想法。

如果有机会为自己辩白,杨国忠大约也会高呼“我就是主人的一条狗,主人叫我咬谁就咬谁”吧。

再说了,仅仅就安禄山叛乱这件事来说,杨国忠一直扮演的是坚决反对安禄山的形象,整天有事没事就是各种告安禄山的黑状,要求皇帝处死安禄山,现在安禄山反了,这不正好证明杨国忠有先见之明嘛。大家还一个劲的攻击杨国忠,这是依的哪门子逻辑啊?

可惜,舆论,尤其是政治舆论,向来就不讲究逻辑。大家之所以攻击杨国忠,不过是大家不敢明目张胆的攻击皇帝,借攻击皇帝的一条狗,来隐晦的表达对皇帝一手布置的当前政治格局的强烈不满。

明乎此,我们就知道,不到万不得已,皇帝是绝不能轻易的丢弃杨国忠的,因为这绝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路线之争。皇帝一旦保不住杨国忠,就意味着以后的首相谁和皇帝走的近,谁都会被打成杨国忠余党,继而遭遇群起而攻之的局面。真到了这地步,皇帝的位子可就真岌岌可危了。

面对汹涌的舆论,面对洛阳、陕郡分别丢失的现状,皇帝在十二月十六日,宣布了一个重大的决定,表示要亲临前线,御驾亲征。

如果以现代人看电视剧和小说的角度,御驾亲征似乎是一个非常好玩的事情,皇帝亲临前线,将士们士气大涨,一鼓作气,打败敌人,多么浪漫啊。

然而在现实中,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这个决定却实在是过于意味深长。最简单的,皇帝亲自到了前线,那么后方的朝廷该怎么维持呢?于情于理,自然都只能是由太子来掌握大局了,所以御驾亲征和太子监国实际上就是捆绑在一块的决策。

表面上来看,皇帝前线打仗,太子在后方看护,实在是一个正常的组合,但如果我们放在唐帝国皇权之争的大环境下来看,这实在是处处透着危险。因为在帝国的历史上,皇子们一旦被放开了手脚,往往就是皇帝老子的噩梦,开国皇帝就是这样被儿子给弄成了太上皇,而唐明皇本人,也是这么着让自己的老子,成为了太上皇。

唐帝国的皇权的争夺,继承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的传统,基于皇帝、皇子和外戚之间的骨肉相残,同室操戈层出不穷,皇帝和儿子们之间屡屡血流成河,甚至皇帝和老婆之间也是多次生死相煎。

所以唐明皇年纪越大,对于太子的事情就越敏感,想当初王忠嗣比安禄山还要牛气,安禄山是三个军区的最高军政长官,王忠嗣是西北四大军区的总司令!可是这么牛的王忠嗣,就是据传和太子有那么点私人交往,就被皇帝毫不犹豫的迅速拿下,差点就处斩了。

皇帝这种不惜随时翻脸的态度,让所有人的非常的惶恐,以至于此前安禄山在皇帝面前见到了太子,连拜都不敢拜,一副我就认识皇帝,忠于皇帝,哪怕是得罪太子也在所不惜的怂包样子

皇帝这么做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深深的吸取了帝国一百多年来皇帝和皇子们骨肉相残的教训。所以对于皇子,他采取了与开国初期截然不同的处置措施。开国初期,太子被当作随时可以接班的接班人来培养,有着和政府几乎一一对应的东宫系统,储备了大量文武官员,还储备了东宫六率这样庞大的亲卫部队。同时皇帝对于其他皇子,往往也是给予重权,大量的封王以驻守各地。

这种典型的沿袭两晋南北朝的分封强势诸王以拱卫皇权的政治格局,是在帝国草创时,面对豪门贵族林立的局面下的不得已的选择。到了唐明皇时期,豪门贵族早已逐渐没落,众多强势亲王只会给皇权带来巨大威胁,因此唐明皇不仅大力削减东宫的规模和影响,还修建了“十王府”,把众多皇子皇孙都圈禁在首都,皇帝包你大富大贵一生,但你也千万少和政治扯太多关系。

所以现在所谓的御驾亲征,太子监国,当然不是皇帝的真实想法,只是他在面对铺天盖地的舆论下不得不做的姿态,同时,皇帝大约也想借此看看,到底这满朝文武有谁在反对他。

然而,后面的进程让皇帝难堪不已,因为最终是杨贵妃口里含着大块脏兮兮的泥土,哭着喊着皇帝你要是去前线,臣妾就死给你看,这才勉强给了皇帝说话不算数的台阶。

这实在让皇帝大跌颜面!最后要靠从来都没资格参与朝政的杨贵妃被拱出来,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只有杨国忠等一小撮人在上下忙活,其他高级文武官员们,都在冷眼旁观。

皇帝心目中的理想场面,是首相杨国忠率领群臣山呼万岁,苦劝陛下您就安守家门吧,奴才们替您奋勇杀敌,然后皇帝坚决要亲临前线,与将士们同甘共苦,最后再来个三让三劝,终于熬不过群臣们的百般哀求,皇帝收回成命。

即便不是万众一心,那么至少有那么些坚决的保皇党,坚决劝阻皇帝亲征,以此与反对派们来一场真理标准的大讨论,那也是好的啊。

然而,杨国忠去串联大家的时候,等来的,却是令人窒息的沉默。这种沉默本身就足以让杨国忠和皇帝心惊胆战,因为这代表着绝大部分的实权人物,都支持太子以“监国”的方式走到前台,来制衡皇帝与杨国忠对他们的钳制。

杨国忠现在是千夫所指,自然没法自己抛头露面,而皇帝当然绝不会再如此危险敏感的时刻离开首都。最终只好顾不上颜面,拿杨贵妃作为借口,坚决说话不算话,固守首都,没有让太子监国。但一切也是显然的,汹涌的“民意”或者说是“官意”下,太子的松绑已经不可避免。

皇帝毕竟是玩政治玩了几十年的老人,并不会轻易就此认栽。于是皇帝一方面让太子成为了三军总司令(“天下兵马元帅”),但同时皇帝又大力扶持另一个儿子荣王李琬,让李琬成为了前敌总指挥(“天下东讨元帅”)。同时,永王李璘成为了湖广军区的总司令(山南东道、岭南、黔中、江南西道节度都使),盛王李琦成为了东南军区的总司令(广陵大都督,领江南东路及淮南、河南等路节度都使),颖王李璬成为了四川军区的总司令(蜀郡大都督、剑南节度使)。

当然,太子和众王现在都是挂职,他们仍然被皇帝留在身边,毕竟皇帝还是幻想着西北大军集结后,可以迅速平定叛乱,让他还可以像以前那样把众多如狼似虎的皇子们,继续关进笼子里。短时间内唯一可能派出去的,只有前敌总指挥荣王李琬。

皇帝现在准备的这么个玩法,俨然就是在向老祖宗,开国皇帝李渊学习了。总之太子势力庞大,名义上是天下的三军总司令,但是却被尽量放在家里,外面再有众多皇子,尤其有一个作为前敌总指挥的强势皇子统帅大军,以期相互制衡。

问题是,这样的玩法实在像是在走钢丝啊。因为帝国的历史明明白白的告诉了大家,这就是一个危险的平衡游戏啊,开国皇帝这么玩,把自己玩成了太上皇,开国皇帝的儿子据说是千古一帝的唐太宗李世民,也这么玩,最后玩的父子之间血流成河,李世民伤心的要拔剑自杀。

现在你唐明皇还想这么玩,难道你是觉得你比开国皇帝和千古一帝更高明吗?为什么你不能老老实实的父慈子孝一把,好好的信任你的太子呢?为什么皇帝就是拒绝不了这样危险的诱惑呢?

这就好比是时光倒回一百三十年,如果李渊一心一意的信任太子李建成,或者信任千古一帝李世民,是不是就能父子和睦,安享太平呢。

有句话叫做人算不如天算,刚刚被任命为东讨兵马元帅的荣王李琬,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突然去世了。荣王李琬是当时除了太子外最有威望的亲王,李琬突然去世,皇帝一时间再也不可能找到一个可以和太子相抗衡的亲王了。

这就好比,李渊一直不肯好好的信任李建成,可是老是被他有意无意的扶持的李世民却突然病死了,这是不是意味着皇帝躲过了玄武门之变,可以继续安心享受晚年的九五至尊的生涯呢?

历史的进程,很快就会给出答案。

关注公众号 关注扁舟听雨

(0)

相关推荐